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科学规划高层建筑布局
admin
2003-12-05
来源:
网
由于盲目建设、一味“攀高”,高层建筑给城市空间景观、环境和交通带来的负面影响,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警惕。然而古城南京新出台的老城保护更新规划中,却不是简单限建高层建
由于盲目建设、一味“攀高”,高层建筑给城市空间景观、环境和交通带来的负面影响,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警惕。然而古城南京新出台的老城保护更新规划中,却不是简单限建高层建筑,相反在新街口、中山南路、山西路、湖南路等节点和主干道,划出一片片“高层适度发展区”。这是为什么呢?
专家为高层建筑“正名”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童本勤认为,南京人文山水资源丰富,限制高层建筑带来的副作用,比其他平原城市和新兴城市都要重要。但限建高层不能因噎废食,忽视其对缓解城市用地紧张、塑造城市形象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南京的城市定位是古都特色与现代文明相统一。城墙内40多平方公里,是苏州古城的好几倍,腹地宽,需要高层整合空间资源,凝聚城市视线,和山水风貌相映衬。
东南大学建筑系系主任王建国在其调研中也为高层建筑“正名”:高层建筑有较好的地标性、可识别性和象征意义,改变并丰富了城市的天际线和空间尺度,给人自信心和心理上的满足。世界上著名城市以高层作为城市形象的不在少数,如纽约的上城和下城,悉尼的中心区。连一向不鼓励高层的欧洲,作为柏林重建标志的波兹坦广场、亚历山大广场,也新建了许多高楼大厦。研究表明,人口越集中,人均能耗越少,南京主城内聚居133万常住人口,高层建筑适应了现代城市要求的紧凑性和高运转效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有限土地容纳更多人口的压力。
老城内高层需要引导和控制
童本勤介绍,南京老城内现有8层以上的小高层、高层建筑956幢,其中30层以上的超高层41幢,高层建筑占到城市建筑的18%以上,呈现“近墙(城墙)低,远墙高,市中心高”的特征,大体沿中山路、中山北路、鼓楼、大方巷、山西路带状分布,与土地级差和人口聚集呈正比例关系。一些高层组团已成为古城的亮丽风景。从新庄立交远眺玄武湖西南方向鼓楼和中央路的高层连绵带,或是从总统府、朝天宫的开阔地带远望新街口,不难看到高层带来的生动丰富、气象不凡的都市风光带,和山水风貌、文物建筑珠联璧合。
但总体而言,南京高层分布较散,随意性强,缺乏有效引导和控制。业主往往只以自己的喜好“自闭”设计,各自都想标新立异,在形态、风格、色彩上千差万别。一些主干道两侧高层写字楼界面“犬牙交错”。为避免减少日照引起补偿,中山东路上高层均建在路南,造成“墙”的景观单调性和大片阴影区。丹凤街等地的高层住宅又抱成团,显得拥挤局促,缺乏美感。一些高层还对南京的山水资源造成破坏。如玄武湖东南岸3座18层以上的高层,完全堵塞了紫金山与主城的空间视廊。北京东路北折拐点两座高层,破坏了鸡鸣寺和台城亲切宜人的空间。
高层建筑布局要做加减法
童本勤认为,对城市发展来说,不是建不建高层,而是在哪儿建,如何建,建多高。像河西新区、下关滨江和市中心商业区,就要做高层建筑的加法,形成新的CBD和空际轮廓线;在历史街区、自然山体、秦淮河、明城墙等处做减法,避免对城市文脉和山水资源造成破坏。因此南京老城更新规划中,在明城墙周边、夫子庙、门东门西、明故宫的太庙、社稷坛、午朝门、东华门,以及朝天宫、颐和路公馆区、甘熙故居等地区,划定高层建筑禁建区,严格禁止建设24米以上高层。在高层“禁建区”和“适度发展区”之间过渡地带,是高层“一般控制区”,建高层要经过专家的景观环境和交通影响论证,一般不新增高层建筑。
在新街口、中山南路三元巷、白下路、大行宫、山西路、珠江路、湖南路沿线等地区设立高层“适度发展区”,引导高层“成块成团,跳跃发展”,使之有规律、成组地分布。尤其在新街口、山西路形成高层组团,通过拆建、“补种”优化空间结构,增强城市中心的辐射力、场所感,形成“老城第一现代化标志区”。主干道两侧的高层调整不良立面,形成刀劈斧削式的街面,增强街区美感。
高层建筑不仅不能“圈山占水”,还要为古城历史建筑和自然山水让开一条条景观廊道。如中央路通过新模范马路口、湖南路口等节点高层“适度”跳跃性集聚,而不是建成一路到底的连绵“墙”,既在玄武湖西形成疏密相间、参差起伏的天际轮廓线,又能横向将紫金山“引”入城中。鼓楼西北角拟建的高层退后,既将九华山、北极阁这条绿楔向市中心延伸,又避免鼓楼成为高楼围合的“井底之蛙”。在高层“一般控制区”内,这些须让开的绿色廊道,还有明故宫—御道街、夫子庙—中华门—内秦淮、狮子山—小桃园等十几条,使古都风貌和现代建筑相映成趣。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