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在变与不变中焕发新生
admin
2004-03-31
来源:
网
[center][img]/upload/news/2004331171828583.jpg[/img][/center] “有时做梦还会梦到小时候住过的胡同和院子里那些老街坊。但现在让我再回去住
[center][img]//m.teenabolic.com/upload/news/2004331171828583.jpg[/img][/center]
“有时做梦还会梦到小时候住过的胡同和院子里那些老街坊。但现在让我再回去住肯定适应不了。”41岁的焦婷搬出胡同10多年了,在一家酒店任总经理,胡同已经是她一个很遥远的记忆了。
焦婷原来住在北京市东城区的史家胡同。这条胡同里分布着一些大宅院,清末中法银行董事长刘福成、名妓赛金花都曾在这条胡同里住过。焦婷觉得童年的胡同生活中大多是一些温暖的片断,院子里有大片的空地,让孩子们聚在一起玩,邻里之间没有界限,亲如一家。焦婷笑着说,“哪天谁家要是做了好吃的,全院的小孩儿都能饱口福。”
“胡同”一词,自13世纪元朝就开始在北京广泛使用,是蒙古语“水井”的意思。古时北京缺水,围绕一口井,往往居住着许多人。人们在建房时就留出一定的通道。住的人越多,通道也越长,胡同就此形成。
“那时候,好些院子里还都有像‘天棚、鱼缸、石榴树’这些代表老北京家居品味的东西。”从胡同口一路走来,纹饰各异的门礅、垂花门和挑出院墙的槐树枝丫……胡同里的一切都让焦婷感觉无比亲切。
[center][img]//m.teenabolic.com/upload/news/2004331171859939.jpg[/img][/center]
但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本来宽敞舒朗的四合院似乎在一夜之间,就挤满了每家每户自建的小厨房。焦婷糟糕的记忆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本来的公共空间,一点一点被私搭乱建的小房子蚕食了;一到下雨天,很多房子开始漏水;夏天到了用水高峰期,拧开水龙头却不见出水;胡同里上百户人家,排队共用一个公共厕所……”
几百年历史的胡同,与现代人的生活总会有一些不太“和谐”的部分,厕所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记者了解到,东城区计划投资6000万元改造胡同中的厕所。新修的厕所将充分考虑到居民的实际需求,其建筑风格也将与胡同景观保护一致。
记者从北京市政府获悉,为了改善旧城区居民的生活条件,自来水、热力、天燃气、电力、通信、污水、雨水等市政建设项目正陆续进入胡同、进入四合院。藏在胡同里的深宅大院,现在越来越受到个人投资者的青睐。许多改造一新的四合院,摇身一变成了展示北京风情的饭店和酒店,深受外国游客喜爱。北京的胡同也在这变与不变中焕发新生。
自从搬出胡同后,焦婷就再也没有回去看过。她盼望着北京特有的人文景观胡同能恢复自己小时候记忆中的模样。
事实上,随着北京市危旧房改造和古都风貌保护工作的进程,胡同里的生活也在慢慢改变。对此,家住东城区东四三条的刘莉深有体会:“原来,每到冬日傍晚,家家户户都要生煤炉做饭取暖,胡同里到处都是一片乌烟瘴气。现在用电取暖了,又快又方便,还干净。”去年北京市在部分旧城区推行“煤改电”工程,胡同里的居民终于告别了使用多年的蜂窝煤。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