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三峡古城整体搬迁 复建将再现建筑的完整性(图)

admin 2005-02-22 来源: 网
碧水、轻舟、青砖、黛瓦……明清古镇留下一幅淡墨山水一般的风景画。   昨天上午10时,大昌古镇搬迁复建工程正式启动。   在三峡库区200多处需要保护的地面文物中,巫山大昌



碧水、轻舟、青砖、黛瓦……明清古镇留下一幅淡墨山水一般的风景画。

  昨天上午10时,大昌古镇搬迁复建工程正式启动。

  在三峡库区200多处需要保护的地面文物中,巫山大昌镇与涪陵白鹤梁、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3个国家级重点文物,被文物界列为三峡库区地面文物的“四大件”。大昌镇是 
“四大件”中惟一一个不在长江边上的文物,也是小三峡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三峡水库蓄水,大昌镇肩负着二、三期水位搬迁移民重任。目前大昌镇离135米水位只有十余米距离,共需要移民1.5万人。据了解,搬迁大昌镇主要民居建筑的预计投资高达3000万元。新址选定在长江支流大宁河下游的邓家岭,离古镇原址只有5公里,其地形、地势与原址相差无几。

  两个“惟一” 凸显珍贵

  大昌镇素有袖珍古城之称,这个镇是三峡地区惟一保存完整的古城,拥有大片明清古建筑群落。

  1700多年前,大昌的先民在此筑城,大宁河、洋溪河在平坝汇合,冲积了数千亩肥田沃土,盛产稻粮;滔滔的大宁河下连长江,上通陕西镇平、湖北竹溪,在水路交通一统天下、诸侯割据争雄的时代,大昌堪称咽喉要地。 

  大昌镇文化站李几堂站长介绍称,作为大宁河上的咽喉要地,大昌古城不仅历史悠久,曾是古代陕西、湖南、四川等地商人运货的必经之地,商贾云集。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三峡沿岸惟一按江浙风貌修建的古城。 

  大昌古城不同于三峡其它地区的建筑风格,是采用的双檐木楼,“走在古城中,你仿佛到了江南水乡,而不是身处三峡之中”。形成此种建筑风格的原因则在于“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 

  大昌在历次战火中屡遭破坏,直到300年前湖广一带移民迁入,才新修建民居并筑起城墙。移民们完全按照老家风貌修建了房屋,并一直保存至今,这就是如今的大昌古城。 

  五处建筑 定位新镇

  古镇藏在巫山山脉的一个平坝里,从巫山乘船,沿大宁河逆流而上,船行两小时,一片粉壁青瓦的小镇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大昌。大昌镇的古城墙基清晰可辨,东西南门尚存。城内石板铺地,屋宇翘角飞檐,精巧别致,古风浓郁,呈现明清建筑特色,大宁河宛如带状穿流其间。

  李几堂介绍,大昌镇现在存有完整的古城墙,城内只有两条主要街道,南北街长150多米,东西街长240多米,占地面积不足10公顷。镇里有成片的古民居建筑群落,房屋大都是明末清初时建的,青砖黛瓦、双筒屋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木质门面。

  古镇现存古建筑48处,其中35处保存完好。计划进行整体搬迁的正是这35处建筑,其余13处不能整体搬迁的古建筑,拆除后,将作为修复材料使用。

  未来古镇的格局如何在复建中保持原貌?李几堂表示,古镇复原后,将保持原来的“丁”字街布局,东西街长200米,南北街长150米,占地74.8亩。这次古镇搬迁是“原貌整体复建”,搬迁过程中,他们将用东门、南门、西门、温家大院、丁字街口这五处重点建筑来定位,确保搬迁后的古镇仍旧保持原有的街道布局和空间视角。

  古镇搬迁以后,会不会丧失原有的民风民俗?李几堂说,为了便于古镇的保护和管理,古镇内的居民不会随古镇一起搬迁至新址,而将移民他乡。按照有关构想,古镇复建后,将作为旅游产业进行经营,古镇内依然会住人,但不会再允许现在这样在古镇里养猪养鸭。为了吸引游客,古镇内会设置一些民间工艺作坊,如榨油、酿酒、织布等民间生产工艺表演,再现古镇原有的民风民俗。复建后的古镇,将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古镇,而将成为三峡旅游的一大亮点。

  搬动砖瓦 先做标记

  温家大院是大昌古镇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这座始建于清朝初年的建筑,坐西向东,占地320多平方米。大院由门厅、正厅、后厅三部分组成,均以椽木作为房梁屋顶,共有12柱37架梁。窗棂镂木雕花,工艺考究。整个建筑为穿斗式结构,从正门进入,可以从后门出。

