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古村落“活化石”—川底下
“古村文化明珠”川底下村位于北京西部太行山的深山峡谷之中,该村借天、地、自然条件,择吉地建村,形成山环水抱的风水格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山村环境空间。如今她又将焕发出新的生机,近日由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承担的《北京市门头沟区川底下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已经完成,并通过首规委及专家组的论证,报北京市政府审批。该保护方案提出整体保护古村历史文化风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展现古村历史文化的珍贵价值;以整体保护“川底下村历史文化”为主体,适当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以历史文化保护丰富旅游资源,以旅游开发促进历史文化保护和古村经济发展;整治完善古驿道商街“前店后宅”和“山地四合院”的商居结合的居住职能特色,满足现代村民居住生活与旅游活动需求;合理控制村内居住人口和旅游环境容量,确保古村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通过古村保护和景观设计,保护与升华村落传统风貌景观的品质和特色,再现融于自然的田园风光。
川底下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是东起该村前门插岭,西至村西骡马店,南至金蟾山,北至龙头山;面积为22.62公顷。在此基础上该规划方案还设定了东起门插岭,西至一线天自然风景区,南至笔架山、笔锋山、金蝉山,北至虎山、龟山、蝙蝠山,面积为120.14公顷的建设控制区,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川底下村选址于群山环抱、泉水绕流的福地之上,具有独特性、艺术性、原真性、文化性、社会性以及旅游资源的珍贵性等特点。其周围山峰形态各异,有虎山、龟山、蝙蝠山、笔架山等,这些山还具有典型的风水格局意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奉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该村为京西古驿道上河北、内蒙古等地与京城商贸交往的必经之地,驿道商品交易和商旅旅途休息住宿的需求,造就了古村中“店居一体”的商贸环境。村内70余座灵巧多变的山地四合院沿山势高低分台而筑,依山就势,随坡起伏;房屋的体量不讲划一,地宽则高敞,地狭则低窄,建筑用材就地取用,宜石则石,宜瓦则瓦,再衬上青山翠古、丽日薄云,形成一处天然质朴的民居。古村独有的山地四合院与京城的胡同四合院相映生辉,使京城民居文化更加绚丽多彩。川底下古山村记载着古村发展的历史、先人建村的智慧和创造实践。在村里至今仍保存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和遗存,具有“活化石”般的珍贵价值。川底下古村具有历史文物和建筑、美术、社会学等多学科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古村文化经典。
北京建工学院的规划方案对川底下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人口、土地利用、街巷道路、建筑物保护与整治、环境绿化、景观、防洪防灾、市政设施、旅游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科学的规划。方案遵循整体保护、动态保护、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整体保护保护区传统风貌、村落自然和人文景观,包括山地四合院民居、历史遗存、乡土文化等有形和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以突出整体风貌的历史原真性。针对古村作为社会生活载体的性质,适当恢复传统的公共活动灯场、戏台和村前水塘及市政设施,对其进行动态和特色保护。坚持“以保护指导和控制开发,以开发促进和支持保护”的原则,解决目前因旅游开发后大量游客进村、环境容量严重超标和村落人口迅速增长等对古村环境、历史风貌造成开发性破坏危机等严峻问题。
规划方案还提出,对村内全部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及前店后宅等形式、风格、尺度、装饰、结构及构造,将严格参照本村典型院落及建筑的测绘图、修缮施工图进行修缮、修复和复建。保护传统古驿道、主山道、巷道格局和尺度空间环境。另外,还要特别保护整治以自然山形命名的“威虎镇山”、“神龟啸天”、“蝙蝠献福”、“神笔育人”、“金蟾望月”等古村自然八景;保护培育村内风水树、古树,多种植果树、火炬树、黄栌等观赏树,增植荆条、爬藤植物,保持古山村山野植被自然生长的特色。
此外,该方案还对古村的旅游进行了规划,按照规划方案建设完成之后,如果您想参观古驿道街市,看看古老的“前店后院”的民宅设计,了解社会历史和抗日战争遗存;如果您对古村的环境、山地四合院、民风民俗、乡土文化感兴趣,或者想创作有关古山村的艺术作品都可以来川底下,规划方案中都设计了相关的旅游线路。
相关背景
川底下村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因古村地理位置重要——既是明清时代京城连接边关的军事通道,又是通往河北、山西、内蒙古一带交通要道,而成为京西贯穿房山区斋堂地区西部,中国北方东西大动脉最重要的古驿道上一处繁荣的货物交易商站,使得村落迅速发展。据记载,在康熙五十四年古村已有30几户,清末则发展到70余座四合院的规模,形成村落基本格局并延续至今。川底下村的发展史是一部体现由中国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和伦理道德三大因素支撑发展的活的古村落发展历史,被称为古村落发展史的“活化石”。川底下古村自1984年被发现以来,受到政府、文物部门、各界专家学者等的高度重视,于1999年被列为北京市60件实事加以资助;2001年4月被定为北京市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9月被列为北京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2003年12月经建设部批准公布列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