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有争论无结论的圆明园听证:防渗污染性成关键

admin 2005-04-14 来源: 网
  关于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工程的争论近来持续升温,这项未预先进行环境评估的争议工程日前被国家环保总局紧急叫停。昨天,关于圆明园工程环境影响的一场迟到的听证会在环保
  关于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工程的争论近来持续升温,这项未预先进行环境评估的争议工程日前被国家环保总局紧急叫停。昨天,关于圆明园工程环境影响的一场迟到的听证会在环保总局大楼里举行。这是有史以来环保总局第一次举行听证会。

  听证会围绕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定位,防渗工程对土壤、地下水及周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圆明园作为历史人文景观和遗址公园应该如何修复和保护等内容展开。 

  至于这次听证会的结果,记者获悉,听证会上收集到各方的信息和观点将在研究之后被吸纳,但更重要的一步是圆明园提交的环评报告书,之后国家环保总局将做出决定。

  听证场外

  上百市民早早聚集

  昨天早上8时20分,离听证会还有40分钟,上百市民就早早等在国家环保总局东门外,有旁听资格的拿了证就直接进入,而聚在门口的多是些没有取得入场旁听机会的市民。

  市民何先生对记者说,自己没有获得听证资格,但自己是研究地下水问题的专家。“这件事已到现在这一步,我拿着建议而来,想听听各方的意见。”他说他的建议有两条,一是使用中水补充福海,二是在圆明园大量植树来涵养水源,“我对这件事非常关心,工程动工时就该听听各方的意见,现在工程都快结束了,才举行听证会,我很想听听他们怎么解释。”

  “不速之客”有备而来

  记者一聊才知道,还有几位专程从外地赶来,一位从大连赶来的白发苍苍的老者孙先生拿着厚厚一沓材料,告诉记者自己搞了一辈子建材,很想为圆明园的工程帮上忙。

  从中国襄樊山王新型建材总部北京科技开发中心来了两位非常关注此次听证会的热心群众,其中一位对记者发表了他个人的几点看法。首先他对自己没能够入选此次听证会感到非常遗憾,认为此次听证会做的还不够民主,公告与实际不符,应该让更多的关心此次事件的普通民众参与进来,自由发言,“不知道此次听证会选人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内部圈定的?如果成员全以专家为主,应该成为‘研讨会’而不是‘听证会’。”

  六十多人观看直播

  9点整是听证会开始的时间,拿到旁听证的已经陆续进入位于环保总局2楼多功能厅的会场。而没有证件的市民五六十人仍不肯离去,希望有机会“蹭进去”旁听。这时一位工作人员走出来通知大家:没有旁听证的市民如愿意可以去设在4楼的分会场观看电视直播。

  “我报名!”何先生第一个走了上去,随后大连来的孙先生也报名要去看电视直播,几分钟内,门口聚集的人群已经散尽。记者在4楼分会场看到,观看电视画面的旁听者有60多人。
 
  听证场内

  正方反方相对而坐

  此次听证会出现了有趣的现象,会场座位的布置就是其中之一,记者看到,正方、反方面对面坐。对着大门坐着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主持人、环保总局环评司司长祝兴祥和几位旁听者代表,在大门右侧依次是圆明园管委会、国家文物局、市环保局、市规划局、市文物局、市园林局、市水务局、海淀区政府以及部分支持防渗工程的专家,在大门左侧则是吴良镛、钱易、叶廷芳、李楯、李皓、张正春等持反对意见的专家和部分市民代表。

  多数发言没有尽兴

  第一个发言的是捅出了“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事件的甘肃省植物协会副理事长、兰州大学客座教授张正春。

  记者数了数,被主持人点名发言的共有32人,整个听证会从9点开始一直进行到13时30分,持续了4个半小时,比预定时间足足长出了一个半小时。尽管这样,仍然有很多发言人没有“尽情”表述自己的观点。

  “由于时间关系,每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限定在5分钟。”主持人、环保总局环评司司长祝兴祥在开场白中说。但记者注意到,很少发言者“自觉地”在5分钟之内结束陈述,更多的是被主持人中间打断。会后主持人坦承,这种“一刀切”的方式有欠缺的地方,“有的人发言听不出什么东西,有的则非常鲜明,5分钟对于后者来说少了。”

  发言过长掌声“拿”下

  轮到水资源研究学者李开发教授发言时,他先用长篇幅论述了我国高度缺水的国情,结果招致一些听众的不满,还没等他展开说,就被观众用掌声和叫声打断,“节省时间!说要点!”

  主持人善意地示意让李教授把话讲完,可当李教授再次把话题引向我国缺水现状时,会场里再次响起了掌声,“行了,别说了,马后炮!”市民刘根旺嚷着。李教授的发言只得作罢,记者注意到,他准备的演讲文稿只讲了四分之一。

  随后,主持人对喧哗的市民重申了听证纪律:“允许各方陈述观点,但不允许出现过激的行为,也不允许喧哗,有违反纪律的请出会场。”带头喧哗的刘根旺愤愤地撅起了嘴。

  听证交锋

  铺膜是否师出有名?