  李几堂称,“这是项细致的工作。为了保证复建后的建筑保持原样,拆除工作相当细致繁琐,光拆除温家大院就需要花费1个多月的时间。”

  据了解,在拆卸过程中,每块砖、每片瓦、每根梁栋上都标上了记号,并运输到新址复建。

  由于大昌古镇的建筑都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有些构件损坏严重,复建时可能有些构件无法继续使用,技术人员将对拆卸构件进行防白蚁和防锈处理。李几堂称,所有替换的构件将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并且使新返旧,保持所有构件的和谐一致。

  大宁河 依旧绕古镇

  大昌古镇复建工程经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后,将完整地再现组群的完整性,布局的灵活性和装饰的丰富性,集中地体现地方传统建筑风貌。

  现在的大昌镇位于长江支流的大宁河小平原,因是军事要塞并兼有航运之利,于晋太康元年(280年)设泰昌县而建城。文物工作者在大昌镇新址的选择上,有意识地保留了旧地特点。据称,新址溯大宁河而上,离旧址约5公里。搬迁后的古镇仍会利用地形地貌来巧妙布局,使大宁河穿流城旁,将小巧的古城与美丽的大宁河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独特的地理环境。

  千百年以来,大宁河水道一直是大昌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过去游览古镇,下船后尚需转乘摩托车或者小三轮,在坑洼不平的公路上颠簸近20分钟。复建后,游览古镇将更加方便,古镇复建新址位于旧址的河对面约5公里处,这里也是大昌镇新城所在地,新建的大昌旅游码头距古镇复建新址仅180米。下船后,沿台阶而上,步行几分钟就可到达,游人避免了不必要的车马劳顿。

  据巫山县文体局葛副局长介绍,未来古城将完全还原以两城双批檐木构建筑的风格,许多民居中仍然保持带一重或两重天井,沿街的重重风火山墙,也将勾勒出古城丰富的轮廓线,保持明清的地方民居风格。

  搬迁后 将做文物发掘

  早在公元前227年,大昌就是当时巫县县城的所在地。在进行不断地考古中,大昌古镇陆续发现大量的出土文物,推断大昌古镇远不仅是县城所在地这么简单,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通过对古镇的考古研究,初步推断出大昌古镇可能就是过去巴人的都城。

  蓄水前,考古人员在大昌周围发现大批珍贵文物。专家推测,大昌古镇地下极可能存在大量不为人知的珍贵文物,大昌的历史也极可能被改写。

  有关部门已经确定,在大昌古镇地面古建筑和文物迁建完毕后,将由中山大学历史系负责对大昌的地下文物进行一次清扫式发掘。(李增勇 摄/石头)

  古镇不会从此消失

  拥有三峡最大古老建筑群的大昌镇将因为三峡蓄水全城淹没。人们关注着这个话题:优美的三峡古镇会从此消失吗?

  60多岁的老汉温广林几年前第一次得知祖传的老宅要被淹没时,急得夜里挠破了头。

  这位温家第十代后人继承了方圆10公顷的古镇里最宏伟的宅子——占地320平方米的温家大院。温广林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听淅淅沥沥的小雨落在天井,抽着香烟、哼着小曲,让儿孙绕膝,讲授“祖遗厚德世代昌隆”的家训,领着游客参观自家十几间大屋上的青砖黛瓦,雕梁画栋,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讲述这里发生的故事……

  为了抢救大昌古镇,我国文物部门启动了一项胆大而又须心细的工程:原样搬迁古镇,其中包括30多幢古民居和完整的古城墙,整个投资将超过3000万元。

  “这将是世界古民居保护史上的奇迹。”从事三峡文物抢救工作的重庆市专家刘豫川说。

  来自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建设勘察研究设计院等权威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反复商讨敲定了搬迁计划。温广林在得知自己的宅院将搬迁后,特意去考察了一番。他说,政府的搬迁计划让我能够非常放心地把老宅院交出来。

  但刘豫川说,就像外科手术能帮助人类消除疾病,同时也会伤及元气一样,搬迁古建筑不可避免地使文物价值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不过,我们力求做到大昌古城的整体风貌没有改变。

  我国正在长江三峡兴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2009年大坝建成后,水位上涨将使沿岸1100多个乡镇受淹,有百万移民。和大昌一样,秭归新滩、忠县洋渡、石柱西沱等千年古镇也将淹没水下。

  根据我国已制定的规划,三峡淹没区224处最有价值的古建筑将得到保护,其中80%的古民居将易地搬迁,其余留取资料。(文/新华社记者 蔡敏 李韧)

  目击搬迁前一日

  大昌古城复建工程动工前一天,人们纷纷来到大宁河畔向古城告别。

  只见南门古老城门洞上的黄桷树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虽是枯水季节,但三峡二期蓄水后的大宁河,河水已涨及城门前石阶的十余梯处。

