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早春图》为“申遗”献礼
admin
2004-07-23
来源:
网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举办期间,同时登场的还有一场“世界遗产主题书画展”,沈阳老人杨宝恒历时4年之久创作的风俗画水墨长卷《颐和园早春图》,在书画展上引起了众人的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举办期间,同时登场的还有一场“世界遗产主题书画展”,沈阳老人杨宝恒历时4年之久创作的风俗画水墨长卷《颐和园早春图》,在书画展上引起了众人的关注。昨日记者在杨宝恒家中一睹了《颐和园早春图》的风采,并了解了这幅被誉为“当代的《清明上河图》”巨作的艰辛创作故事。《千山报春图》为“颐和园”打底儿。
这部长75米、宽0.7米的《颐和园早春图》(绢本),将颐和园的全部景观尽收于画卷中,殿堂楼阁,亭台水榭3000余间,龙舟游船80余艘,中外游客近万人。据杨宝恒老人向记者介绍,从工厂宣传干事岗位上退休后的他,虽然从没有规范学习过画画,但对美术的爱好及早年前绘制连环画的经历,都让他的晚年生活找到了更大的乐趣。早在1992年,他就有了绘制《颐和园早春图》的想法。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杨宝恒花了近一年的时间,于1997年“小试牛刀”创作完成了20米的《千山报春图》,“毕竟是我第一次进行长卷的创作,需要先进行一个小规模的尝试。”数千张照片编号作参考。
为了真实再现颐和园的风貌,杨宝恒于1997年底第一次来到颐和园采风,他将颐和园的景色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在每张照片上都作了注解并编号,“等到编完了号,我才发现照片拍有几千张”。凭着这几千张照片作参考,杨宝恒开始了绘制工作,随后困难也陆续涌现出来:“因为有些照片是从下往上拍的,像大西楼那样的高层建筑,房顶的结构就完全看不见了,没有办法,1998年4月我又再次赴京进驻颐和园”。
[B]为求精品第一稿作废 [/B]
每一次在创作中遇到不甚清楚之处,杨宝恒从不会一笔带过,“因为这毕竟是一部写实的作品,来不得半点儿马虎。”他曾前后4次去颐和园采风,每去一次就加深了一些他对颐和园的认识。经过1年半的时间,《颐和园早春图》完成了,当杨宝恒从头到尾欣赏自己的杰作时,他却发现了画中隐藏的问题:“当我仔细检查画时发现,画中的人物形象前后不一致。既然要画出精品,这样的错误就不能犯”。
[B]创作中途一度失明 [/B]
经过一段时间,杨宝恒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作。每天花十几个小时画画,年轻人都觉得吃不消,更何况是身患糖尿病的老人。在画到一半时,杨宝恒的健康出现了问题,“开始是我的右眼看不见了,为了不影响画画,我就找了一块黑布把右眼给蒙上,用一只眼睛继续画,可是不久左眼也失明了,后来到医院去检查才知道是糖尿病引发的白内障。动完手术后,医生要求休息6个月才能画画,可是我哪里等得了,两个月后我就又开始画了”,这次再创作又花了一年半的时间。4载春秋绘制巨作
先后历经4年的时间,《颐和园早春图》终于在2002年春节前创作完成了。因为身居斗室,这幅长达75米的长卷至今只为测量规范长度,在测量中心完整打开过,这也让杨宝恒颇感遗憾。好在杨宝恒的努力没有白费,今年6月29日,他接到了“世界遗产主题书画展”的邀请,在家人的陪伴下,杨宝恒自费前往苏州展出了他的《颐和园早春图》,这幅作品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已64岁高龄的杨宝恒告诉记者,他接下来还将准备再创作一副长卷《盛京闹春图》,以沈阳故宫为题材,从怀远门一直画到抚近门,“作为沈阳人,不画自己的家乡怎么能了心愿呢?”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