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行读徽州水景观系列(二):基于海绵田园的徽州西溪南石桥地区水生态系统优化

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2023-09-19 来源: 网
原创
通过对场地社会和自然系统的详细分析,在深入场地调研并结合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采取生态修复的手段恢复场地中被破坏的水生态系统。

图片

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的西溪南镇,有两个村落名叫西溪南村和石桥村。这里水文环境独厚,丰乐河绕村而过,自宋朝起河流之上便兴建起多条农田水利设施,被誉为“江南都江堰”。代代人民在这里生长,片片土地也逐渐发生着变化。然而,近 40 年来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使得这片土地面对着新的挑战和问题,这里的乡村水生态系统遭受到巨大的破坏。

本设计以俞孔坚教授的“海绵城市”理论为基础,尝试用自然做功的方式去建设“海绵田园”。通过对场地社会和自然系统的详细分析,在深入场地调研并结合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采取生态修复的手段恢复场地中被破坏的水生态系统。以西溪南村和石桥村作为徽州平原农业区域代表,探究平原水系统调节和农业发展新模式。


01 表征——场地基本状况

研究区选择黄山市西溪南镇的西溪南村与石桥村。西溪南镇位于黄山市徽州区西部,行政区面积47.8平方公里,下辖西溪南、竦塘、石桥、琶村、东红、坑上6个行政村,1.5万人口。西溪南镇所在的徽州区紧邻黄山景区南麓,是古徽州域名唯一传承地。2019年西溪南村荣获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19年石桥村等荣获安徽省第三批传统村落。

图片

西溪南村与石桥村占地面积为 288 公顷。场地内整体平坦,竖向变化小。现状植被以丰乐河河岸及溪中岛分布大片枫杨林为主,同时,村前屋后分布大量竹林和菜园;场地内现状村内道路为传统街巷,尺度较小,丰乐河岸边道路为田埂路。

其中种植区包括水田(莲藕联合生产)、旱田(西红柿和蔬菜)以及水旱两作(油菜-水稻复种区)。徽州区一级地广泛分布于休屯盆地和丰乐河沿岸一带地势平缓区域。多为高产粮田和大棚蔬菜地,根据调研推测农业污染的主要污染可能来自钾肥、杀虫剂和除草剂。

图片

丰乐河沿河而下分布有条陇堨、雷堨、吕堨。西溪南村有过詹塘、渔翁塘、十二楼园塘、果园塘4个塘。石桥村现存塘数量较少,村内有一口深塘,村风水林中有一口鱼塘。现有塘的利用模式大多为景观观赏、水田、养鱼、泄洪,部分仍作为灌溉使用。原有水渠为石制。90 年代新修水渠;新农村建设后大量水渠硬化。

图片

场地中林地多沿河分布,林下多为原生草地,主要树种为枫杨。这里气候潮湿,植物群落丰富,形成具有净水、防洪功能的大片湿地。西溪南村内部分地块有零星树林,多为原有大树,附属于原有园林。

图片


02 过程——场地现存问题

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传统村落面临着新的危机。从流域尺度来说,传统水利与新田园的关系逐渐失衡,具体表现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传统水利设施荒废、雨洪安全和水污染问题4个方面。

图片

在集水区尺度上则面临建设用地增加,沟渠硬化、施肥量增加,水体污染进一步加剧;现代农业水利设施与传统农业水利设施出现交错与矛盾,加快场地内排水速度,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威胁进一步加剧;此外,水源单一,水塘减少,传统水系统的排蓄能力降低等问题。以上种种问题,亟待运用设计手段来解决。

图片


03 评价——场地尺度研究

经过数百年的变化,传统的水利设施无法更好地满足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需求,工业时代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古老的灌溉系统不再匹配。后人用技术的手段、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以扩展传统水渠的功能为目的,修建泄洪渠与传统水利设施串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已有问题,但也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其中以水质污染为重。

设计首先归纳总结了场地中5种典型的农业用水灌溉与排泄模式,在5种类型基础上分析污染是如何在空间中发生的。在这5种类型中,类型Ⅰ和类型Ⅲ具有天然林地,类型Ⅱ为人工干扰下的排水方式,类型Ⅳ和类型Ⅴ为现代与传统水利设施交汇产生的排水类型。它们分布于丰乐河沿岸,在不同的位置对场地水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压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类型I 概念图

图片

类型II 概念图

图片

类型III 概念图

图片

类型IV 概念图

图片

类型V 概念图


04 改变——海绵模块设计

在海绵农业与碳中和农业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对场地的理解,进行水生态系统治理和“海绵农田”设计:在模块尺度上,通过对各模块的“源头控制”、“中游干预”以及“下游缓解”3个方面进行场地尺度的设计优化。

图片

对5种类型根据其现状情况和改造潜力、成本等,结合绩效评价和情景选择,选择合适的改造策略,以最小的成本介入,达到不同类型的生态效益或综合效益最大化。

图片

图片


05 影响——海绵田园规划

在评价模型和改变模型的基础上,在西溪南与石桥村落区域构建水文化遗产游憩廊道与农业海绵水系统的结合,以打造现代文明下的农业新田园。

1)海绵农业规划主要依据场地的各地块自然基底和区位条件以及建设成本,从农业种植系统、调蓄净化系统和景观游憩系统对海绵体进行落地,实现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图片

2)调蓄净化系统主要基于源头-过程-末端进行消解净化,经过滞留湿地与生态河道,可以重新成为灌溉用水,进行循环利用。

图片

3)基于尊重乡村肌理、将绿道嵌入农田基底,人的活动不干扰乡土植物生长秩序,乡土植物形象设计制作导示系统三个理念,将自然基底与儿童游戏区、老年健身区、体育活动区、休闲游憩区等活动空间相结合,形成景观游憩系统的规划。

图片

4)梳理汇水路径,结合自然条件与聚落文化,形成独有的丰乐河沿岸水文化游憩线路。

图片

通过对场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恢复,形成田-水-人-村共生共存的当代新田园,人们在这种新的海绵田园视野下,享受乡村带来的放松身心、教育体验、健康调节等各类服务,同时增加乡村的经济收益,积极发展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利共赢。


06 决策——场地未来展望

希望在未来,针对各种污染,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净化生产生活污水,消解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让灰色基础设施渐渐被绿色基础设施覆盖,减缓源头排水速度,允许农田自身逐渐吸收转化污染物质。场地中生态系统服务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恢复。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植物葱郁,为生物提供更多栖息地,万物生长。

水,重新成为连接人们生活的纽带。田,靠水而生;人,临水而居。曾经远去的家园,曾经离开的居民,都怀着乡愁回到这里。崭新的生产生活面貌和一片古韵宁静吸引着新住民。新旧居民在这里重新找回生活,并携手共筑理想人居之所。

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乡村与农业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研究成果,感谢参与研究的同学们——王璐,付宏鹏、揭华、李彤。


水利部水生态保护和水利遗产重点实验室(筹)是水利部联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在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生态智慧与水文化景观、水利遗产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实验室的总体定位与发展目标是:立足国家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以及美丽中国建设的需求,聚焦全球气候变化与城乡水问题,以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为研究对象,将传统水生态智慧与当代科学技术、国际NbS理论和技术相结合,重点开展传统水生态景观模式与现代转译、水生态修复技术模块研发、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理论和技术集成、水利遗产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的系统性、创新性和前沿性研究,服务于新时期水利高质量发展,并向世界提供应对气候变化及可持续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中国智慧。


资料整理:王凤清
统筹、审核:吴珊珊
排版:黄羽滋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 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打赏
  • 给Ta打个赏

0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