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中国建筑的未来:难道还要流行欧陆风北美风?

admin 2004-11-16 来源: 网
  所谓欧陆风、北美风、中国风,更多地注重住宅的外在形式。虽然形式对建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但是,如果从人居空间来说,这不是最主要的。我认为,面向未来的、适宜中国人的
  所谓欧陆风、北美风、中国风,更多地注重住宅的外在形式。虽然形式对建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但是,如果从人居空间来说,这不是最主要的。我认为,面向未来的、适宜中国人的建筑和生活空间,首先要符合国情,符合老百姓的经济水准,使用方便。好用又好看最理想,如果不可兼得,应首先保证好用。 [center][B]面向未来营造中国住宅[/B][/center] [center]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马国馨 中国建设报•中国楼市记者王超采写[/center]      ■中国风也是一种时尚   欧陆风、北美风或者中国风,实际就是一种时尚。现在已经进入多样化的社会,人们也逐渐接受了多元化,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判断人居空间优劣要从不同角度出发:   从居住者、从市民的角度,他们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是良好的性价比,良好的使用价值,良好的物业管理。前一段时间,开发商也好,主管部门也好,常常在精力投入和营造卖点上不得要领。在住宅中搞许多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或不中看也不中用的东西,这都不是最主要的。   无论开发建设还是买房,看起来可能是集团行为或者个人行为,但是总的来说要服从国情。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稀缺,按照科学发展观,不能透支和过度占用社会资源,包括土地、材料、能源乃至空间资源。比较科学的评价方式,应该从面积、体积、耗能、成本等各个方面,衡量住宅开发是否符合国情。现在是我们城市化对住宅建筑影响很大,发展很快的时候,这个问题尤其要引起重视。等局面不可控制时再反过头 来解决就很困难了。   建筑师应该考虑得更多。目前房地产市场上,正是从过去的单一产品供应发展到多样化供应。现在有选择余地了,但这种选择余地现在还不能满足我们社会的需求,因为现在还是商品房比较多,廉租房比较少,经济适用房比较少,大多数要改善居住条件的人还是可望不可及,对很多年轻人还是负担。目前我们国家大量的还是买房,这本身不正常,因为居民进行居住消费的主要方式应该是租房而不是买房。   ■多样化才可能满足居住需求 探讨如何营造适宜中国人居住的空间,首先应该研究如何营造适宜人居住的环境。 首先要看城市是否适宜居住,现在有些超大城市就很部适于居住。另外,一个城市的营造是一个长期的经营过程,需要几十年上百年。而现在的情况是,在城市管理和房地产开发中常常有一种大跃进的情绪,地方领导常常希望在任期内,3到5年就发生一个大的发展,出现大变样。当然只要有财力,靠行政手段这种大变样也能实现,但后患无穷。城市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是逐渐完善的,不能不尊重。我看到有些地方为了绿化从外地移植大树甚至古树,成活率极低,损人不利己,这是典型急功近利的做法,表现了一种极不正常的畸形心态。   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人,人的素质和精神境界的问题。其实,中国传统中理想的君子国,大家都是礼尚往来,相敬如宾。但是现实中又如何呢?常常很注重私利,自私短视。   在房地产市场上的住宅产品,不是要回到传统,也不是要西化,而要根据市场需求多样化。   ■居住方式与时俱进   居住方式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近日,有记者问我,如果买房,会选择集合住宅还是独立住宅。我选集合住宅。第一有安全感;第二具备与邻居交往、建立良好邻里关系的可能;第三,有利于节能、节地,比较适合中国国情;当然也便宜。过去说传统建筑,就理解为大屋顶、木结构、四合院等等,这也只是过去传统的一个表象。   首先,传统是发展的。人的生活发展,人的思想发展,传统也在发展,会不断形成新的传统。时代不同,传统也有新的内涵。   其次,就建筑而言,更多的还是要面向未来。因为它要为现在和未来服务,即便要吸取传统的精华,也是以此为出发点。中国文化和文明传统更主要的是在精神层面的内容,它在生活中无所不在。汽车够新,但这么新的东西也要分出三六九等各种区别,这是过去等级制度传统在汽车上的体现。   实际上,建筑师是一个协调者,是一个组织者,是一个生活的组织和创造者。 过去我们走的是一条表面化的道路,譬如屋顶用琉璃瓦,或者用一些特别的构件或比较形象的东西。这是不是继承?我觉得不完全是。很多外国建筑师到中国来,为投中国所好,也用这样的方式。大家可能注意到很多外国建筑师的作品,借用二龙戏珠、大鹏展翅、步步高等意象,还有什么周易的六十四卦等。我觉得这只是一种表面的东西。对自己的传统,世界的传统,需要很好的了解、消化、吃透,然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再拿出来,而不是生吞活剥,拿出来就使上了。