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北京城市高度的演变

admin 2003-08-22 来源: 网
  今日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是无法想像一个没有摩天高楼的城市的,仿佛自从有了北京就有了那些高耸着的建筑。其实不是这样的,北京曾为辽、金、元、明、清五朝之都。那时候北京的
  今日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是无法想像一个没有摩天高楼的城市的,仿佛自从有了北京就有了那些高耸着的建筑。其实不是这样的,北京曾为辽、金、元、明、清五朝之都。那时候北京的天很高,在城市中最显赫的构筑物是殿宇和城门……   北京自辽成为陪都以来,历经金、元、明、清,是五朝的封建都城。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近千年的时光雕琢,北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市的人口、城市的构筑物以及城市面积的变迁,成为城市发展的脉络。本文只对城市构筑物的高度演变做一些探索,以管窥北京的发展。 皇城的天际线   由于年代久远,辽南京的城市规模、皇城状况和宫殿的情况只能从历史文献和零散残存的痕迹中得以了解。目前只知道其基本上保持唐幽州城的规模,皇城位于城市的西南隅。主要的殿宇有元和殿,是辽帝举行大典、接受百官朝贺、廷试的地方,是当时最高大的建筑之一,此外还有清凉殿、嘉宁殿、昭庆殿等建筑。   金贞元元年(1153)北京成为金的中都,皇城建于城的中部,占据了城市的最显赫位置,是皇权至上思想在北京城市布局上得到第一次体现和充分表达。宫城设4门,正门是应天门,楼高8丈,四角皆垛楼,屋顶铺琉璃瓦,应天门再往南是皇城的正门宣阳门,“上有重楼,制度宏大”。   蒙古骑兵攻克金中都后,金朝的皇宫被焚为灰烬,一代宫阙成为一片废墟。40年后的中统元年(1620年),忽必烈来到北京开始营建大都,是北京历史上第一次按照《考工记》建造全新的城市,最主要的建筑群是宫城、隆福宫和兴圣宫。宫城内最主要的大殿是大明殿,坐落在全城的中轴线上,殿基高10尺,殿高90尺,三级台阶,是整个宫城内最高大雄伟的建筑。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一改元代用土夯城的方法,采用砖石建造城墙、城楼,内城城墙高三丈五尺五寸,合11.36米,雉堞高五尺八寸,合1.86米,通高13.22米,北边的城墙略高,达四丈余,通高在15米左右;外城城墙高二丈,合6.4米,雉堞高四尺,合1.28米,通高7.68米。内城设9门,外城设7门。其中最高的城楼当属正阳门城楼。   而与这些建筑相衬托的是北京内外城的普通住宅,对建筑的式样、规制在明代以前就有严格的规定。明清时期,对王公府第的城高、基高、房屋的装饰等都做了严格的限制,除了较普通民房略显高大外,与皇家建筑相比仍低矮许多,是绝对不允许逾制的。清顺治四年(1647),郑王府因“王殿台基逾制”,被罚银两千两。普通四合院、大杂院,几乎没有超过5米的,而且只能建硬山和卷棚的房顶。也正是因为这些房子的低,才对皇家建筑的高大做了很好的衬托。   旧北京城内有两个制高点,即北海琼华岛和景山。琼华岛在今北海公园太液池中,面积6.5公顷,山高32.8米,周长1913米。乾隆手书“琼岛春阴”石碑,为“燕山八景”之一。景山高45.7米(现为42.6米),据记载,山上的5个亭子都曾有佛立于其中。明清时期城南最高的建筑当属天坛内通高37.2米的祈年殿。这座大殿坐落在面积达5900多平方米的圆形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层,高5.2米。   从以上这些构筑物来看,之所以高大,大多是与维护皇权的地位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氛围中,制造了皇帝的特殊地位。   从辽到清,北京城中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高大建筑,现在看来当属钟楼和鼓楼。钟楼位于北京中轴线上,距鼓楼正北约l00米,楼体高为33米,通高47.9米,报时铜钟高悬于楼上。北京建钟楼,始于元至元九年(1272)。明永乐十八年(1420),在现基址上重建钟楼,但不久即遭火焚毁,清乾隆十年(1745)重新修建这座钟楼,将整座建筑全部改为砖石结构,以后又曾多次进行修缮。明清时代每天晨暮都要撞击悬挂在钟楼之上的大铜钟,向全城报时。鼓楼位于北京中轴线上、鼓楼东大街与地安门外大街交会处,与钟楼一起成为元、明、清时北京全城报时中心。“暮鼓晨钟”使全城有序可循。鼓楼通高46.7米,内有登楼石阶梯,攀登69级石阶梯方到达二楼。第三层是暗层。整座建筑坐落在高约4米的砖石台基上。更鼓,为报时器具,置于鼓楼二层上,原有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以代表1年24个节气)。现仅存大鼓一面,面直径约1.5米,是用整张牛皮制成,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日本军队所为。   位于北京东城区建国门立交桥西南侧的古观象台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明清两代封建王朝和北洋政府时期,曾连续在这里从事天文和气象观测约500年。台高约15米,台顶平面高出城墙约3米,是当时整个国家最重要的观象台。 画外音   古代的北京城是精心规划和建设的。在北京城中,民居是灰色的平房,恰反衬出皇家建筑的高大宏伟,这也是古都北京建筑布局的特点。   