首页  /     /  景观  /  正文

模块式更新设计:赋予小学校园户外灰色空间新活力 | 丁雪晗,南京林业大学

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 2021-11-23
原创
  • 项目名称:
    模块式更新设计:赋予小学校园户外灰色空间新活力
  • 项目地点:
    南京

获奖作品信息

作品题目:叠构方寸“蚁”趣横生——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方兴校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

参赛作者:丁雪晗

指导教师:杨艺红 赵岩

毕业院校:南京林业大学



项目选取小尺度的场所,针对特定的使用年龄群体,从调研着手,以人感知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并针对使用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布置了适宜的项目。户外空间场地虽小,内容丰富,动线布置合理,能够围绕生成的蚂蚁主题来布置空间。整体图面表达统一,能够很好的突出图面表达重点,使观看者非常容易理解图面的顺序逻辑,整体项目的完成度在同组的其他作品中能够脱颖而出。设计内容如能够添加对使用者(小学生)如何在日常对设计的场所进行使用并回应,达到亲近自然、降低压力的愿景能使得本项目更为完善。 


——2021LA先锋奖评审人评语 / 辛 旷,美国Design Workshop事务所芝加哥办公室  副董事


作品尺度虽小,但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场地分析解读,并提供了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展现了作者景观设计的practicality,图面表达与排版高效清晰。


——2021LA先锋奖评审人评语 / 蔡哲铭,多伦多大学景观博士在读,《景观设计学》专栏编辑



© 丁雪晗

© 丁雪晗



项目简介

户外活动空间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发育,但现状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存在着过分模式化等问题,无法满足儿童成长与活动的需求,其中,小学校园作为6~12岁儿童最长时间生存活动的场所,其户外活动空间的质量仍有待提高。课题对如何提升小学生校园户外活动空间质量进行了研究,并以方兴小学户外屋顶平台活动空间更新设计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走访调查及问卷的方式,了解小学生在校园内的活动特征及需求,对校园现状户外活动空间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五个针对性的更新策略,创建具有趣味性、可参与的弹性活动空间,从而提升小学校园户外活动质量,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提升场地活力,同时为同类型校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案参考。

尽管“为儿童减负”的呼声从未停止,目前儿童所担负的来自家长和同辈的压力仍无法被忽视,这一情况明显地反应在城市儿童普遍存在“自然缺失症”这一问题上。但根据报告,即使进行了户外活动,也有高达71.7%的儿童活动范围仅在小区附近空地中。

另一方面,以儿童乐园为代表的正式活动空间常体现出标准化的特征,设计元素以器材、围栏和多彩跳跃的铺地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场地的趣味性,并隔离了自然与儿童。正式活动空间还包括校园活动空间,但随着中国学校建设规模的扩大,校园建设往往被要求迅速到位,缺乏生长发展的过程,虽然及时满足了城市教育的需求,但这种快速的设计和建设往往忽视了儿童对于空间的感知和需求,随之对于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关注也呈现出粗放的状态。

儿童对于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与外界对此类空间设计关注度的缺失形成矛盾,许多现状情况都表明,儿童亟需更亲切、更可达、更具互动性、贴近自然、趣味丰富的活动空间。



详细说明:

设计背景© 丁雪晗

3.webp.jpg


基地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拉萨路小学方兴校区,临近南京长江大桥,该校区于19年翻新建造完成,目前已投入使用,基础设施较新。设计场地位于北侧教学楼二楼户外的屋顶平台,面积约为849.4m²。目前,拉小方兴校区正在努力建设特色小学校园,希望将校园内的室内外空间进行特色设计,打造专门化、主题性、精品式的空间节点,为孩子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场所的同时,增强校园文化氛围。本案场地即为此次校园系列建设改造中计划进行调整的一部分。


项目概况© 丁雪晗

4.webp.jpg


拉小校区现状户外活动空间按照空间分布和功能主要分为四类:户外屋顶平台、教学楼中庭、操场和有器材的户外活动场地。

户外屋顶平台主要分布在二楼楼顶、建筑连廊顶部和建筑顶层,其中二层的两部分屋顶平台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平台连接教室外部走廊灰空间,同时也位于建筑间必经的流线上,在课间具有较高的人流量,师生在此处的行为主要为通行和休憩。现状平台设计以绿色假草皮、木铺装、预制木廊架和少量绿化为主,特色较弱,在阳光较为强烈时,场地中人较少。

为进一步了解拉小学生在校园内的活动情况及使用需求,笔者设计了调研问卷并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对学生们的课间活动偏好和愿景进行了详细了解。


实地调研-场地条件© 丁雪晗

5.webp.jpg

实地调研-人群需求© 丁雪晗

6.webp.jpg


设计以“叠构方寸,蚁趣横生”为主题,模拟 “蚂蚁巢穴”多层复合的结构,在单一的屋顶空间中利用景观元素及可变动的组合模块进行构建,以满足多种使用情景的需要,即“复合多样的情景和功能构建叠加于方寸空间里”,使得整个屋顶户外活动空间“逸趣横生”。方案尝试以模块化景观元素构建轻量、弹性灵活的户外儿童活动空间,结合“蚂蚁文化”的融入,以此作为亮点打造拉小方兴校区的特色校园文化,为学生们创建一个可由他们自主参与建造的“弹性的、生长的、亲和的、值得怀念的校园户外活动空间”。


设计形态生成© 丁雪晗

7.webp.jpg


景观分区依据场地基础条件及使用者的需求进行了设计,分为三个板块,包括灰空间衔接区、自由活动区及复合小花园区。灰空间衔接区主要以绿地、休憩设施以及水景对走廊内外空间进行了联系,自由活动区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于各类活动、在各种情景中的需求以及老师户外课堂的需要,为“功能叠合”留出空间,复合小花园区则对学生对于自然的好奇和天然的亲近性进行了回应。


组合模块设计© 丁雪晗

8.webp.jpg


组合模块:

组合模块分为景观花坛模块、水景模块和活动积木模块三类,各类模块具有相似性,尺寸控制如图4-9中所示。同类模块本身可进行自我组合,不同类别的模块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孩子们可以直接使用模块进行积木游戏,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使用模块进行配合;结合方形廊架和地面方格铺装,模块可以在平面和立面中都进行组合重建。

景观花坛模块为0.8*0.8m的复合木板方形花盆,分为三种规格的高度,不同高度的模块分别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在场地中没有植物种植的铺装上叠合绿化,同时形成围合边界。塑料制自由模块的初始模数为0.4*0.4m,由此衍生出其他四种塑料自由模块,形成“积木玩具”式的结构,0.4m的尺度可供孩子相对轻松地搬运,也可以作为座凳、攀爬阶等等,经过组合后可以形成桌子、桥、门洞等等形态。 


组合模块设计© 丁雪晗

9.webp.jpg


本案中对于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安全性方面的考虑还需要进一步深化;鉴于当下小学生的户外活动情况和校园户外活动空间现状,对于此类空间的设计仍需要进行更为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小学生们的需求和困境是复杂的,对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细致考量仍是不可忽视的突围之策。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 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0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项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