对现代中国建筑师来说,恐怕责任更重,虽然处于比较浮躁的环境,这样做存在一定困难。 [center][B]扎扎实实做好中国建筑[/B] 中国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崔恺 中国建设报•中国楼市记者慈冰采写 [/center]   如果要刮模仿中国传统建筑的风,那在建筑创作的意义上来讲,与我们所批判的欧陆风、北美风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形式上、外在的摹仿。这种摹仿与建筑创新的理念,与这个时代对建筑的要求背道而驰。我希望在本土文化回归的同时,不仅要有创新的发展,而且要扎扎实实做好。   然而,这样的努力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创作本身也需要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但这是工作的一种方向,也是我一直不断努力的探索。我这几年做的设计,都促使我不断思考,如何更好的表现本土文化?   我们自身的知识储备还不充分,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建筑历史的理解比较浅薄,所以在文化、艺术观念方面存在局限性,这就需要自我提高、自我解脱、自我觉醒。   ■建筑回归对本土文化的关心   目前有一些住宅,特别是低层的联排住宅,例如成都的清华坊、西安的群贤庄等等,都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这表明,我们已经从一味地追求西方豪华的情趣转向了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关注,这种文化的回归也是对自身文化传统拥有自信心的表现。   我一直不主张中国刮什么风,欧陆风我一直在反对。现在最重要的是每一个项目都能够回归到对本土文化的关心,这其中的方式会有很多种。当然,如果回到当年在政府的干预下,所有房子都要加盖屋顶的情况,那也是我明确反对的。 因此,新建建筑必须要有点题的东西,我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考虑,在某些部分用某种形式来表现对原来城市文脉、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作一些提示性的设计,这就比较容易与现代的生活相融合,又使建筑能涵入我们对本土文化的思考与理解。   我们在北京做的一个不是很受关注的项目康堡花园,实际上就探讨了 “北京人、北京楼、北京院”,最后的建筑虽然属于高层住宅,但是却能给人一种四合院下营造出的特定文化气氛。这其实就是属于点到为止,实际上主题并不能回到真正的四合院,建筑形态和生活方式以及社区规模都发生了改变,完全的复旧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在四合院地区进行改造。   我们在宁波用完全现代的手法设计现代化办公楼,但我们希望能有体现宁波当地明清时代特色的院落景观,就采用了丰富的传统建筑群,这种传统建筑恰恰在当地消失得非常快,我们希望能在现代化的办公环境中体现出这些东西。这就是我们很明确的想法。   包括我们正在做中国驻南非的使馆,尤其是在另外一个文化的氛围中,来建设中国的使馆,肯定要表现中国文化,这已不能像以前的装个大屋顶的方法,必须有所创新,并明确体现中国建筑文化。   ■国际化与地方特色应完美融合   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应该明白的是,建筑的地方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要求,北京、西安都有不同的地方性特色,所以要与地方环境协调适应,把地方传统生活描述出来,这就是对地方文化的一种尊重,是城市记忆、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脉最好的延续。   这与国际化的背景并不矛盾。   以往建筑界会把民族形式与国际化进行嫁接或者对立,都是比较极端的提法。实际上二者应该是相融合的。总的来说,我们建筑设计的趋势已经进入当代阶段,已不同于现代建筑运动的范畴。   房地产产品发展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前些年欧陆风、北美风的情况也不会再出现,因为每个项目的环境、业主定位等的不同,项目也会根据市场形势做出自己的选择。中式住宅的房子好卖,这说明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有了强烈的自信心,认可我们中国自己的建筑。但在形式上,并不一定要模仿。但毕竟是我们本土的东西,又能为大家所认可,这是一件好事,路还是要往前走,不是向后看。 [center][B]中国建筑面临边缘化![/B]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 郑时龄中国建设报•中国楼市记者王超采写 [/center]   今天的中国正在将宏观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理想通过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予以实现,城市领导、管理人员、建筑师和规划师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国的城市建设形势是世界上任何别的国家都未曾遇见的机遇,一方面,长期沉睡的城市终于有了变化发展的动因和契机。