在分析和认识古都北京的建筑高度中,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制高点的分布特点突出,创造出“平缓开阔、对称有致、节律有序、轮廓丰富”的空间格局。“平缓开阔”指的是在旧城的中心—紫禁城四望是无比开阔的天际。“对称有致”指的是最高的最重要的构筑物被城市的南北中轴线所贯穿,其他构筑物如牌楼、城门等对称分布于轴线两侧,低矮的民居衬托高大的宫殿城阙,构成完整的城市格局。“节律有序”是指这些高点的分布非常有规律,内城城门高于外城城门,箭楼均比对应的城楼略低,住宅、商店与牌楼也有不同的高度,分别大致为5米、10米、12至13米,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轮廓丰富”是指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城楼、牌楼等建筑形态构成北京丰富的城市景观。这无疑对我们保护北京古都风貌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被改变的城市   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清末民初,北京由封建都市向近代城市过渡。皇权不再至上,达官显贵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方法通过各种建筑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地位和喜好;外国列强在华势力越来越大,西方的建筑形式、方法、技术、材料,随着封闭的打破传入北京。   清末,外国列强在几个不平等条约的作用下,纷纷在北京的内城,甚至城市的中心区域内,建造使馆、银行等办公机构以及为其服务的饭店等其他设施。《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外国列强大兴土木,新建了大量建筑,一改过去的传统形式,多以二层、三层的楼房为主,其主要代表就是东交民巷地区。使这一区域内的建筑高度发生了起伏,衬托出的是西洋砖石建筑的坚固和持久。   这些洋式建筑出现在这一区域,一改过去的平房四合院形式,整体增加了这个区域内的高度,但并没有使城市发生倾斜,只不过在北京城市内出现了与北部呈长方形威严肃穆的紫禁城建筑群不同风格的建筑群体,即呈狭长的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   在那段时间里,尽管东交民巷的建筑群已成规模,但与紫禁城相比,仍显微不足道,但北京饭店的兴建却不同凡响。当时整个东西长安街周围都是灰色平房,用以作为紫禁城的陪衬,而距天安门不足5公里的北京饭店的建设,就其形式和规模而言确有鹤立鸡群的感觉。北京饭店于1903年在今北京饭店东楼原址开始兴建5层砖木结构西式建筑,到1907年建成。1917年在西侧又建今北京饭店的中楼,由法国人设计,地下1层,地上7层,整个楼的高度达36米,超过了天安门(33.7米)的高度。这个建筑的出现,在北京城市建设历史上,无论是建筑结构、建材使用、建设方式、建筑形式都是空前的,在建设高度上已经可以与北京的传统建筑相抗衡。给北京城市的布局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北京城内出现了一个新的制高点。因此,北京饭店中楼的出现在北京城市高度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清末民初在北京城内,砖混结构的房屋开始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虎坊路北的新世界商场。民国初年,京都市政公所计划开辟新市区,民国三年(1914)仿照上海“大世界”游艺场建造了新世界商场,共四层,在正面另有三层尖塔,通体高度达20多米。民国六年(1917年),在前门外廊坊头条重建劝业场,成为近代商业建筑的代表,为四层楼房,采用砖墙钢屋架结构,仿西方建筑形式。另外在前门大栅栏一带还有二三层的木结构及砖石结构旅馆多家,其中煤市街第二旅馆为三层木结构,有一些饭庄也是两层楼房,但高度都在15米以内。   前门火车站在民国初年也可称得上是比较高的建筑,其位于正阳门箭楼东侧,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平面为矩形,主楼二层,砖墙砖柱木桁架,瓦楞铁皮屋顶,围墙用红砖和水泥抹灰相间处理,现只剩下钟楼部分和与之相连的北面两层办公楼。  画外音   清末民初,北京城市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开始摆脱传统形式的束缚,在大兴土木中,既有外国列强不可一世的强权表现,也有一些新旧达官显贵忘乎所以的显赫标榜。北京地区的土木工程进入了无序的状态,开始出现一些与北京传统建筑不同的建筑形式,但是绝大部分建筑都没有突破原有皇家建筑的高度,因而无论其形式和规模变化多大,都不至于影响城市的建筑格局。 蓝天下的新北京   1949年北京成为新中国首都,开始走向全新的方向。明清以来,北京城市的重心是紫禁城,整个城市的走向以此为轴心向外辐射。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本改变了城市的性质,对城市的布局作了重要调整:即以天安门广场为北京的城市重心。自1950年以后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了重点改造,广场的建筑群不仅有一定的高度,同时在40.5公顷的广场衬托下,更显高大。   于1958年开工的人民大会堂平面呈山字形,最高点为56.5米。这个高度超过了明清紫禁城所有建筑的高度。几乎同时建设的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与人民大会堂相对应,高33米。