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保护胡同:一场艰难的战役

admin 2004-07-02 来源: 网
  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北京古城风貌之一的胡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保护还是发展的选择面前,将面临一个怎样的命运?  在经过了1年零20天的等待之后,作为首批南池子改造工程
  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北京古城风貌之一的胡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保护还是发展的选择面前,将面临一个怎样的命运?   在经过了1年零20天的等待之后,作为首批南池子改造工程回迁户之一,秦元章拿到了盼望已久的钥匙,陪着他74岁高龄的父亲回到了他居住了60多年的南池子。老人发现,以往拥挤、破旧的大杂院变成了宽敞、明亮、现代化生活设施齐全的四合院,每户住房面积由原来平均26.84平方米扩大到了每户平均69平方米,每家都配有了厨房和卫生间,从此再也不用冒雨修房了,上厕所也不用到百步之外的地方了。   今年2月下旬,中国建设部城建司司长李东序对北京南池子改造工程给予了肯定,李说对于南池子的改造,一直都有专家学者们有不同的说法,但他认为这应该是对历史文化古迹保护的一种积极探索。他称正在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对南池子保护工程进行认真的总结,以期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古城保护工作。 [center][B]一种新的思路[/B][/center][center][img]/upload/news/200472175016422.jpg[/img]这是从高处俯瞰北京南池子新民居(画面下部)与紫禁城(画面上部)。 吴强摄[/center]   位于北京皇城之内故宫东边半英里之外的南池子,是北京具有古都风貌的由庭院式住宅构成的小胡同之一。史料上记载,它从明朝(1368-1664)起就成为了中国皇城紫禁城的一部分。然而,和这个城市其他的现存的许多古建筑一样,由于年久失修,人口密度大,基础设施陈旧,许多房屋外观都已破损严重,这儿的居民也大多都面临拥挤、生活不方便等多种困境。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2008年奥运会的即将到来,北京正在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如何在保护和发展之间保持协调,再一次成为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都城所要面临的难题。   “保护工作一直是优先考虑的环节。”南池子所在地的北京市东城区副区长王健清说。他进一步补充:“我们的目的是要提高人们的生活、居住水平。然而如何达到这两方面的平衡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img]/upload/news/20047217518989.jpg[/img]   作为北京市启动的第一个文物保护区内的危改项目,南池子改造方案共经过了三次专家论证,并严格按照最终确定的“整体保护、合理并存、适度更新、延续文脉、整治环境、调整功能、改善市政、梳理交通”原则,从2001年底开始进行了费时两年多的修缮和重建。目前该工程已全面完工。按照之前的协定,许多曾经长期居住于此的居民会搬迁别处,他们中那些选择了回迁的人则按比较高的房价再搬回来。   对改造后的南池子一些专家学者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两院院士吴良镛、周干峙等专家认为,这次改造,在建筑风格、建筑工艺、材料色彩等各个方面都很好地保持了历史传统风貌,形成了故宫建筑群的和谐衬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员顾问总工邹德慈也认为:南池子的整体格局、胡同肌理、文物、有价值的院落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这次“手术”不是“毁容”而是北京古都的更新和延续。   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说,2003年北京危旧房改造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在处理危改与城市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间的关系上的思路逐渐清晰。作为首个启动的项目,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试点区修缮改建工程,在城市建设与古都风貌保护相结合、危房改造与古都风貌保护相结合的城市建设中,探索出了一条“保存―更新―延续”的新的科学发展观。   作为北京市2004年拟办实事之一,今年北京市将动迁居民2万户,拆迁危房25万平方米。其中,对位于皇城范围内和历史文化保护区重合的危改项目,目前已决定按照保护规划要求,结合保护区保护与修缮政策,按保护区模式实施。这就意味着,改造不采取“拆旧建新”的模式。三眼井、前门、大栅栏、白塔寺、烟袋斜街、玉河等6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被列为危改试点项目。 [center][B]保护胡同迫在眉睫[/B][/center] [img]/upload/news/200472175141754.jpg[/img]   “胡同”一词,最早出自公元1267年元朝在北京建都时的蒙古语「忽洞」,最初指的是一种狭长的地形,两边高,中间低。到了明朝时,胡同已成了北京城里街巷的代名词,至今己有700多年历史。作为元(1206-1368)、明、清(1616-1644)三代封建王朝的首都,北京城渐渐地以大大小小的胡同,切割了皇宫贵族的侯门深院与平民百姓的四合院。胡同就象密密麻麻的血管遍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北京胡同是有久远历史的产物,它反映了北京历史的面貌,具有丰富的历史内容。   胡同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也是老北京人生活历史的象征,是北京文化的缩影之一。北京胡同占据着市中心的主要面积,居住着市区内的三分之一的人口,胡同内的居民们仍保留着许多旧有的生活方式。   老北京人说:“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到1980年,北京的街、巷胡同(即广义上的胡同)超过6000条(个),直接称为胡同的超过1300条。有人说若把这些大大小小的胡同连起来,那又是一条万里长城了。   