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活动  /  正文
  • 合意城市:北大“城市优化与设计”结课汇报暨成果展览

    日期:2021-01-23---2021-01-23
    地点:线上
    是否收费:否     
    报名方式:文末二维码

图片




合意城市:城市优化与设计

设想一个“合意”城市,城市生活达到一种现实意义上的“理想”状态。作为技术乐观主义者,我们认为在现代ICT技术支持下的城市分析和规划设计能为解决从交通拥堵、基础设施不便、环境不宜居,到生态退化、经济失衡、治理失灵、社会失序等系统性问题提供新的可能。因为,互联网和物联网产生的大数据将赋予我们对城市全态势感知的能力,5G通讯和云数据库将允许城市态势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实时交互。通过人工智能和时空分析技术的结合,将赋予我们从全态势数据中发现知识、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在正确的价值关怀指导下,以这种能力结合适当的规划与设计手段,城市将有望被调节到“合意”状态。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持续关注城市人居环境品质,系统研究城市、人、土地和空间环境的关系,致力于推动设计作为提升人居生活质量的手段。2019年以来,学院与宁波市(江北区)合作共建了“城市治理优化实验室”,以教学、研究、实践协同的方式,共同推进城市规划、设计与治理的全流程优化。实验室取材城市管理实际工作中的挑战,提炼科学问题,通过大数据和智能技术的应用,融汇多学科知识,定位、分析、预判及解决各类城市问题,从而助力于提高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创新城市治理优化的目标。2019年,实验室第一阶段研究成果参加“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获得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2020年秋季学期,在宁波市江北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宁波市江北区矛调中心的持续支持下,学院继续开设“城市优化设计”设计实践课程(Studio)。课程以宁波市江北区为案例地,持续探索“合意城市”愿景下的城市治理优化课题。课程基于地理学、建筑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等学科基础理论,引入环境及社会感知、多元数据融合分析、城市数据挖掘、城市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采取高频设计、助推干预、实时优化等规划设计手段,基于对城市的韧性、包容性、宜居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维度的关切,提出了四项研究设计优化提案,以期为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与行动建议。

本次研究设计成果即将在北京大学备斋二楼展出,并通过《景观设计学》期刊直播平台同步亮相!



汇报选题


01 城“韧”之美——基于交互网络社区发现和斯坦纳旅行商问题的城管网格及巡线优化设计

关键词:城市韧性、网格化、高频事件、空间交互、网络社区、巡线优化


小组成员

未标题-1.jpg


城市不仅需要设计,更需要管理。

在宁波市江北区,城市的高速运转使得城市中的各类问题蜂拥而至,城管执法人员疲于奔命;冬季的疫情严控,夏季的台风暴雨等特殊情形,使得城市管理的任务需根据不同的场景灵活切换,城管人员更是分身乏术。

作为城市管理的执行者,城管人员是城市韧性的卫士,城市网格的划分及巡逻路径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城管人员的日常工作。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城市网格的优化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并让城管人员在常态、疫情、洪水等情景间高效切换,以维护城市韧性,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图片

▲城市网格化管理的现状问题分析图

图片

▲基于通行时长的空间交互图

图片

▲4种场景下的城市网格分区结果



02 律动·绿心——融合大小数据的公园游憩服务流分析与供需耦合优化设计

关键词:可持续性、生态系统服务流、公园游憩、空间衰减、供需耦合、时空推断

小组成员

1611283771971767.jpg


城市公园作为服务国家公共健康事业的基础资源,实现人类福祉的重要载体,在我们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如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公园游憩生态服务的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通过实地调研,在宁波市江北区中部分居民面临着“无公园可去”、“跑步找不到地方”等困境,而部分已建成的公园内人迹难寻。那么如何选择建设公园的场地,能够实现服务效益的最大化?又该建设怎样的公园,才能够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如何助推使用者行为,减少不同使用者行为的冲突和避免盲目的寻找?


图片

▲研究问题分析图


目前,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出发的生态系统服务流研究仍处于概念探索阶段,定量评估方法尚未完全发展。本研究旨在从生态系统服务最初概念——以人为本出发,融合大小数据,对宁波市江北区公园游憩服务流进行分析,结合供需耦合优化设计,助力江北区公园建设,打造健康江北新风貌!


