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景观  /  正文

浙江黄岩永宁公园

2018-03-17 来源:土人设计TURENSCAPE
原创
  • 项目名称:
    黄岩永宁公园
  • 项目地点:
    中国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
  • 项目规模:
    21.3公顷
  • 设计公司:
  • 委托方: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人民政府
  • 建成时间:
    2004
  • 所获奖项:
    2007世界滨水设计最高荣誉奖(Excellence on the Waterfront Top Honor Award),2006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荣誉奖,2005年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本案例秉承与洪水为友的理念,砸掉了以单一防洪为目的的水泥防洪堤,取而代之是缓坡入水的生态防洪堤,恢复河道的深潭浅滩,与洪水相适应,引入大量乡土植物,使河流生态系统得以修复,并成为城市居民的优美休憩地。

1.场地与挑战

永宁公园位于永宁江之右岸,黄岩城市之西侧边缘,为城市主要出入口(温台高速出口)。总用地面积约为21.3hm2。面对场地的洪水威胁、水质污染、河道渠化的问题,永宁公园设计及施工中示范了与洪水为友的水弹性技术模块,将滨河缓冲带等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生态防洪设施,提升城市的洪水适应能力,同时实现蓄滞洪水、文化游憩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

永宁江(澄江)是台州市两大水系之一椒江水系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黄岩西部括苍山,流经西部丘陵、河谷平原、新老海积平原及城市化地区,向东流入椒江,全长77km,流域面积889.80km2。永宁江孕育了黄岩的自然与人文特色,堪称山水灵秀,自古以来为道教胜地,有鱼米之丰饶,又有蜜桔和为武术大行天下;现代则有“小狗经济”之源,模具之乡等美誉。然而,几十年来,人们并没有善待这条母亲河。自长潭水库和永宁江闸建成,以及长久以来的围垦造田(尤其是早田)和“填河,填湖”等,永宁江水文过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逐步演变成为人工管理下的工程化河流,逐渐丧失了自然泛洪、泄洪、生物等功能。同时,河道硬化和渠化等工程措施,也导致河流动力过程的改变和恶化,水质严重恶化,河流形态的改变,两岸植被和生物栖息地的破坏,休闲价值损毁。永宁公园作为永宁江生态廊道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黄岩市滨水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永宁江防洪及黄岩市的自然、社会及文化有太多意味。如何把以防洪为单一目的的硬化河道,以最经济的途径,恢复为与洪水为友的多功能水弹性景观,便成为该设计的主要目标。

为此目标,永宁公园以“与洪水为友”的理念为指导,采用了水弹性的设计策略,将防洪与景观功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其具体策略包括:

2.与洪水为友的设计策略

a.洪水过程模拟,确定不同重现期的洪水淹没区

从流域整体出发,借助GIS分析和模拟手段,模拟洪水的自然径流过程以及在低洼地带的汇流过程,明确不同重现期的洪水淹没区,识别对洪水过程的关键湿地和河道格局。

b.停止河道渠化工程,恢复和保护河流自然形态

项目用三种方式改造已经硬化的防洪堤,进行河岸带的生态恢复:a 保留原有水泥防洪堤基础,在保证河道过水量不变的前提下,退后防洪堤顶路面,将原来的垂直堤岸护坡改造成种植池,并在堤脚面将一侧铺设亲水木板平台;b 保留原有水泥防洪堤基础,在保证河道过水量不变的前提下,放缓堤岸护坡,退后防洪堤顶路面,将原来的垂直堤岸护坡堆土,改造成种植区,并将堤脚铺设卵石,形成亲水界面;c 保留原有水泥防洪堤基础,在保证河道过水量不变的前提下,放缓堤岸护坡,退后防洪堤顶路面,全部恢复土堤,并进行种植。

对于尚未渠化的河堤,如西部江堤段,改造方式为:根据新的防洪过水量要求,保留江岸的沙洲和苇丛以作为防风浪的障物,并保留和恢复滨水带的湿地;完全用土来作堤,并放缓堤岸护坡至1:3以下;部分地段扩大浅水滩地形成滞流区或人工湿地、浅潭,为鱼类和多种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繁育环境和洪水期间的庇护所;进行河床处理,造成深槽和浅滩,形成鱼礁坡上种植乡土物种,形成人可以接近江水的界面。

江堤的设计改变了通常的单一标高和横断面的做法,而是结合起伏多变的地形,形成亦堤亦丘的多标高和多种断面的设计,形成丰富的景观感受。

c. 营造旱涝调节的内河湿地系统

永宁江公园设计中在防洪堤的外侧营建了一条带状的内河湿地,作旱涝调节系统,对整个流域的防洪滞洪起到积极作用。这条内河湿地平行于江面,而水位标高在江面之上,旱季则利用公园东端的西江闸,补充来自西江的清水,雨季可关闭西江闸,使内河湿地成为滞洪区。尽管公园的内河湿地仅约 2hm2左右,相对与永宁流域的防洪滞洪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但如果沿江都能形成连续的湿地系统,如宏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所讨论的,必将形成一个区域性的、生态化的旱涝调节系统。这样一个内河湿地系统同时为乡土物种提供了一个栖息地,同时创造丰富的生物景观,为休闲活动提供场所,提升河流的生态文化价值。

d.不同洪水适应能力的多样化乡土植物配置

面对场地水位的变化,以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的乡土植被作为基底,以竖向分级作为设计手段,根据不同的洪水水位进行植物配置,营造适合洪水过程的多样化景观。

3.建成后效益与评价

永宁公园于2003年五月正式建成开园,由于大量应用乡土植物,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公园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设计之初的设想和目标已基本实现,2004年夏天还经历了25年来最严重的台风破坏,但也很快得到了恢复。作为生态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节点和示范地,永宁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a.生态效益

自然过程的保护和恢复:长达2公里的永宁江水岸恢复了自然形态,沿岸湿地系统得到了恢复并完善;形成了一条内河湿地系统,对流域的防洪滞洪起到积极作用;

生物过程的保护和促进:保留滨水带的芦苇、菖莆等种群,大量应用乡土物种进行河堤的防护,在滨江地带形成了多样化的生境系统。整个公园的绿地面积达到75%,初步形成了物种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

b.社会效益

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富有特色的休闲环境。无论是江滨的芒草丛中,还是在横垮在内河湿地的栈桥之上,也或是野草掩映的景观盒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青年男女,老人和小孩在快乐地享受着公园的美景和自然的服务:远山被招引入公园中的美术馆,黄岩的历史和故事不经意间在公园的使用者中传咏着、解释着,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由此而生;不曾被注意的乡土野草突然间显示出无比的魅力,一种关于自然和环境的新的伦理犹如潤物无声的春风细雨,在参观者的心中孕育:爱护脚下的每一种野草,它们是美的;籍借着共同的自然和乡土的事与物,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也因此在这里发生:青年男女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同事和同游之间。

33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项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