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北京的胡同也在发生着急剧的变迁。很多胡同的面貌发生了变化,许多胡同甚至消失了。新出版的2003年版《北京年鉴》显示,2002年北京新注销的地名66个,其中63个是胡同名称,许多老北京耳熟能详的胡同如今都已经成了人们记忆中的名称。以此速度发展下去,也许再过个二、三十年,北京的胡同就所剩无几。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和民间保护者一直在为保护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呼吁和努力。   然而,北京旧城区现存的建筑大多修建于20世纪初,由于人口不断增加,缺乏维修资金以及燃气、暖气等现代化市政设施不配套,使居住在四合院的大多数居民深感生活不便。旧城区传统胡同、四合院的保护,面临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改善市民居住条件所带来的新矛盾和新挑战。来自北京市建设委员会的消息说,目前旧城内仍有20多万户居民居住在危旧平房内。   如何解决旧城区改造与历史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成了北京市必须面对和急待解决的问题。尽管走了弯路,北京市政府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了保护北京的古都风貌的重要性。   从去年底开始,北京市开始实行城市建设“新政”。北京将对古城保护立法。今年2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已在北京政府网站上向市民征求意见。这一《草案》规定,在旧城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改造、建设和修缮活动,不得破坏旧城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棋盘式街巷胡同格局。规划、建设主要城市道路,应当避让历史文化保护区、不可移动文物和保护类建筑。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旧城内进行建设,不得超过保护规划规定的建筑高度等。   北京市建委的有关官员说,北京市政府近来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所划定的4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约占旧城总面积的42%。通过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使旧城得以大面积受到保护。在危改项目的审批中,建立了旧城危改项目审批机制。   2003年底,北京市人民政府作出决定,撤消北京明清皇城范围内的危改立项。同时被撤消危改立项的还包括与其他历史文化保护区重合或部分重合的项目。 [center][B]保护还是发展?[/B][/center] [center][img]/upload/news/200472175212988.jpg[/img]北京新南池子四合院,古典与现代建筑在这里得到很好结合。newsphoto [/center]   南池子改造工程从开始立项到完成,都引起较大争议。这实际上也是持续了几十年的关于如何保护北京古都风貌的争议的沿续。   除了南池子试点外,大栅栏、琉璃厂的规划和改造,为处理好危改与古都风貌的保护的关系和“保存--更新--延续”思路的提出,提供了借鉴。参与这三个项目规划决策的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王世仁认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文物保护是两码事,前几年,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停步不前,主要是混淆了这两个概念。   王谈及这一思路的形成时介绍说,历史街区的保护,不能只保存,不发展,这不符合实际。不能只保护旧房子,要保护文化,要把保护与发展同时纳入视野。文物可以见物不见人,可以见古不见今,但是,历史文化街区首先是人的活动环境,人居环境,因此,要延续它,除非把居民全部搬迁,那样,它可以成为博物馆,像周庄一样。但是,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都有大量的居住人口,因此,不能把二者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文物应该以物为本,历史文化街区要以人为本。历史街区保护不单指古老建筑本身,保护的应该是古老文化。保护历史街区同时要有中国特色,要先把现有的大量街区定性、定量,而后采取保存--更新--延续的方式,对能反映城市肌里、历史遗存、历史信息的建筑、胡同、建筑形式予以保存。目前已经建设完成的南池子、启动改造的大栅栏、琉璃厂,全部按照这一思路进行中。   此间一份由数位院士、文物保护专家起草的一份建议书里却认为:如果将南池子的做法推广到整个古城区,就是拆掉了一个真实的老古城,新建了一个模拟的仿古城,后果是严重的。   作家舒乙在一篇文章中说,当今,凡涉及保护一座文明古城风貌,特别是其核心地带,一般是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做法和原则的:一、不动外壳,内部实现现代化;二、拆旧建新。南池子改造原本打算对其胡同、四合院实行“微循环”改造,一个一个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但真正实行起来,基本上却按照第二条原则在走,即大面积“拆旧建新”。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它的弊端是过多地拆除了旧有的胡同、四合院。这样的旧城改造固然是发展了,现代化了,但失去了城市的历史延续性,不利于保持其固有的历史文化风貌,留给后人的是21世纪初彻底改造过的新北京,而不是建都850年的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北京的珍贵在于其“老”,而不在于其“新”。北京的“老”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北京的“新”却是充满了共性的。北京要在“老”里求“新”,这是保护和利用“老”北京的出发点。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方拥教授说,即便是精心设计的改建也会扭曲那些古建筑的原有风貌。“这真的很矛盾,一方面要保护胡同和四合院,一方面又要建设城市,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方拥说:“理论上,没有人反对保护胡同。可事实上,这是很难作到的。如果我们一旦毁坏这些古建筑,那我们将永远失去它们。”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