  步入古城,小街两旁店铺少有开门,城内一片宁静。走进保存完整的温家大院,恰逢主人在家,现已63岁的温广林正在院内休息。

  老先生讲,整个大昌镇共有2万多居民,三峡一期工程时便有数千人外迁到广东、湖南、湖北地区。到二期工程时,又有数千人搬进了新县城的新居,现在镇上还暂留有约一万人。古城内的一百多户人家,已搬走了20多家。留下来的人家都做好了搬迁准备,静心等待政府的安置。

  巫山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易军表示,今年9月三峡将清库,按照移民搬迁计划,整个大昌古城内的居民都要在4月搬到新县城或其它地方。到5月,大昌古城旧址内的城墙、寺庙、民居等建筑都将全部拆卸完毕。大部分拆卸下来的构件将用大卡车运送至新址用于复建,少量因历史久远无法运载或继续使用的构件,将采用仿古材料替代。

  在古城内,部分已经拆卸下来的建筑构件,正堆放在几间主人已搬迁的民居内。据当地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介绍,所有需要搬迁用于复建的构件,在拆卸之前都已经进行了统一编号。拆卸下来的构件都精心保存在专用库房里,等待杀虫、防腐处理后,再运输到新址现场。目前,经精心选择的30处民居,已有9处先期拆卸,其构件都按照规划程序进行处理。

  据巫山县文物管理所裴健介绍,由于整个古城旧址都建于河滩地上,大宁河水绕城而过,而三峡三期工程蓄水175米时,大宁河水将逐步上涨,最终将大昌古城淹入水底。他指着眼前已比历年水丰数倍的大宁河说,等到明年9月,河水将淹完周围这一片平坝缓丘,那时候的大宁河就不是河了,而是一片平湖了。(黄家骢 周秋含)

  三峡文物另外“三大件”

  张飞庙

  张飞庙集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建筑精华于一身。庙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字画碑刻,被誉为“巴蜀胜景、文藻胜地”。 

  张飞庙搬迁复建工程已经启动,西移32公里。这是三峡库区惟一一个远距离搬迁的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文物整体搬迁工程。张飞庙严格按照原物、原状、原材料和原工艺,进行整体搬迁。

  白鹤梁

  白鹤梁古代水文题刻是三峡库区惟一一个水下原址保护的地面文物。三峡工程完工后,这个古代水文站将成为“水下博物馆”。

  专为“收藏”白鹤梁石刻的工程将于明年初的枯水期开工,两个枯水季节可以将水下博物馆的关键部分完成。主体保护工程将于2005年完工。届时,长1600米、宽15米的白鹤梁会被一座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容器罩住。

  石宝寨

  石宝寨位于重庆忠县,是中国现存体积最大、层数最多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号称“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专家对其采取“就地保护、护坡仰墙”方案,即让寨子保持原样,但把大门抬高,在玉印山周围修建一圈护坡,把整个寨子围起来。三峡蓄水发电后,水面将上升,在木寨周边形成一个120多亩的“湖泊”,木寨坐落其中,颇似一个大盆景。

  其它珍贵文物

  弹子石摩崖造像

  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高10.6米、宽10.14米、深2.8米,为“晨夏都察院邹兴所凿”,刻有清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公元1844年)摩崖题记,附属建筑佛殿为清代重檐歇山式屋顶建筑。它所处的位置标高176.08米,造像坐于长方形台座上,春夏江水上涨时佛脚便侵入水中,成为天然的长江洪水标志,当地民间有以“大佛洗脚、大佛洗手、大佛洗脸”来表示长江水位的变化。其保护方案是:在摩崖塑像前筑一道钢筋混凝土堤坝,在堤坝上大佛正前方留出空地,使之保持原有的自然风貌和环境。

  白帝城及刘备墓

  关于刘备葬身之地,历来有成都、奉节、彭山之争。假定刘备墓在奉节。那么,随着三峡工程完工,刘备墓及永安宫、甘夫人墓亦将同奉节城被水淹没。是迁?是掘?目前还在专家的考证之中。白帝城因地势较高,江水上涨后影响不大,基本可在就地保护后维持原貌。

  屈原祠

  是三峡库区的又一处名胜古迹,祠内建有屈原庙、屈原墓和屈原纪念馆。因其临近江边,所以整个屈原祠随着县城搬迁而选点重建,并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作一定的发展,使之继续成为三峡旅游的著名景观。

  此外,还有丰都鬼城、老关庙、孔明碑、粉壁墙等众多的文物古迹经有关专家考查论证后,也分别被列入或就地保护、或搬迁重建、或发掘陈列的保护规划之中。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