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楼市蒙太奇

admin 2005-01-21 来源: 网
  潘石屹“盖而优则演”,玩起了电影,拍了一部什么《阿斯匹林》,我没有看过,但是我敢妄下断语:不会好到哪去,至少不会比潘石屹的SOHO作品更叫座。因为潘石屹的商人形象已让人熟悉
  潘石屹“盖而优则演”,玩起了电影,拍了一部什么《阿斯匹林》,我没有看过,但是我敢妄下断语:不会好到哪去,至少不会比潘石屹的SOHO作品更叫座。因为潘石屹的商人形象已让人熟悉到符号化的水平,因为导演艺术与玩艺术是两个境界。潘擅长通过建筑艺术对城市文化肌理进行把握,但是让他通过电影来演绎任何文化象征都像开玩笑。

  如果非要在二者之间找出交集,那就是开发商的角色极其类似电影导演,盖房子的过程足可比拟拍一部电影。导演自然非开发商莫属,控制着整个作品的基调,当然还有资金。拿地的过程就是找剧本,这是整部戏的重头工作。剧本搞定之后,作为演员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开始粉墨登场。然后就进入现场制作,施工单位的工作堪比摄像、音响、灯光、剧务之类。经过广告阶段,也就是剪辑程序和后期处理之后,消费者可以看到楼书和样板间。不要忘记这只是宣传短片,成熟的作品公映至少一年以后。

  房地产与电影发生关系的节点除潘石屹“触电”外,还有张宝全,这个电影行伍出身的开发商。他是真的在导演房地产,从最初的“空间·蒙太奇”到如今的“苹果社区”,张宝全始终不遗余力地在作品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思想,他对文化的不懈犹如日本大导黑泽明在影片中对生命的不断叩问和对人道主义的强调。

  被喻为地产思想教父的冯仑,与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有得一拼。万通的地产项目也像伯格曼的电影,在对生活方式的教化中寻找生命意义等哲学命题。但是冯仑没有像伯格曼那样对生存状态存在置疑,也不像伯格曼那样沉重,从万通的美国开发模式到地产定制化服务,他不断地在地产思想与市场趋势间快乐地寻找理论平衡。

  潘石屹有贾樟柯式的漫不经心和刻意的随意,用通俗影像语言解构人文精神。他的理念又像英国七八十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电影,表现出青年一代对社会秩序的反叛和自由抉择的冷漠,只是潘选择的媒介变成SOHO概念。

  至于任志强,其强人风格颇具日本暴力宗师北野武痕迹,冷漠的背后带有温情色彩。

  这个议题同样规避不掉顺驰,这个公司像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多数作品都充满了悬念,如今,孙宏斌虽然退居幕后,仍然像希区柯克一样喜欢偶尔在片子里露个脸。

  来看河北的开发商和部分项目。

  卓达杨卓舒类似好莱坞大导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大场景,大制作,大家风范。他对城市营造概念的填充,使杨站在城市化背景下对泛地产模式进行梳理,使星辰广场、太阳城等作品从概念到实际运作,都有足够的震撼力。开元地产的理念和先天下等项目都吻合王家卫的电影风格,完美,艺术化,而且是占据城市命题的核心部分。国际城的开具有好莱坞大片的气魄,兼具法国电影的浪漫,如今在顺驰的操作下,又增加了超现实主义元素。

  石家庄的一些别墅项目试图在开发思想上模仿法国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视点——在某种微微升浮的超越于现实上的冥想、充分的诗意和唯美的影像。更多项目的开发风格属于港台片,没有多少艺术品位,但大众喜欢。

  还有一部分开发商则是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的一部《放大》,虚幻的想象满足了欲望的占有,或者像伯格曼的电影,哲学与理论性永远大于实际情节。还有一部分开发商的项目是库布里克的恐怖片,让消费者心存疑惧,胆战心惊。

  我们期待这些开发商学习一下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人本思维,小津在整个导演生涯中,都热中于使用一种镜头:一个人坐在榻榻米上的高度所摄得的镜头,不论室内或室外,这些都是小津招牌式的镜语。他的中国追随者侯孝贤其后也一样,两位大师的电影语言都来自他们的人生哲学———静止中的观察,实际上是一种倾听的态度,是一种尊重对象的态度。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