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专家建言“绿美广东”,优美生态环境未来可期
3月10~12日,2021-2022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绿美广东高峰论坛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成功举办。
年会主题为“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美丽国土”,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营造、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规划与设计、水利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碧道建设、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等景观设计领域最新的科研与实践动态及创新趋势。演讲嘉宾聚焦于深圳及其他城市的实践与研究展开分享,为众多景观设计从业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分享、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2021-2022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绿美广东高峰论坛活动回顾
3月12日,年会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继续开启实践内容的分享与讨论。议题涵盖广州市“绿美”空间建设实践、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建设、社区公园品质营造、对城镇化的思考、美丽乡村建设、儿童空间营造等,精彩纷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委员赖文波,金地集团产品管理部首席景观设计经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委员舒翔担任主持人。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委员赖文波
金地集团产品管理部首席景观设计经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委员舒翔
主题演讲
《绿在身边——广州市“绿美”空间建设实践》
郑庆之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景观所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联合国人居署援非景观规划专家
郑庆之认为,广州市作为一个超级大都市,在践行“绿美广东”的理念、引领整个广东省的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是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即“绿在身边”。 在“人进自然”的广州海珠湿地项目中探索了鸟的“吃、住、行”策略,改进了过去传统公园的模式,把原有的围墙变成了渐进式的湿地,使市民接近鸟岛的过程更具趣味性与仪式感。在“绿色宜居”的广州树冠规划项目中,重新关注城市,特别是老城区中树的价值,从地面走向空间,探索存量绿地资源增效利用新途径,同时通过树冠遗产道来铭记城市历史。在“城园融合”的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中推进“空间融合”“科研融合”“活动融合”,造就“走出园,融入城”的大城名园。
《会呼吸的景观》
张淞豪
上海水石景观环境设计有限公司
水石设计合伙人、水石景观总经理
张淞豪先生分享了2019年获得ASLA奖项的长春水文化生态园项目,他强调,单纯的城市更新是不够的,需要将人和原有的东西植入进来在这个项目里面实现共生。这种共生既是人和自然的共生,同时也是自然和城市的共生。在昆明滇池项目中提出了“田园雅集”的概念,强调了景观在整体塑造的主导作用,在恢复村落生命力的同时将未来使用融入设计中。最后,张淞豪先生指出“会呼吸的景观”是一种放松的美好的、舒适的状态。
《为了那片红树林——南沙明珠湾科学园外江生态堤景观设计》
陈颖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景观一所副所长
陈颖先生认为景观设计并不应该是通过人工和人类活动影响自然,而是应该顺应自然。在南沙明珠湾科学园外江生态堤景观设计这个项目中既保留保护了红树林,要为其提供生长繁息的条件,让其自然生长,设计了以保护和培育、科普观察为主题的红树林自然体验区。团队与华南植物园科研团队进行合作,通过对场地子堤、潮汐水位研究分析提升了场地的生态性,同时结合自然环境设置了满足了游人日常休闲游憩需要的场地。最后,陈颖先生指出“我们在奋力前行的同时,也要适时的回望过去,懂得保留记忆和呵护自然珍惜过去的美好。”
《手握技术工具的社会工作者》
张建
愿景明德(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愿景集团愿景设计场景设计院院长、设计总监
张健先生认为“社区空间场景是社区生活的容器”,他从景观视角分享了社区景观实践中的项目和经验,阐述了完整居住社区理论下的社区生活场景。居住社区已经不是单纯物理空间意义上的简单提升,而是建设、治理、服务、经营的体系。愿景在工作方法实践中注重调研,创造了“多元平衡”“共同缔造”“深度共情”的三大场景体系,和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共营的工作机制。重庆九龙坡白马凼社区更新项目在改造完成后吸引了以前的居民回迁,北京市八宝堂村项目回归了使用者本身需求,最终获得了居民的“笑脸”。
《高密度建成区社区公园品质营造——以深圳为例》
车迪
深圳未名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车迪先生认为“一座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是一座大公园”。从1980年开始,深圳的公园建设与城市共同发展,成为“千园之城”,而社区公园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部分现状社区公园品质下降,曾经的设计手法并不适宜人类活动。改造型公园的品质营造以人本为核心,基本思路为解决基本问题,满足与平衡城市居民的生活诉求以及新兴活动诉求,将公众参与提前,并进行场景研究和技术性标准的支持。深圳文心公园的设计过程注重对使用者的描摹,珍视原有树种,创造了使用者在林下活动的多种可能。深圳市景田北六街社区公园作为深圳第一个宠物主题公园,着重解决了现代城市中宠物数量多和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
《景观设计与海绵城市生态理念的融合探索》
闾邱杰
广州怡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集团研发中心研究总经理
闾邱杰先生研究方向为海绵城市与景观的结合,他认为海绵城市是生态化的雨洪管理系统,其中要求以生态化排水理念为核心,多专业协同设计。怡境的海绵景观设计模式为一体化的海绵景观综合设计,探究了多专业协同模式。在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项目中,闾邱杰先生提出了“雨水管理”“低碳减排”“调节气候”“社会价值”的海绵绿色街区的四个关键要素,实现了海绵城市与景观设计的融合、人与海绵城市的互动,项目获2022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清远飞来峡海绵公园的亮点在于建立了污水处理和雨水处理的双系统,项目于2018年完成已经运行了三年,并于2021年荣获ASLA荣誉奖和IFLA AAPME优秀奖。通过海绵城市与景观的结合的方法,场地的水质逐渐恢复到III级地表水水质标准。
《河流的意义》
潘越丰
AECOM
中国区景观设计总监
潘越丰先生首先解释了“河流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他认为河流的意义某种程度上包含了经济层面或者更宏观层面的意义。即在生态基底修复的同时,融入人文可参与的项目,以此激发城市品牌、城市形象和城市经济的影响力,并可以通过生态、社会、经济(ESE)价值的概念,来评估项目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在深圳大沙河项目中,他提到景观设计师并不只能影响到设计和人文,而是可以与其他专业合作,实现从景观角度给社会经济层面带来更大的帮助和实施。
精彩瞬间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 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