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成都:经营城市,规划着先鞭

admin 2003-07-17 来源: 网
锦绣成都,九天开出,历史久远;一“城”不变,二江环抱,三“城”相重,四季分明,五谷丰登;人文荟萃,既丽且崇,天府明珠,巴蜀乐园。  我们很少有机会升到空中鸟瞰我们生存的这座美丽的
锦绣成都,九天开出,历史久远;一“城”不变,二江环抱,三“城”相重,四季分明,五谷丰登;人文荟萃,既丽且崇,天府明珠,巴蜀乐园。   我们很少有机会升到空中鸟瞰我们生存的这座美丽的城市,能够看到的成都是车窗外飞速移动的景物和脚下不断延展的道路。   最能够直接证明巨大变迁的,便是那些沟沟壑壑深浅不一、变幻莫测的城市规划地图。   直到我们拿起一张成都地图的时候,才发现好像有了一个空中的视点,才把整个城市纳入胸中,原来我们居住的城市变化如此之快,变化如此之大———   50年代的成都地图,市区的边界就在府南河,那时的人们一定把府南河以外看作郊区;六七十年代有了一环路,一环路以内还常可以看到绿油油的农田;90年代的早期,人们习惯把一环路以外看作城乡接合部;2001年,三环路都远不是城区的边缘,2002年,绕城高速又把成都的市区加上了一道光环……   这是经营城市带来的巨大变化。经营城市的决策,不仅解决了城市建设的资金筹集、功能优化等问题,还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思路和办法。令人眼花缭乱的巨变背后,是清晰的思路、果断的决策和无数个改造这座城市的具体方案。   地图天经地义地记录着城市的历史,只是成都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旧页面被刷新的时候历史自然容易抛在脑后。   如今,城南城东两个城市副中心也上了规划地图,如诗如画的东郊以“绿色”姿态载入规划地图……规划天然地引导着成都未来的城市走向,她成为我们这个城市的希望和期望。 “一核”成“三核”:变“圈层式”为“扇叶式”   成都市的城市走向怎么走?是继续“摊大饼”还是“多中心”?这个问题在1995年就摆到了成都市规划专家们面前。“这是富有历史意义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从1995年至2020年,横跨25年。在编制时我们作了很多反思和探索。最后,市委市政府决定成都的城市发展有重点地分设两个副中心,向东向南发展。”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张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这个规划在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后,就正式以法规的形式定了下来”。   当年还是市规划院副总工程师的张樵负责牵头这项规划。他称“那是一个耗时三载,充满艰辛和创意的规划”。   成都市委、市政府今年启动的城东、城南副中心建设,其目的就是将成都原有的一个“核”变成三个“核”,在分散城市功能中心的同时,三个“核”也起到了辐射作用,这显然比一个“核”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   成都城市发展战略———扇叶绿楔,向东向南,七星拱月!目前成都市的城市布局是呈放射加环状的道路结构,城市二元结构非常突出。中心城划分为3个区:一环路内为市中心区,面积为28平方公里;一环路与三环路之间为主城区,面积为128平方公里;主城区以外至外环路为环城区,面积为442平方公里。未来的成都城市布局将逐步由现在的密集“圈层式”发展为疏密结合的“扇叶式”布局。   成都扩大了城市空间。五路一桥、绕城高速公路的建设、畅通工程的实施使得从成都到华阳、龙泉驿等7个卫星城,甚至到重庆、南充越来越近。   如何使城市功能实现更好配置,是成都拓展城市空间,加快发展步伐中应当着力解决的问题。按照“大成都城市群”的思路来进行功能聚集和有效配置,构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关系使成都对周边地区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成都这个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地位才会得到维持和巩固。   既然如此建立城市副中心迫在眉睫。首要任务之一,是疏散城市中心区密度。   羊年伊始“城东、城南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新闻媒体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确定成都城市建设近期的重点和未来的目标是加快建设城市中央商务区和城市副中心城市功能分区总体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市管理科学规范有序形成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框架建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卫星城市(镇)为纽带远郊中等城市为支撑、小城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城镇体系。     城东副中心主要利用城市东部地形特征努力建设景观层次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历史人文特色突出的城市副中心,城南副中心便是利用城南区域已基本形成的道路格局以城市行政中心为基本功能发展高新技术研发转化大力发展房地产、商贸、文化教育、体育等产业的城市副中心。   