人民英雄纪念碑北距天安门463米,自广场地面至碑顶总高度为37.94米。   以上这些建筑,不仅建筑面积超过旧皇宫建筑群,建筑形式上具有创新,其建筑高度也超过了以往的旧建筑,根本改变了整个北京的城市格局。   随着上世纪50年代末“十大建筑”的建设,北京的城市面貌在逐步发生变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的高大建筑主要是办公建筑和专业用房。在办公建筑中,1958年10月开工,1964年4月竣工的民航大楼位于东城猪市大街,±0以上为54.5米,它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高的办公建筑。在这一时期超过50米的构筑物还有:1958年8月竣工的民族文化宫,±0以上到塔尖为62.1米;广播大厦,位于复兴门立交桥西南侧,中部10层以上为高塔和天线,塔尖高86米;位于西长安街北侧   的北京电报大楼主体7层,连中央中塔部分共12层,主塔顶高73.37米。以上这两座带塔尖的建筑是当时北京最高的建筑物。1974年北京饭店东楼完工,地上18层,地面以上高度达78米。一度成为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北京出现高层建筑、超高层(100米以上)建筑竞相攀比的态势。这一方面是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和现代工程技术高度发达所生成的产品,一方面是有些人错误地认为,高层建筑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是脸面问题。   在高层建筑中最主要的是涉外饭店的建设。在商务办公楼、综合楼的建设中,从1985年以后,从体量、规模、层数、特别是高度都有巨大的发展,地上层数从10层左右发展到30层左右直至57层,相应高度从40米左右,增加到100米以上,直至208米。位于建国门外的赛特大厦、国贸大厦是首批向外商提供的写字楼,建于1985年分别高85米和155米。1985年竣工的国际大厦是北京首栋超过100米的超高层建筑。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京广中心、京城大厦和国贸中心,建筑高度分别为208米、183.5米和155.5米,居北京房屋建筑高度纪录前三位,   北京最早建设高层住宅是1972年9月在建国门外建造的外交公寓,16层,±0以上58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北京城的重要景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普通住宅建筑开始向18层以上发展,1980年至1983年,在西便门西里建造三栋20层Y型全现浇滑模住宅,1987年至1990年在安慧南里建造了18栋25层住宅,安慧北里建造成25栋18-25层住宅,在大北窑国际贸易中心建造2栋30层国际公寓,位于龙潭湖南侧的方庄住宅区,在181万平方米的住宅中,高层建筑占到87%,是全市高层住宅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从1994年开始建设的望京新城A5住宅区,基本上是高层住宅,屋顶标高达到102米,成为超高住宅楼。   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作为高档商品房出售的高层公寓在北京多处地方兴建,以12层至30层居多,地点分布在北四环亚运村附近,东二环至东三环附近,西二环至西三环路,南三环路至丰台等。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办公建筑的数量增加,建筑标准也有较大的提高。1997年竣工的国家经贸委办公楼位于西便门立交桥南侧,地上28层,地上通高达133米,成为目前政府办公楼最高的建筑。   现在高层、超高层(100米以上)的建筑在北京的旧城内外都有分布,几乎无规律可循;在二环路以内,不断新建标高50米以上的建筑,几乎年年都有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往后高层和超高层的建筑越多,建筑高度越高。1987年元月中央电视台发射塔在玉渊潭湖畔开工,于1990年7月主体完工,由塔基、塔座、塔身、塔楼、桅杆五部分组成,总高度达405米,成为北京城市规划区内的最高点。 画外音   在竞相建设高层建筑,对北京古都风貌的保护带来极大威胁的情况下,1985年8月首都规划委员会出台《北京市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案》。几乎是在同样的时间段内,城市规划、文物保护与管理部门不停地呼吁着北京城市的限高;而北京城市的东南西北如同一个大工地,不断地在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来增高。事实上,混乱无序的商业开发,致使在紧邻故宫的旧城核心区内相继出现了一批高层建筑,从景山望去,已形成对故宫的压迫之势,高度和体量对故宫构成了威胁。加之摩天大楼接踵而至,打破了北京城传统的天际线和城市景观。   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她的历史有相当一部分是用城市的建筑来表现的。也可以说城市的建筑形式、建筑格局最直接地反映这个城市的特点,一旦这个城市的最值得炫耀的历史建筑被淹没在钢筋混凝土的构筑物中,那么这个城市的历史也就被割裂了,历史名城的地位也就没有了根基。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