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古迹消失之痛
admin
2004-05-07
来源:
网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古迹,往往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看似平淡无奇的历史文化古迹,可以追溯城市发展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特质。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为破坏,许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古迹,往往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看似平淡无奇的历史文化古迹,可以追溯城市发展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特质。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为破坏,许多展示厦门沧桑巨变的历史文化古迹已逐步消失,保护好将军祠、洪本部、名人故居这些有历史考究的文化古迹已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话题———
施琅祠已不见踪影
将军祠作为地名,也许很多人都知道,但为何叫将军祠,知道的人也许少之又少了。民盟厦门市委郭坤聪委员说,将军祠的由来,主要来源于两座祠堂:一座是施琅大将军祠,一座是清朝道光时曾任福建水师提督的吴英祠。
遗憾的是,将军祠也许只是留下一个名称而已,见证厦门历史的古祠将消失。郭先生称:因为两座古祠之一的施琅祠已经找不到踪迹了,而旁边的吴英祠现在也只剩下一段古墙顶和门外的两只石狮子。如果该地段老城区拆迁,不注意保护,古祠的消失将很可惜。
郭坤聪先生告诉记者,吴英是莆田人,当兵出身,英勇善战,后跟随施琅东渡,在澎湖参加对刘国轩的战役,后来当了福建水师提督,被封为“威略将军”。厦门官绅为表彰他的功绩,给吴英建祠堂、石坊表。石坊表刻工精美,比较宏伟,是闽南少见的石构建筑。但上世纪80年代修建公路时,石坊表就荡然无存。现在,吴英祠已经变成供人居住的四合院,住着十几户人家。古祠门外的石狮旁边是修自行车的小店。但石狮底部已经埋入水泥路下,另外两只石狮已经不见踪影。吴英祠的后院是大观院,据熟悉情况的人讲,大观院是厦门四大院之一,建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2年),后几经变迁,成了某单位职工宿舍。
吴英祠的西面是施琅祠,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施琅祠上建起了将军祠菜市场,到目前已找不到施琅祠的半点踪影。
面临即将消失的吴英祠,郭坤聪先生觉得非常可惜。将军祠具有见证厦门古代军事、交通和古建筑的价值。如果将军祠仅以一地名存在,就会失去其应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郭坤聪先生认为,吴英祠不仅有保护价值,同时也有经营价值。他建议两只石狮重新出土,修复吴英祠前门,立下地名标志,作为一景观;修复的古祠里可留一些做经营场所,以此作为保护经费来源。
洪本部只剩下石碑
厦门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街,同样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打铁街、洪本部街定位于明清历史文化街区,但现在街区内的明清遗物已经屈指可数。洪本部街一带,集中了郑成功遗址、港口城市海岸线变迁的见证。近代码头文化的文物遗存,应该是要引起重视的。
打铁街位于鹭江道旁边,是一条古老的街道,宽2米左右。打铁街最出名的就是福寿宫,供奉的是保生大帝。该宫也在多次拆除后,又修复的。但现在面积比较小,10平方米左右。据文献记载,福寿宫原来挺大的,前面还建有一个精致的八角亭,但后来都给毁坏了。
福寿宫旁边就是洪本部,据说洪旭是郑成功的部将,一块乾隆年间的石碑《重修洪本部渡头碑记》镶在房子旁边石墙里,由于风雨剥蚀,字迹已经模糊了。在旁边的昭惠宫记者还发现一古碑:“洪本部路头告示”。意思是告诉人们此地系军事重地,不要随意进出。
打铁街历史悠久,地处海口码头,福寿宫是昔日华侨远渡南洋必先朝拜的庙宇,建于明嘉靖21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东南亚一带具有广泛的影响。
厦门在明清时期有13个古码头,打铁街和洪本部就连接着其中两个,是当时厦门与南洋往来的重要码头之一。不少移居海外的华侨就是从这些码头走出去的。因此,这些古街道在南洋华侨中,有着广泛的知名度。福寿宫中原来保存着许多古石碑,不少华侨回来都要瞻仰一番,目前已移至厦门博物馆。
