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制约下的创作-云南大学体育馆设计思路
admin
2003-12-09
来源:
网
[center][img]/upload/news/2003129112134760.jpg[/img]体育馆外观[img]/upload/news/2003129112140455.jpg[/img]体育馆内
[center][img]//m.teenabolic.com/upload/news/2003129112134760.jpg[/img]
体育馆外观
[img]//m.teenabolic.com/upload/news/2003129112140455.jpg[/img]
体育馆内部效果 [/center]
在体育建筑创作中,一般认为结构和形象是创作的重点。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结构已经不是制约建筑发展的瓶颈,为了表达体育建筑的性格,几乎每个设计都把形式的创新,个性的强化作为设计的首要目标。以往很多体育馆的建设用地比较宽松,环境的影响力较小,偏重这种设计思路成为定式。然而,当面对已近“饱和”的城市环境,创作一些“追加”建设的项目时,这种设计模式就不太适用了。如何才能使单体建筑与拥挤的城市环境更好地适应,这是与以住的创作不同之处,我们通过云南大学体育馆的创作对此进行了尝试。
云南大学体育馆创作中面临的最大制约便是拥挤的城市环境。建设场地为一个近似三角形的不规则形状,在80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要建一座5000座体育馆和一座练习馆,用地非常紧张。由于紧邻学校的运动场、城市干道和拥护的建筑群,这些环境因素对建筑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制约。根据地段周围缺乏秩序的现状,以及将来环境大规模改建的可能性,新建筑被定位为区域中的主体,但新建筑在填补区域秩序中心的同时,也要与现有的周围环境相协调。按照这个原则,具体的设计思路沿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整合布局
一般来说,体育建筑的总体布局宜采用对称的处理,这对结构、功能和疏散都比较有利。在特定条件下我们采用了非对称的布局,以适应地形。同时,在比赛大厅的主体部分仍然采用对称的结构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对称”在体育建筑中的优势。
用地面积的紧张,决定了必须最大可能地提高利用效率。紧凑、明晰的总体布局是前提和根本,设计把建筑外的用地集中成两块完整的广场,几乎没有任何边角的浪费,在不规则的用地内形成了新的秩序。两个人行广场分别针对主要的人流设置,可以更快地聚散人群,有利于建筑的多方向布置疏散口,有效地将人流压力分散,而自行车和汽车的停放场地利用了场地外的校园空间,车流、人流互不干扰。这些处理减缓了拥挤的局促感,避免了人、车流造成的城市混乱。
宏观层次的布局意向明确了设计思路,理性的分析得出了不规则总体布局的结论,为进一步地深入奠定了基础。
控制尺度
简单的形体易使人产生单调和庞大感,我们采用“切削”的手法,创造出城市环境与建筑实体之间的多重过渡空间,两者形成呼应、穿插和交融,使建筑表现出廉虚、退让的姿态,同时也弱化了大体量建筑的尺度,形成了与城市的平等对话。
尽量压缩体量,以减缓和环境的矛盾,利用原有街道和运动场地的地形高差,下沉建筑,降低建筑的高度。整体建筑以压低的曲线屋面柔化体量,缓解环境的拥挤感。东侧与运动场相呼应,体量相对高大,设计中利用底层训练厅的屋面形成室外多层看台,上部的出挑也结合了室内比赛厅的看台,这样自然划分出三段,减弱了建筑的大尺度感;西向曲线屋面根据室内空间需要和看台的出挑做到最大回收。上述做法充分利用了竖向空间,减少了占地。
小尺度感的营造增强了建筑的近人性,并与环境的整体尺度形成一致。我们摒弃了通常体育馆中的大台阶,大平台,采用了化整为零的手法形成近人空间。
简化形体
在形体上,以曲线体现建筑作为区域中心的特征,形体的各个界面既是呼应环境要素的载体,又对城市空间秩序起到重要的作用。主入口上部的屋面,在强调整体感的同时,丰富了建筑的层次,增加了建筑的通透感,使空旷的运动场与拥挤的城市环境形成了自然过渡。
由于建筑周围环境比较混乱,风格上的协调难有线索可寻,设计中追求简洁、明快、抽象的形体,简化与环境的关系。在整体上,通过大面积的铝板屋面和玻璃幕的材料对比,以及曲线形体的自然变化来突出建筑的视觉形象,完成建筑区域中心的特征塑造。在细部上,没有任何纯装饰的符号,完全是建筑材料自身特质按照设计者构思的自然表现,追求建筑大气、简洁的效果,减弱环境的混乱感。
避免任何具象图案的使用,希望以抽象的形式和建筑构件本身引起人们的欣赏欲望,激发视觉想象力,在体现时代特色的同时,表达作为高校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区域主体的形象特征。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