图片

▲江北区城市公园游憩服务供需比

图片

▲基于供需耦合公园优化设计成果



03 街道变奏曲——海量监控与交通大数据支持的包容性街道空间优化设计

关键词:包容性、街道芭蕾、分时复用、监控视频、机器学习

小组成员

未标题-3.jpg

图片

▲街道发展变奏图


在汽车大量涌现前,传统的街道是城市活动的容器,是通行、漫步、交谈、售卖、表演的场所。现代主义规划产生后,追求速度的机动车道路成为城市的主宰。二战后40多年来,面对街道消失、街区解体,规划界终于开始了对道路设计的反思,简·雅各布斯、文丘里等认为街道不仅是交通系统,也是社会空间和各种信息的沟通渠道。此后街道的观念从交通主导逐渐向生活导向转变,向慢行交通回归。

在如今现代化城市中,“道路”作为城市的“血脉”,蕴含着城市的生活、交通、经济、文化和历史,跟随城市的节奏,在日转星移中呈现出规律性变化。传统道路设计难以承担起如此错综复杂的功能,问题百出。

因此我们借助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发掘道路的 “脉动”模式,总结道路的普遍问题,利用相关性找到“病根因子”,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我们提出包容性街道设计策略:一是以公交+慢性为主导的多种交通方式,对路缘和道路空间进行重新分配,使其通行能力增加,改善拥堵;二是对路缘空间进行“分时复用”,道路空间要素随着生活性需求形成速度、数量规律性变化的变奏曲。


图片

▲校门口主旋律——以清河路为例

图片

▲设计策略



04 感同身“设”——环境感知与人因工程视角下的老外滩公共空间优化设计

关键词:宜居性、环境感知、人因工程、公共空间、虚拟现实

小组成员

未标题-4.jpg


在传统的建筑学下,城市设计始终带有精英主义色彩,柯布西耶曾说:“城市设计太重要了,它不能交给市民。”城市设计本质上是通过预判公众需求,来塑造城市空间与形态,从而创造高品质城市场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往往会“一厢情愿”地进行空间设计,传统城市空间面临着公众参与不足、使用情况远未达到设计预期的局面。

在精细化治理的背景下,我国的城市设计逐渐开始引入公众参与,尊重市民的主观意愿,并应用于城市设计中,但却受到了市民主观参与意愿低、认知水平差等问题的限制。在宁波老外滩的城市设计中,我们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和感知测度技术,精细化、客观化地测度市民对城市空间的感受,实现人本尺度的公众参与设计。对于我们而言,设计应当是慷慨的、包容的、共情的以及不可预知的。


图片

▲技术路线图

图片

▲空间特征与场所综合分析

图片

▲场地评价与设计场地导则设计



活动信息 

《合意城市——城市优化与设计》结课汇报 暨 成果展览

指导教师:许立言

麻省理工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博士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数字技术与地理设计实验室主任


课程支持:宁波市江北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时间:2021年1月23日 周六 下午2:00

地点:北京大学备斋 二楼会议室

媒体支持:景观设计学LAF



嘉宾阵容 

翁卫 宁波市江北区政协秘书长

陈华君 宁波市江北区城管局副局长

黄前潮 宁波市江北区矛调中心主任

林坚 教授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 

李迪华 副教授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代院长 

姜斌 副教授 香港大学建筑系园境建筑学部,美国风景园林教育学会(CELA)研究与方法类联合主席

夏文鑫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12实验室中央研究院服务实验室主任

刘伟 博士,阿里巴巴罗汉堂Senior Scientist

蔡震 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院长,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王鹏 北京博雅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茅明睿 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北京社区研究中心主任 

李栋 博士,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图片

▲直播链接二维码



团队名单

许立言、李复、邓钰桥、于洪斌、刘艾涵、路青、尹航、李燚航、姜河之是、李嘉宁、刘晋源、付宏鹏、黄可青、揭华、王璐、陈俊朋、陈媛媛、李彤、郑心怡、钟洁岚、田超越、张一弛、吴莹

图片

撰稿:李 复、郑莉茵

排版:郑莉茵、秦跃磊

审核:李 复




注:本文由燕园景观人授权景观设计学前沿发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机构所有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活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