成都锁定向东向南发展战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凸显。随着人南南延线的贯通,华阳镇房价从每平方米七八百元涨到二千多元,未来的城市副中心早早进入了“状态”。   可以畅想未来当成都市真正由“一中心”变为“三中心”后,我们徜徉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里心里的感觉一定很美很美。 抓住“牛鼻子”:在亮点中觅重点   今年6月24日上午,黑压压的万名居民云集位于蓉城北门的长征驾校内,成都市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旧城拆迁动员大会在此召开。北到金府路、东到成绵高速、南至成渝铁路、西至沙河。4500户居民,70余家企业将按规划迁出他们生活了几十年的“故土”。   “3月份在规划展上我们就已经知道要搬迁了。规划上说,北门地区将出现一大片新兴住宅小区,同时物流、商贸等相关项目也将与小区实施配套。”一位居民笑着告诉记者,“这样好,城市漂亮了,我们也作出了贡献,心里高兴。”   记者看到,以市长挂帅的危旧房改造指挥部,制定了在3年内完成二环路内410万平方米危旧房改造的目标。其宗旨便是,对拆迁土地进行经营式开发,使地块变为“熟地”。   规划就是生产力。规划科学,科学规划是成都市迄今为止“做大做强”的重中之重。规划先抓“牛鼻子”,以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切实做到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   在前瞻性的规划中,成都市紧紧围绕“亮点”抓住“重点”,然后各个击破———   调整东郊结构,放大城市功能:东郊是我市的老工业区,200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69家,总资产达322亿元,从业人员十五万余人,由于东郊工业企业过度集中,“三废”现象突出,“热岛”效应明显,城市功能不够完善。2001年8月,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实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启动实施的东郊工业结构调整规划和沙河综合整治拉开了旧城更新的序幕,将使近28平方公里面积内的用地性质有较大的转变,从传统的工业区转变为我市一个具有综合性功能的城区。   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在东郊结构调整规划中一马当先。来自澳大利亚、日本、中国香港、上海等8家设计单位参加了沙河工程环境景观概念设计方案招标。要设计的6个景点每个都有4家单位设计。中标方案将进行15天的公开展示由市民投票选出最佳方案。成都市正在用实际行动告别“工地时代” 用坚实的步骤为城市功能定位。用规划资源引导资本流向,城市经营得心应手。   实施旧城改造,改善人居条件:2001年底,城区二环路以内有各类危旧房屋514.64万平方米,占地七千余亩,危旧房户数近十万户。规划先行,春熙路商圈浮出水面,百年老街焕发生机。新的规划把春熙路和盐市口连成一片,两大商圈对接,为投资者展示出“市中心最大的商业区”的美好前景。去年政府投入巨资改造后的春熙路,黄金地段商铺租金上涨了一倍多。   畅通中心城区,完善道路系统:成都市中心区交通规划的设想是,在未来3年内投入10亿元打造市中区快速交通网。成都市区将基本由4环(内环线加1、2、3环)和12条放射型路构成“井+环”交通网。在中心城区加强道路的疏解功能充分利用城市支路开辟自行车专道在人流集中的繁华地段开辟步行街外围加强转换通过“井加环”道路改造挖掘道路系统潜力提高进出中心区交通效率。   市规划局有关人士透露到2010年我市中心城区总出行量将达到1079万次/日。届时出行比重将调整为公交∶自行车∶步行=21.35∶40.69∶32.08而目前出行比重是11.1∶43.2∶30.3公交比重过低也没有专用道。   治理水环境,完善排污网,“规划也是资本”!沙河整治前,全市有排污口512个,年排入污水量1.5亿立方米,生活垃圾每年超过1000吨,粉煤灰超过1万吨,严重污染了我市河流水质。怎样利用好极其有限的水资源?通过3年努力,专家数十次求证,排污整治由方案论证正在一步步变成行动。实施沙河综合整治和中心城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中心城污水完全截流,新建60万吨污水处理设施,全面整治中小河流。综合答案已经出来:到2005年,成都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由现在的36.4%提升至80%,达到国内同等城市先进水平。   实施绿化工程,完善城市生态:2001年底,成都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仅为45.59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为26.5%。规划先行,成片成片的绿地出现在城市的肌体上。自2002年起,3年内新增绿化覆盖面积34.91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超过30%。   由于下大力气抓了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科学规划基本保证了城市建设的规范进行,提高了以土地为核心的城市资源的价值。