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砺“梦”未圆 陕西申遗需要战略眼光
admin
2004-07-22
来源:
网
[center][img]/upload/news/20047221591297.jpg[/img]西安城墙可考虑纳入“中国明清古城墙”系列进行捆绑申报 [/center] [B]核心提示 [/B]
[center][img]/upload/news/20047221591297.jpg[/img]西安城墙可考虑纳入“中国明清古城墙”系列进行捆绑申报 [/center]
[B]核心提示 [/B]
从某种意义上讲,陕西“申遗”还没有进入快车道,陕西在遗产保护和管理上曾呈现出“急功近利”的苗头,对此,国际社会颇有微词。在“申遗”目的、综合价值发掘、申报技巧及立法保护等方面,需要我们进行更为理性的、战略性的思考。
[B]陕西十年磨砺“梦”未圆 [/B]
在热情似火的夏季,美丽的苏州高朋满座,嘉宾云集。小桥流水、园林曲艺,甜美、沉静、典雅的苏州此时却像饮了一杯醉人的红酒,爆发出火一般的激情———6月28日至7月7日,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
有人说,中国承办世界遗产大会是“十年磨一剑”,这话不无道理。苏州修得了正果。
早在十多年前,西安也已经开始磨剑。1992年,西安市市长崔林涛率团访问巴黎,专程拜会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德劳斯特先生。德劳斯特向西安客人详尽地介绍了申报世界遗产的程序等有关问题。
会谈一致认为西安拥有众多的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为促进西安申报世界遗产,有必要召开一个国际性的专家研讨会。1994年9月,由西安市政府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古城西安重要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际研讨会”在西安隆重召开。
据西安市文物局原总工程师韩保全回忆,会后,西安市着实动作了一番。先是在汉长安城遗址设立遗址保管所,对遗址内的违章建筑进行整顿,并坚决拆除了未央宫前殿东侧的大铁厂。市文物局陆续制定了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的保护规划草案;市人大也加强了遗址保护的立法,并于1995年颁布了《西安市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和唐大明宫遗址保护管理条例》……
可以说,在国内申报世界遗产方面,西安是具有超前意识并是最先行动的城市之一。遗憾的是,那样的激情也只是昙花一现。
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处处长郭旃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从某种意义上讲,陕西“申遗”一直还没有进入正式的轨道。十年过去了,陕西的世界遗产数目并没有因为起步早而得以增加。
当然,这并没有否定陕西在文物保护方面所做出的成绩和努力。这里所指的只是针对申报世界遗产所采取的最为直接的举措。
[B]面对“申遗风”陕西很平静? [/B]
十年了,陕西“申遗”上的主动进攻之势几乎消弭于无形。十年来,虽然没有什么大进展,但也没有什么大的刺激。“申遗”从最初起,就没有让陕西产生多少兴奋的感觉。
作为我省惟一的一处世界遗产,“秦陵及兵马俑坑”于1987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是我国第一批世界遗产。当年入选的还有北京故宫、敦煌、长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泰山等共6处。这些都是国内文物界的“绝顶高手”,它们的入选没费什么力气。
“当时,省文物局通知我们准备一份材料,说要申报世界遗产。”秦俑馆馆长吴永琪当年是副馆长。他说:“我们很快报去一份材料,当时还是油印的,内容也很简单。”不久,省文物局就通知秦俑馆,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秦陵及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时兴奋吗?”吴永琪摆摆手笑着说:“坦率地说,当时世界遗产是什么,概念还是很模糊的。只不过就意识到从国宝级的变成了世界级的而已!”
