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元上都:亮出申报世界遗产的“王牌”

admin 2004-08-06 来源: 网
  它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登基之地,是蒙古族掌握政权之后在草原上建立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帝国都城,它所拥抱着的巨大文明不仅是我们的,更是世界的——   人们在申报世
  它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登基之地,是蒙古族掌握政权之后在草原上建立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帝国都城,它所拥抱着的巨大文明不仅是我们的,更是世界的——   人们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元上都文化景观展台前排起了长队,元上都废墟中埋藏着一个令世人瞠目的巨大文明。      “6月29日,在苏州举办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正在积极申报世界遗产的内蒙古元上都文化景观展览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悠扬的马头琴声,高亢的蒙古长调,精美的画册图片,强烈吸引了到场观众,人们在展台前排起长队,领取元上都文化景观宣传品,或与蒙古族演员合影,参观者们热情地表达着他们对元上都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的支持。”      当记者收到这条发自苏州世界遗产大会的手机短信时,内蒙古一个10人代表团正在那里出席大会,为元上都文化景观的申遗工作做着积极的宣传。一阵来自草原的清风拂过濡热的苏州城。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大自然也造就了旖旎的风光。保护世界遗产是造福人类的千秋功业。      国内外人士认为,元上都及其周边的文化景观,如草原、金莲川、上都河、山岗、蒙古语标准音、蒙古长调、民间诗歌、那达慕大会、元代古墓葬、金代界壕、《马可·波罗游记》,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独特而有代表性。      1996年,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元上都文化景观,正式被列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一项自2001年5月正式启动的元上都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弘扬蒙古民族在创造世界文明史的历程中所做过的历史贡献,保护蒙古民族在600多年前遗留在世界上的最完整和规模最宏大的都城遗址,使典型的东北亚地区蒙古游牧文化及其环境风貌得以保存、抢救和延续——这就是元上都申遗的意义所在。      那么,我们对这片静静地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废墟究竟知道了解多少呢?      元上都是一座游牧民族创造的典型的生态型都城,不仅有壮丽的宫殿和精巧的花园,还有大面积的天然草场和狩猎场,人与动物与自然没有隔绝和对立,构成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记者近日翻阅了内蒙古文物工作者王大方为元上都申遗所编著的《元上都大观》书稿(有关此书的简介本作为赠品曾在苏州世界遗产大会期间散发),在这部20余万字、200余幅图片的书中,元上都不再是一片废墟中的遗址,600多年前那座繁华的草原都城、国际都会清晰而生机勃勃。      建于1256年的元上都是元朝的两个都城之一。其后所建的元大都,其保存较少的遗迹位于今北京市中心位置,而元上都遗址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每年的冬半年(从秋分到春分)在大都理政,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则巡游到上都理政,故上都又被视为夏都。除忽必烈外,元朝还有5位皇帝在上都登基。      作为一座由游牧民族构想并创造出来的草原都市,元上都的城垣、宫殿建筑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都思想,又增加了不少新的构思,如宫城、皇城、外城的三重相套。更具特色的是城市中的大片空地,可架穹庐毡帐;城外有关厢,设为民居、毡帐、店铺及朝觐者的宿舍。祭祀场所则更远在丘陵茂草之中。这样的城市布局不拘一格,活跃自由,堪称独具特色的草原都城。      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是现代概念,而元上都在建城之初就已规划成了生态城市。巨大的宫殿周围,保留有大片的草地,甚至在元上都城中,还辟有大面积的猎场和花园。就让我们观赏一下这座古老生态城市的一隅吧:进元上都宫城南门后,是“凤池”,这里有着大片的空地、草滩和水池。沿着水池的曲曲栏杆内驯养着兔子和鹿。元上都北枕如青龙盘卧、秀色常青的龙岗山,南临蜿蜒曲折的上都河,坐落在碧草如茵的金莲川上,是风景、气候最宜人的地方。夏秋之季,上都城内外紫菊、金莲、芍药漫地生长,一派天然草原特色。想像一下,那真是一座花园一样的城市。城西北2至3公里处一个宽约1公里的山阙,促进了上都城空气的对流,令都城气候凉爽,雨量充沛。      朝觐元上都皇帝的罗马教皇与出访欧洲的上都使节擦肩而过,高僧、学者、商贾、艺人、工匠行色匆匆,各种文明兼容并蓄,欧亚草原上再也找不到第二座都城能与元上都媲美了。      元上都古城,是元、明、清北京城的雏形,在元上都建筑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和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在各个历史时期陆续建成。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元上都有着重要的关系。      