然而另一方面,思想尚未经过清晰的沉思,在缺乏理论武装的状况下,就要迅速投入急遽的变革洪流之中。一方面令人为之振奋,另一方面也令人深思,甚至担忧。应当作为手段的“变”与“新”成为城市建设的目的,速度和形象优先,理性和理想退居二线。在思想尚未现代化的同时,追求超越精神和物质水平的现代化,追求物化环境的过度现代化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在这样的情况下,境外建筑师和规划师全面介入了中国各城市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甚至成为中国城市现代化的主力军。   全球化已经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应对这一冲击不可能回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又重新融入世界建筑的大潮,可以说国际上有什么样的建筑思潮,中国的建筑界就会有所反应。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建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正走向世界经济的中心,城市建设与建筑业的大规模快速发展是任何时代,任何其它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然而,中国建筑以及中国建筑师、规划师在国际城市规划与建筑领域中却面临着边缘化的状态。中国当代建筑成为强势文化,吸引着全世界的建筑师参与设计。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却处于弱势。   一位荷兰建筑教授亚历山大•楚尼斯指出“近年来在国际设计领域广为流传的两种倾向,即崇尚杂乱无章的非形式主义和推崇权力至上的现实主义。”这股思潮已经由境外建筑师引入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他们设计思想的试验场,甚至奇特思想的试验场。今天的许多建筑追求新颖,超乎现实的“完美”,激动人心的奇特,纪念性,宏大,愉悦,媚俗等等,形式在追随利润。   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一方面应当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也必须应对新国际式建筑文化的冲击,保护并发展中国的城市与建筑的特色。如何建立现代中国建筑的理论,设计出具有批评意义的建筑,奠定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是摆在每一位中国建筑师和规划师面前的一项十分艰辛,然而又是十分迫切的任务。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建筑的基本问题,诸如当代社会中建筑师的任务是什么;什么是建筑师的创造性;建筑师的责任是什么;什么是建筑的实验场;今天的建筑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等等。   请合适的建筑师做适合的项目,做适合城市环境和建筑师特长的建筑,这是保证建筑成功的关键。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境外建筑师发挥了十分活跃而又积极的作用,设计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另一方面,国际建筑师的参与也由早期的建筑单体设计,扩大到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甚至产品设计。范围也由早期的酒店设计,延伸到大型公共建筑、住宅设计、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目前国内也形成了一种趋势,凡重要项目,都邀请国际上的明星建筑师来设计。相对于以往不分良莠,唯外国建筑师独尊的思想,大量二三流建筑师一统天下的状况而言,这是一个进步。但是也还是有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首先,外国建筑师,即使是优秀的建筑师并不是万能的,每个人都有擅长的专业领域。有一些建筑师,他们只有过较小规模设计的经验,习惯按平方米考虑问题,我们却要求他们按平方公里考虑问题,有一些建筑师,他们只有过建筑设计的经验,擅长考虑建筑单体,我们却聘请他们做大范围的城市规划,甚至有的城市请外国建筑师做他们从来没有做过,而又需要深入调查和熟悉城市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就大多数外国建筑师而言,他们在中国所做的设计已经成为一种试验。   中国自己的建筑师应该得到善待并扶植。中国建筑师曾历经磨难,在20世纪30年代终于争得了中国建筑话语权。今天,又曾经历过劫难的中国建筑师又要在不平等的条件下,与我们的外国同行争夺话语权。国际建筑师能否代替我们找到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方向,能否创造出具有批评意义的优秀建筑,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应当与参与中国城市建设、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的境外建筑师共同努力,共同探索中国建筑的发展道路。 [center][B]发展建筑要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B] 建设部原总规划师 陈为邦 中国建设报•中国楼市记者何云云 采写 [/center]   ■吹吹“中国风”,有必要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文化,城市文化,居住规划文化都处于开放状态。国外先进建筑文化的进入,对中国建筑和城市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还要继续对外开放。   不少国外建筑师非常尊重中国文化,做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他们有些建筑确实做得好,对我们建筑现代化有一定推动作用。但必须看到,也有少数外国建筑师,利用有些领导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心态,利用我们非常宽松的政策,做他们在其国内根本不能做的事情,把中国当作了“实验场”。这种不好的现象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冷静对待。   相当一个时期以来,在社会上,在建筑和城市的风格上,“欧陆风”盛行,还有什么“北美风”,尤以房地产界为最烈!住宅开发商纷纷以欧美风情为卖点,有些消费者也趋之若骛。这个风刮得长呢!所有这些,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注意这些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   此刻,在城市住房建设方面,有些地方倡导和建设了一些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建筑,似乎在房地产方面吹起了一点“中国风”。这应当是一件好事。虽然我们不主张动不动就刮风,但是面对洋风的长和猛,我们也刮一下,当然是有好处的。 中国的现代化应当有我们的特色,应当规划建设富有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地方风格的城市建筑和住宅小区。   这首先是领导的任务,规划师、建筑师责任重大,开发商也面临严重考验。还有市民群众,大家都要关心,共同加入到弘扬中华民族特色的建设队伍中来。各种洋风潮终究会过去,只是个时间问题。而这个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全民文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搞中式建筑,切不可形式主义   建筑风格是在整个社会背景,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长期逐步形成的。   今天,我们特别要提倡建筑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是研究建筑的一个核心问题。讲建筑,首先看内容。看它的功能和经济。形式从属于内容,从属于功能和经济。我们搞中国民族形式的建筑和小区,首先必须看内容,看功能,形式不是第一位的。千万不能由于片面追求形式而让这可贵的中国“风”失误。   在市场经济中,存在商业炒作。开发商为了吸引消费者,往往拿形式大做文章,把建筑风格凸显为自己最大的卖点,把形式上升到非常的高度。可喜的是广大的消费者现在已经成熟很多了。他们首先看的是住宅的使用功能,是看经济。虚假广告的机会正在消失。   我国的建筑方针是“实用、经济、美观”。对任何建筑,不论中国外国的建筑师,不论是什么大师,统统用这个尺度来衡量!   房地产市场出现中式建筑风格的项目,希望它不仅仅是一阵流于形式的中国风,而应该是扎扎实实的搞好建筑内在结构和外在形式的完美统一。把建筑风格和建筑的经济性、实用性综合起来考虑。“勤俭建设”不仅是大型公共建筑的事情,在住宅建设中同样必要。   ■和谐,继承,创新   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是单体和群体的关系。评价一座建筑优劣与否,要看它与其所处的环境的和谐程度。不应该将风格问题孤立化、简单化,应把单体建筑风格与整个环境的文化背景综合考虑。个别开发商只顾经济利益不顾社会效益的做法不高明,而有眼光的开发商,都注意学习城市规划,服从城市规划,使小单元建设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最后大的经济利益也出来了。   所以,城市新建住宅小区需要体现民族文化和当地风格,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要把社区环境、城市风格和社会背景协调起来。 在中式建筑风格的探索中,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首先要科学的继承,再进一步就应当是创新。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优点的基础上,又要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更应当有新的发展。   民族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如果没有创新,这个民族就没有前途。在建筑文化上也是如此。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