可以说,中国的第一批世界遗产不论从价值还是到影响,在国内外都是无与伦比的,它们申遗,就像高校争进国家“211”工程一样,北大清华不用争,国家也会把你列进去。
如果说,十多年前,“申遗”仅仅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那现在俨然已是一场运动。中国的“申遗风”在1997年、1998年左右逐渐风靡全国。据了解,现在已有上百个遗产地提出“申遗”,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召开,客观上再次助长了中国“申遗风”的盛行。
奇怪的是,在这股“申遗”浪潮中,陕西表现出少有的平静。我省4处世界遗产预备清单项目(汉长安城、唐大明宫、西安碑林、西安城墙)中,惟有西安碑林动作比较积极,但因其势单力薄,未能成为气候。至于官方的“申遗”举动更是一片空白。
郭旃笑着说:“陕西对这(指申遗)不积极!”这种平静也许只是表象。
[B]“不积极”的真实内幕 [/B]
如果说陕西对“申遗”不感兴趣,似乎也说不过去;如果将“申遗”上的迟缓与平静归结为思想保守,这顶帽子陕西也是承受不起的。作为一片充满“原创性”基因的土地,陕西的经济虽不发达,但并不意味着思维上的不活跃。
陕西“不积极”原来别有内情。
1998年—2002年这几年,尽管在“申遗”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举动,但是陕西却围绕遗产做了两件轰动全国的大事,而这些在客观上却“耽误”了陕西“申遗”。
一是陕西组建陕西省旅游集团,集中兵马俑等优质资产上市。主要做法是想将秦俑博物馆等文物景点的门票经营权通过某种方式进入股份公司、进而实现上市融资。这一期间,秦俑、乾陵、法门寺、华山、华清池等都成立了相应的公司,准备尝试企业化的运做。在高峰期时,世界遗产地秦始皇陵竟由一公司来管理,这在全国极为罕见。
一是再次提出发掘乾陵(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园)。
这两大举动尽管很大胆,也很有创意,但毕竟挑战了国家文物保护的原则和底线,立即遭到了国家文物局及文物界的强烈反对。2002年12月,新的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明确指出:“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兵马俑“上市”一事终于作罢,发掘乾陵的提议也遭到了“流产”。
旅游业是陕西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陕西在“发展”方面的焦急和被认为不适当的“有为”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是善意的。但不管怎样,陕西在遗产保护和管理上呈现出了“急功近利”的苗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曾就秦始皇陵出现的多种问题“警告”陕西,并向中国发来措辞强烈的意见书。
国家文物局一位同志讲,对现有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新的遗产地的申报。“连仅有的一个遗产都管理不好,又怎能让你再申报一个来糟蹋!”这种观点自然而然地让陕西在“申遗”上出现被动。
两件“大事”的发生,使政府无暇顾及“申遗”,而“申遗”,政府恰恰又是主力。同时,陕西也因此和国家文物局在沟通上有些障碍,这些都在客观上严重制约了陕西的“申遗”步伐。
在那几年中,陕西也没有放弃过“申遗”,但我们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是“明知不可为还勉强喊着口号”,有种言不由衷的感觉,特别是在一些文物点反映尤为明显。这里面有多少无奈,又有多少不甘,真是一种复杂而又难以言表的感觉。
[B]“柳暗花明”申遗出现转机 [/B]
可喜的是,近两年来,“秦陵及兵马俑坑”的保护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突破。
记者从省文物局近日向国家文物局上报的《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保护管理状况的报告》中获悉,投资5个多亿的国家重点文化项目———秦始皇陵国家遗址公园项目正在积极实施;投资上亿元的秦俑馆门前区环境整治工程已全面完成;《秦始皇陵文物保护规划》正在积极制定,目前大纲已获得国家文物局的同意;2002年,省政府决定将秦始皇陵移交省文物局管理,目前正抓紧进行具体移交手续的办理等工作。陕西还将尽早成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统一实施对秦始皇陵园(包括秦兵马俑博物馆)的保护管理、勘探发掘、科学研究和展示利用等工作。
据了解,省人大常委会也已将“秦始皇陵保护管理条例”列入地方立法计划,已经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立法调研、草案起草等工作,争取早日颁布实施。可以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保护管理状况进入到历史上最好的阶段,“保护为主”渐渐成为主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事情总会按照它最终的正确的规律发展,中间出现一些枝节问题,我想是一些热心人、好心人采取了一些不适宜的方法造成的。”吴永琪馆长感慨地说。吴馆长的“乐观”中含着一种隐忧,因为他知道,世界遗产是“输”不起的,是吃不起后悔药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必须按规则进行,涸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必须让国际社会看到陕西管理世界遗产地的能力,只有这样,才会增加我们“申遗”的机会。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申遗”再次被陕西拾起,“申遗”工作也由此出现了转机:
2002年,省文物局和省对外友好协会承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安召开的“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各国代表曾提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2003年4月,省文物局再次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了统万城遗址、黄帝陵、唐昭陵、党家村等12处遗产,作为中国世界遗产预备清单调整的候选项目。
为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和申报工作,省文物局还积极组织制定《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统万城遗址》、《西安碑林》等保护规划。
从目前的情况看,陕西“申遗”并非遥不可期。从刚刚闭幕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的消息,国家已决定将“丝绸之路”项目进行跨国申报,陕西的汉长安城、唐大明宫将作为“丝绸之路”的项目进行申报;而西安城墙有可能作为“中国明清古城墙”的项目进行申报;国家文物局的官员还非常看好统万城、汉唐帝王陵寝等项目。
