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探秘紫金山明孝陵免遭水淹之谜

admin 2005-02-18 来源: 网
  明孝陵主体蔓延数公里,而且范围包容整个紫金山。虽然地面上的木制建筑多在战火中焚毁,但是依山傍水的明孝陵却没有受到水患的侵扰。昨天,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贺云
  明孝陵主体蔓延数公里,而且范围包容整个紫金山。虽然地面上的木制建筑多在战火中焚毁,但是依山傍水的明孝陵却没有受到水患的侵扰。昨天,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贺云翱教授说,明孝陵利用紫金山的地形,因势利导建有完备的排水系统。这正是使其免遭水灾的秘密所在。

  贺云翱教授说,明孝陵的整个排水体系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既充分利用原有河道,又将其艺术地融入陵区的布局之中,高度体现了中国南方多水地区建筑规划上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为多水地区,雨量充沛;钟山的岩层由北向南倾斜,主峰的雨水主要经独龙阜孝陵陵宫区域排泄。明孝陵必须建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才能确保陵宫的安全。因此,孝陵陵域划分成引导区、神道区、前朝区和后寝区,同时通过御桥,将这四个区连接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因为孝陵所处的位置地形复杂,孝陵的排水必须考虑得周全完善,但排水体系也不能打破陵域建筑体系安排在不同的空间单元之内。郭城大金门和碑楼为一组建筑,呈南北中轴贯连,然后向西折拐出现第一道御河;在第二个空间单元内主要布置6种12对24件神道石刻,经棂星门再到第二道御河;第三个空间则进入森严规范的陵宫区,穿过陵宫门(一称文武方门) 、享殿前门、享殿和内红门,在陵宫的最后部分出现第三道御河,过了河就是孝陵最为神秘崇高的禁地——要见地宫所在的宝城宝顶,还需要穿过类似于宝城城门的方城内其前后设门之暗黑隧道,登临明楼(相当于宝城城门门楼),才可以仰观俯视皇帝和帝后的长眠之处。这些不同的空间单元以及建筑组合之间,采用不同风格的一座座桥梁和一重重门道相沟通,有分有合,若即若离,各司其职,但又一气呵成,联为整体,既充分利用了自然,为陵寝营造出安全的生存环境,又将各建筑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幽深且明快,和谐而统一的意韵,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建筑艺术上的天才杰作。

  这三条排水系统不但未打破陵域空间的有序性和完整性,而且利用御桥将陵域装点得更为完美,更富有生机,在规划和设计上可谓独具匠心。

  除三条御河外,陵宫地下还建有巨大的涵道,以增加雨季的泄洪量。陵宫内则建有地下排水管道,地面建筑周围均以砖铺设散水和明沟。享殿台基四周有数十个向外悬挑的精美的散水螭首,正是通过这些螭首才将明孝陵建筑上承接的雨水排到地面上。“螭”是龙的九子之一,也就是现在水龙头的由来。陵宫宫墙外也以砖铺设散水,并以砖石砌建挡土墙。

  贺云翱教授说,明孝陵的设计非常注重利用大自然,而不是破坏大自然,现在的人建造工程动不动就要削山填河,违背自然规律,无法把人很和谐地融入大自然,理应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明孝陵很好地将建筑艺术和自然景观进行了统一。这个设计理念,依然值得当今的建筑设计师研究学习。

  昨天,曾亲自勘探过明孝陵的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治天先生,带着记者来到了明孝陵享殿东边察看。张先生说,孝陵东西两侧墙外,都有深深的壕沟拦截山水。一旦山上有大量雨水涌来,可以直接流如壕沟。而在孝陵东面墙外壕沟底部,还连着一个涵洞口。这个涵洞口在地下东西贯通孝陵,起到了有效的排水泄洪作用。遗憾的是,这个排水涵洞因为年久失修,已经有部分砖块开始坍塌,及时维修维护已经刻不容缓。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