洪本部街则是因为洪旭在此指挥部队而闻名,这些街道存有许多国家珍贵文物,像清代乾隆、嘉庆、光绪年间的碑文,对研究古代公共工程建设和管理史、交通史以及古代经济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由打铁街、洪本部街等组成的明清历史街区曾是厦门市最引以为豪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议申报历史文化街区。但现在街区内明清文物屈指可数,许多文物已经消失。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至,却失望而归。因为这些古老街区,脏乱不堪,商贩占道为市。
一些厦门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认为,打铁街、洪本部街应保留老字号、传统工艺品、传统小吃,才能与街区整体风貌相称。应鼓励开办具有街区文化内涵的特色餐馆、特色旅游、南音社、闽南说书场、私人博物馆等。
古书院书斋成追忆
坐落在玉屏巷的玉屏书院,现在也只是留下一个名称而已。玉屏书院是明代义学。乾隆十六年(1751年)名为玉屏书院,因堂后巨石如屏而得名。后改为厦门中学堂。民国年间又名省立第十三中学,1952年成为厦门五中。后因旧城改造,玉屏书院已全部不存在了,只是一个遗址。
比较出名的江下堂现在也只剩下祖堂,现在文安小学校内,1918年建成。以前是闽海关。该祠规格比较高,称为闽南第一宗祠,祠内有紫云屏、拜堂、宗贤堂、祖堂、后花园、望海堂、宗亲会馆、江下小学堂等。当时建筑有1万多平方米,但后来仅存200多平方米。相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钦点武状元黄培松御赐建立黄氏宗总祠堂。建筑呈八卦状,外方内圆,意思是族人要团结。
郭坤聪先生说,这些历代人文景观也基本遭到破坏,有的只剩下祖祠和古榕树,经历着岁月的沧桑。遍布厦门的各种历代人文景观,既是一种物质文化,又是推动文化的重要载体。岁月沧桑,如今有的已经永远消失了,有的尚存还能让我们去追忆。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我们不能不要历史。
相关新闻
名人故居亟待修缮
在厦门历史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众多名人故居,近年来在人们的视线中也无声地被毁损,乃至消失。如早期教育家周殿薰故居,企业家黄世金故居,近代历史名人李禧故居等。而苏氏宗祠、清道光四川总督苏廷玉故居早在1978年就被夷为平地。也有一些名人故居现在还住着他们的后人,所以故居不像故居,住房不像住房,有点不伦不类之感。
石壁街因为有大片石壁,墙壁边有壁井和蚌壳井而闻名于世。石壁街的台湾举人、著名收藏家王人骥的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尽管院内榕冠如荫,但故居已经很破旧了。在院子里只有一些腐朽的树木和毁掉的石旗。正厅木门上的雕饰很精美,依稀折射出主人昔日的荣耀。现在住这里的几位老人都是后代中的长房。
老人还说,原先院内还有一座花坛,后来被改造成住人的平房,家中收藏的名人字画也毁于“文革”。记者在该故居看到,房屋的木门历经风雨,已经斑斑剥离,但一些字画仍然十分清楚,卧室门上“难得糊涂”的字迹还依稀可见。
闽南著名历史人物蔡复一,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8年)进士,曾代总督云、贵、湖、广军务,官至兵部左侍郎等职。相传“薄饼”是由蔡夫人发明。现存同安区大同镇的故居,仅存后楼部分,砖瓦结构,二层楼房,有卷棚顶廊道,额坊彩绘,是明代建筑。这个被列入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一度竟是危房,在近日才修复。
据了解,目前厦门对外开放的名人故居,由于经营管理方式落伍,大多“门庭冷落”,不能发挥名人故居应有的教育启迪作用,其文化特征也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这对今后的保护是极其不利的。
相关链接
厦门地名的由来
厦门之“门”,即门户之意。厦门因为是东南沿海的优良渔港,很多地方以“海”、“港”、“澳”、“头”、“门”命名。如,鹭江旧海岸附近有海后路、海岸街、海滨路等地名,神前澳、塔头澳、高崎澳、鼓浪屿澳、涵前澳,曾在渔港形成时并称五大澳口,当时有许多简易码头,如大桥头、太平桥头、料船头、打铁路头、得胜路头等,也大多保留下来。
渔业是厦门的一个显著特征,现今仍有鱼行口街、钓仔路等地名。其他行业性地名,如市仔街、棉袜巷、布袋街、打铁街、南猪行、卖鸡巷等,在当时都是一种行业汇集之所,名副其实,许多到近代还留有遗迹。
厦门地名,反映地形地貌的,如霞溪路、美头山路,体现历史人文的,如将军祠、演武路、曾姑娘巷、菜妈街等。这些地名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沧桑巨变的画卷。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