  赞成方:规划中要复原山形水系

  圆明园管理处的负责人认为做防渗处理师出有名。他说在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实施的方案中规定:适当压缩规模和进行必要的修建;整体恢复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山形水系,“恢复山形水系是圆明园遗址保护的需要,也是公园功能的需要。”

  他说,为了恢复山形水系,遗址保护、湖底防渗、管线预埋等多项工程是必要的手段。“工程指挥部依据规划,聘请了专家顾问组,才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反对方:规划并未要你铺膜防渗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教授李楯说,铺膜行为本身就是违法行为,“有人说规划怎么样,规划绝对没有让你铺防渗膜,文物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都是远远高于你这个规划的法律。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在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挖掘等作业。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应该根据你的级别报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这是第21条第2款之规定。”

  李楯说,“在这种情况下,环保总局召开的座谈会上,当时北京市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都表示他们没有批准圆明园管理处的防渗工程。那么,在圆明园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名下进行的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项目这样一系列工程,包括修建大型的游船码头,改建驳岸这样一些工程都是在没有履行全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违法进行的。”

  圆明园到底缺多少水?

  赞成方:要游船划动至少900万方

  圆明园管理处的负责人说,历史上的圆明园是一座水景园,以水为纲。同时他列举了圆明园的缺水现状:“畅春园的荷花池严重缺水,使大面积荷花生长期缩短甚至枯死。由于缺水,成群的水鸟、野鸭也失去了栖息地。缺水成为影响圆明园各种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同时,游船不能正常运营也是缺水造成的一个弊端,“圆明园园内的水系统处于封闭状态,加上湖水深度不够,使开放区内游船经常无法正常营运,游人反映强烈,多次投诉。”他给出了一个具体数据:经初步测算,如果圆明园要想常年保持1.5米深的水面,每年蓄水量为900万方。

  反对方:需水量98.4万方
 
  圆明园湿地到底需要多少水量?地球纵观环境教育中心的李皓算了笔账:现有水域面积是123万平方米,丰水时的水深是0.8米,总需水量合计为98.4万立方米,现在水务局能提供的水量是150万立方米。

  她说古人设计圆明园有一个核心思想:“水随山转,山因水活”。“要恢复山形水系,山高差不多10米,它的水深差不多0.8米,但是现在这个模型出来,这个水深比山还高,这个不是真正的山形水系,这是严重失衡。”

  防渗膜是否有污染?

  赞成方:可保持良好生态环境

  圆明园管理处的负责人说,“我们采用土工膜防渗的方法,符合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和技术的规范。”圆明园管理处说,防渗在技术处理上留有0.5到1.5米的覆土,可以栽植水生植物,以保持良好的水生生态环境。另外,保留了部分的侧防渗。

  反对方:防渗膜产生有机污染

  地球纵观环境教育中心的李皓认为,防渗膜的应用可能带来许多问题。“防渗膜在湿润地区的泥土中可能产生的危害会危及湿地植物根系发育,因而使植物生长不良,甚至不能生长,这对水质净化极为不利。减少湿润地区中的有氧环境,使微生物菌群发生厌氧反应,产生甲烷、硫化氢,氨气。”

  北京师范大学王红旗教授认为,聚乙烯膜在水下时间比较长可以使物质发生变化。“由于微生物的生长,会对塑料物起化学作用。在一定时间内,防渗膜就可能产生一些有机污染物,其后果不堪设想。”

  王红旗说,聚乙烯土工膜有增塑剂的功能,使得塑料薄膜不会老化,“通过一些数据表明,这些防渗膜一定时间以后,很难再通过人力的方式把它拉出来。

  听证·花絮

  不用话筒:直接嚷嚷

  刘根旺自称是个下岗工人,他从会议开始时就坚持站着旁听,他始终站在反方队列的最后一排。轮到他发言时,他接过话筒,却不把话筒对着嘴边,而是靠大嗓门嚷,“我是个大老粗,我首先质疑这个听证会有听证的必要吗?他们已经先斩后奏了。”

  “圆明园是国耻,勿忘国耻!你们知道皇帝的新装的故事吧,说真话得需要勇气。这是破坏式开发,可以找出种种合理的借口。一个家装修再好,如果都是借钱来的,这个家有希望吗?”发言结束,他放下话筒不听其他人的发言,马上离开了会场,他的这一举动招来场上的一片笑声。 

  专家露面就遭“围攻”

  整个听证会没有安排休息,一些专家刚一离开会场就立刻遭到媒体记者的“围攻”。吴良镛是吸引最多记者的一个专家,他离开会场时被记者团团围住,“现在工程已快完工,您认为该怎么解决这个摊子?”一连串的问题抛给了他,“我对这件事是坚决反对的,”只回答了这么一句,吴良镛很快离开了。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