[B]理性看待陕西“申遗” [/B]
陕西“申遗”已经耽误了好几年,我们期待能有理想的结局,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点。世界遗产事业发展到今天,我们也许更应该静下心来,根据世界遗产保护的规则和规律,好好研究一下陕西的“申遗”问题。
一、正确看待世界遗产
“申遗”已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但我们很难说,这里面多少是激情,多少是盲目,还有多少是功利!以为世界遗产就意味着大批游客,大把钞票,这是严重的误导。
我们现在对文物的保护应上升到遗产的高度。这些珍贵的遗产既是先人留下的遗物,又是我们要传递给后人的礼物。“申遗”的目的理应是保护和承传这些遗产,让今人和后人都能享用前人遗留下来的精彩的礼物。
我们不否认世界遗产能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但是把“遗产”沦为赚钱的工具,以至于采取一些短期行为来“开发”遗产,都势必会对遗产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二、发掘“申遗”的综合价值
“申遗”是多种价值共生的行为,而不单纯是“申遗”成功后的喜悦与收获。
“申遗”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熟悉世界遗产的过程,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遗产,如何按照世界遗产的规则办事,如何改善市容市貌,如何激发民众对城市、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使命感,如何凝聚人心,如何大打文化牌,如何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如何整合城市的各种资源等等诸多方面都蕴藏着巨大的价值,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我们应该有一个很好的规划,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利用“申遗”整合诸多资源,大做文章,把“申遗”作为充当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火车头。
三、不容忽视的“缓冲区”保护
文物加环境,现在已是国际社会遗产保护上的趋势,而环境问题恰恰是陕西最为忽视的,也是陕西“申遗”上最大的障碍之一。
省文物局副局长刘云辉对记者说,按世界遗产的标准来看,我省有很多文物遗产具有潜在价值。“具备世界遗产标准的东西很多,为什么现在只有一处呢?咱们有些工作做得还不够,最突出的就是环境很差。”
据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中国教科文全委会、国家文物局的官员和专家曾多次来陕实地考察,他们认为,并非陕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不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周边环境较差,在遗产环境治理和保护上还有待加强。这里的“环境”就是国际遗产保护界常说的“缓冲区”。
所谓“缓冲区”保护,就是在遗产地的保护范围周围还应设立一定的“缓冲区”,在这里搞建设,必须要与遗产地的风貌、环境相协调,不能影响遗产地的独特氛围。
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著名的世界遗产德国科隆大教堂就因周围摩天大楼太多严重影响了大教堂的风貌而受到各国激烈批评。此前,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曾建议在科隆大教堂周围建立“缓冲区”加以控制,但未引起重视。目前,科隆大教堂已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四、注意申报技巧及立法保护
从我省目前的状况看,单体遗存“申遗”还存在很大难度。我们必须就此调整战略,着重抓好系列申报和捆绑申报的准备工作,比如汉长安城、唐大明宫纳入“丝绸之路”申报,西安城墙纳入“中国明清古城墙”系列申报等等。
同时,我们还应加大遗产内涵的挖掘力度。首先,加大自然遗产地的研究和申报力度。在目前的世界遗产名录中,文化遗产明显大于自然遗产。修订后的《凯恩斯决定》已明确表示,今后各国可一次申报两个项目,但必须有一个是自然遗产,可以想像,自然遗产必将成为日后申报的重中之重。此外,着力挖掘新的遗产门类,比如工业、科技领域内的遗产项目,也应引起足够重视。本届遗产大会上,瑞典的一个无线电台被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是名录中第一个工业领域内的遗产。可见,注重遗产名录的丰富性和代表性也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申报主体上,应以政府为主,成立相关申报机构,专门负责遗产申报。事实证明,仅靠文物、建设等职能部门根本无法协调在遗产申报及保护中所出现的种种难题。同时,我们还必须加大对遗产的立法保护。
五、“申遗”过程就是价值
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项目是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以及两个拓展项目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也许你会奇怪,中国的世界遗产预备清单上有100多项,为什么我们偏偏挑选了它们三项,而这三个项目居然全在东北。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章新胜说,对于中国而言,这是向中国和世界介绍东北的一种特殊方式。媒体的关注,世界的关注,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对理解世界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是深刻而重要的。
我们至此大悟:中国政府已经通过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这次通过世界遗产这一金字招牌,就是更加有利于让世界了解东北。看来,“申遗”本身也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陕西“申遗”也应有这样的战略性眼光,战略性地看待世界遗产的价值,战略性地看待我们的“申遗”工作。在某种意义上,陕西“申遗”,也许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至少现在是这样。不要惧怕“申遗”的漫长过程,对现阶段的陕西来说,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价值。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