结束了自唐末以来300多年的分裂与战争,元朝为中华民族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元上都的建立,使草原文明、欧洲文明和东方文明互相交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元文化。   据《元上都大观》介绍,从十三世纪后半叶到十四世纪上半叶,是世界大都市元上都的繁荣时代,在欧亚草原上再也找不到第二座城市能与它相比了。以上都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驿道上,是行色匆匆的前往上都朝觐皇帝的罗马教皇、高丽国王的使者以及波斯、缅甸、印度、尼泊尔、意大利等国的学者、高僧、商贾、工匠、艺人,与他们擦肩而过的,是元上都派往欧洲和亚洲国家的友好使节。上都城内有回回司天台,建造有阿拉伯式的西域仪象及一流的波斯天文学家。中国传统的天文观测也在此进行,天文学家们还远去西伯利亚、北极圈观测日影。中医、蒙医、藏医也在此时开始交流。上都城中,佛教、喇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景教兼容并蓄,蒙古民族传统信仰的萨满教及其文化也被保存下来。在元朝,草原丝绸之路从上都出发,从上都西去的驿道、驼道,也可视为茶马道、珠宝皮毛之道和瓷器之道。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也在元朝时传播到欧亚地区。元上都成为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草原都市,是当时世界各民族、各国文化成果的汇聚之处。      元上都不仅在公元13至14世纪时,对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西方文化的融合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在维系蒙古民族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存续典型的蒙古族风俗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使元上都文化一直传承到今天。上都文化以现在元上都遗址所在地的锡林郭勒草原文化为代表,锡林郭勒盟草原的蒙古族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锡林郭勒盟草原的蒙古语是中国公认的标准蒙古语。锡林郭勒盟草原的蒙古族保留有浓厚的忽必烈时代遗风。他们定期举行祭天、祭祖及礼佛仪式,每年夏季举行“敖包祭日”和“那达慕大会”。锡林郭勒盟草原上曾出土黄金饰马鞍,是上都时代最贵重的马具,而且现在锡林郭勒盟草原上的马具依然精良。锡林郭勒盟草原上的蒙古族用品也都极具民族特色,牧民们居住的蒙古包、煮肉的蒙古锅、蒙古族医疗用具、打马鬃和套马、绊马的全套工具等。此外,忽必烈时代的宰羊方法以及品种优良的上都马、草原红牛、肥尾羊等,也从元代流传至今。这里生产的精美的奶制品仍按元代宫廷技法制作,这里的蒙古包也仍然依照传统工艺制作,最大的蒙古包可容纳千人。而蒙古袍、长调蒙古歌、蒙古包及包内陈设,也都遗风尚存。      走过了近10年的申遗道路,元上都文化景观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已引起广泛关注,全社会形成了关心爱护、参与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的风气。      自2001年申报工作启动以来,元上都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领导小组已组织有关方面向国家文物局递交了《申报文本》,妥善搬迁了长期居住在元上都古遗址内的117户牧民,使环境大为改观;维修保护了元上都东墙,划定了保护范围,建立了保护机构——元上都文物管理局;考古发掘及科研工作都有可喜进展。出土于元上都大安阁遗址的大型汉白玉龙雕建筑构件,在国际上引起轰动。数万名当地群众和旅游者自觉签名,声援和支持元上都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联合国官员以及国家文物局负责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多次前往考察,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拨出专款大力资助申报工作。      几年中,以元上都为主题的《元上都大观》、《元上都画册》、元上都VCD都已编辑制作完成并准备出版发行。锡盟还排演了大型广场歌舞剧《元都古韵》。2002年以来,元上都作为内蒙古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接待了大批的游客。正是由于不断地坚持申报和宣传,元上都作为蒙古民族精神文化的永恒纪念地,以及一处重要的“准世界遗产”,正在被广为认可,并在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不久前,记者采访了随内蒙古代表团申遗归来的王大方先生。他说,我国目前只有29处世界遗产和40处预备项目,两者虽有差距,但并不遥远。元上都文化景观虽然只是预备项目,但也说明了我国政府以及国际组织对它是很重视的,它具有与世界遗产基本上同等重要的价值,也基本符合《世界遗产标准》,由于种种原因所限,在时间上不可能很快被排上。因此,焦躁情绪和轻言放弃都是不可取的。申遗的过程,即是一个在国际舞台上宣传展示内蒙古的机会,也是郑重承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庄严过程,既让更多的人分享元上都文化景观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又可增强人民群众对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的意识。      现在来回答元上都文化景观能否成为世界遗产,的确给不出确切的答案。但是,元上都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工作运作数年,在海内外以及相关的国际组织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并且积累了一批宝贵的人才和资料,只要坚持不懈地申报和保护文物本体,加大投入与保护力度,相信申报最终会有结果的!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