因而规划所到之处,沙河整治催生精品生态区,三环路再造城市大动脉,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能盘活104户企业260亿元资产,代替脏乱厂区的将是一个集居住生活、科技产业、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崭新城区。   规划好一条路,沿路经济就发展了;治理好一条河,河两岸的价值就上去了;选好一所名校,布局好一片绿地……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奇效。 城市规划展:从老百姓身上找灵感   3月29日上午10时,四川省展览馆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不是糖酒会,也不是商贸会,而是成都市规划展的开展仪式。“从报上看到消息,我一大早就赶来了。”住在东郊的王大爷心里很高兴,“我来看看我们的家今年会变成什么样子。”“最聚集人气的沙河8景究竟取什么名字?”“沙河什么时候完工?”老百姓对规划的关注让人动容。   “许多东郊人都赶来了,都想知道城东、他们的厂、他们的家以及环境今后将会变成什么样。”规划局有关人士介绍说,“准备的一千多份登记单半天就告罄,加印数次之后还是不够分发。”   “非典”时刻,短短一周时间,十余万群众走进规划展场,新闻媒体组织的“万人大签名活动”“我为成都寻找城市名片”活动把规划展烘托得红红火火,市民的参与度空前高涨。   这样的规划展在成都已经是第7个年头了。许多群众从这里找到了自己投资的方向,许多开发商的房价由此助升,许多国土资源也因此而身价倍增。1996年第一次城市规划展引起社会的广泛赞誉后,一年一度的规划展便成了成都城市规划雷打不动的“保留节目”。   规划是经营城市的龙头。“龙头”的作用怎样,直接影响到城市的面貌。经营城市的过程,既是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得到提高、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城市品牌得到树立、城市形象得到提升的过程,也是城市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并不断增值的过程,还是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从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经营、城市建设的巨大作用,充分尊重城市规划,将使经营城市工作更加科学、完善和具有可持续的特征。任何人无权随意改动规划,维持规划的严肃性,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和全社会的共识。   因此听取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显得尤为重要。老百姓对他们所生存的城市越来越关注,在他们心里,规划已不再那么神秘,特别是他们的很多主意被规划所吸收之后,对城市表现出空前的热情——   这次规划展展示2002年最新组织、编制及修订完善的主要规划成果有成都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城市发展战略、城市交通发展格局、城市分区规划、高新区西片区以及《红星路三段———上东大街城市设计》等十多项规划蓝图。   此次展览包括8个分区的主题展板、模型展示、声像演示。老百姓广泛关注的城市向东向南发展、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城市东部副中心和南部副中心城市规划尽收眼底。6位规划专家每天下午就所展示的规划进行专题演讲与参观市民现场交流解惑答疑。   这种“面对面”的形式得到了市民的交口称赞。老百姓看后纷纷把自己的“观后感”和建议“留”下来。展览结束之际,有关负责人拿出7个写满各种建议的大本子激动地表示:“我们将组织人员进行整理组织专家评审。对于一些好建议将纳入下一步工作中。”   在城市规划上,成都决不墨守成规———3月26日,北京5位专家来蓉与成都的专家组一起展开了对我市城市品牌的研究和论证工作。他们准备了16个课题来考问成都寻找成都的城市灵魂从而分析构成成都城市品牌的内涵及其要素、核心是什么并论证如何使成都独特的人文风情产业化、商业化成为可能以及城市品牌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总规划师刘太格先生成为成都城市规划顾问。刘先生直言一流的中国城市最主要的是必须具有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他说一个优美、协调的城市环境能让人感到健康让人想散步街道两旁的建筑在陪着行人走。   规划开道,以地生财,公众参与———成都市在城市规划中高招频出,成效显著。   未来的成都将是一个在西南地区由成都城区为核心、4个中等城市11个小城市139个小城镇为基础的城市群具有良好生态环境、体现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人民安居乐业、交通设施先进、高效率的现代化特大城市。   美国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Saarinen)有句名言 “城市是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   成都会是一本怎样的书?我们能从中看到她怎样的抱负?我们似乎已经看到答案!我们正在努力给出答案!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