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建筑需要地域性和原创性
admin
2005-05-19
来源:
网
四位在国际上最为活跃的中国设计师,三家全国最权威的建筑专业杂志,二十多名本地著名建筑师,近日齐聚杭州印象画廊,参加由《世界建筑》杂志和南都房产研究院联合主办的“良渚
四位在国际上最为活跃的中国设计师,三家全国最权威的建筑专业杂志,二十多名本地著名建筑师,近日齐聚杭州印象画廊,参加由《世界建筑》杂志和南都房产研究院联合主办的“良渚论坛”系列活动之一:“地域&原创”建筑沙龙。
论坛活动由清华大学教授,《世界建筑》杂志主编王路博士主持,主要演讲人为当代中国新锐建筑师张雷、齐欣、吴钢与柳亦春等四人。这四人除了同是目前国际上最活跃的中国建筑师以外,他们还将在杭州合作设计一个充分考虑地域和原创的项目——良渚文化村的玉鸟流苏商业街。
究竟什么是地域性?怎样才算原创?对这两个目前最热门和流行的话题,四位新锐建筑师有了一场精彩的对话。
建筑需要寻根
在生活中我们会见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飘洋过海的人,在出国前,喝咖啡,听欧美流行音乐;回国后,他喝绿茶,听民乐。这四位建筑师,有的拥有多国建筑师资格,有的长期在海外生活和工作,但他们最终发现中国传统建筑妙不可言,他们从中国水墨画中获得灵感,他们喜欢体现地域和原创的作品。
齐欣:我们不能混淆“地域”和“民族”的概念。我们现在一说地域性很快就认为是到以往的古老建筑中搬用建筑符号,而事实上地域性提醒我们不能局限在以往古老的形式和符号上,地域是一个因地制宜的概念,也是一个带有延展性的概念。
地域性需要充分考虑和已有的左邻右舍的关系。玉鸟流苏的设计就充分考虑了这种相互感。我们必须要重点考虑跟周边空间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找到自然村落的感觉,同时又要自然统一,感到规划的概念在里面。张雷:我们有必要从研究中国传统村庄的聚落的发展,来展开对于建筑地域性的思考。边界是秩序的开始,你要形成一种秩序,就要有一种边界,而秩序又和单元有关系。中国传统的村落就是由限定边界范围、由比较类似单元即家庭住宅构成的。
柳亦春:对地域的强调是一种文化抵抗,这种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抵抗是很艰难的。但地域更关键的是对村落的外围空间的考虑和构造,因为地域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可能更多包括其他的地形和景观方面的问题。在玉鸟流苏的设计中,就充分地考量了外部空间的营造。
不能为了追求原创而原创
过去的二十年,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突然加速的二十年,有统计说,当今中国占有世界上40%的建筑量。
这也是中国建筑充满“喧哗与骚动”的二十年,各种理论和思潮同时影响着中国的建筑师和中国的建筑,众多的西方建筑师也频频成为业内和民众的热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土原创成为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而恰恰在对于原创性这个问题上,这批被认为“中国最具原创意识”的建筑设计师表示了抗拒感,他们反对为了追求原创而原创。
齐欣:建筑师工作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所以你拿到任何项目都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筑是基于这个项目本身的特性而产生的,并不是说你一定要做一个原创。建筑师本身是服务于人,所以不能单单追求形式上的原创。
张雷:原创,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形成一种“连接”,使得传统中的空间结构和创作的形式,转化为现在的表达方式。同样的单元、同样的生活方式、同样一个素材,在创作中应该结合当地村落的组织关系,并将这种关系最后演化到形式中。
吴钢:原创主要还是体现在对于中、西不同传统的一种扬弃,不要拘泥于某种形式和手法的创新,而是要关注建筑在设计、施工、使用过程中的对人的照顾和体谅。
目前的建筑本身就处于一个非常全球化的背景中。现在建筑设施的发达,可以帮助我们拓展原来的可能性,因此在原创方面,更应该关注的是空间类型,是一种“因地制宜”的智慧。
建筑师简介:
齐欣:城市设计博士(法国)、注册建筑师(法国)、高级建筑师(英国)。主要作品包括香港机场货运站、巴黎的欧洲蓬皮杜医院、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等。
张雷: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总建筑师,曾荣获首届中国建筑艺术奖、首届WA中国建筑奖。
柳亦春:大舍建筑工作室的合伙人,作品参加了法国蓬皮杜中心当代中国艺术展、德国杜塞多夫当代中国建筑展等各种国际高规格展出。
吴钢:在德国获博士学位后,合作创办了德国WSP建筑工作室,其合作的客户包括了德国西门子公司、中国华润集团、中国万通集团、顺驰集团等著名企业和许多城市的政府机构。
链接:四大新锐建筑师共造玉鸟流苏
2005年年底开工的玉鸟流苏商业街区,展现了当代中国本土的青年建筑师们对空间与场所的独特理解。由张雷、齐欣、大舍建筑工作室以及德国WSP建筑工作室参与设计的玉鸟流苏总占地300余亩,建成后它将包含画廊,艺术家工作室,前店后厂的民间手工艺作坊,各种各样的餐厅、酒吧、个性商店以及剧场等各种文化、休闲、购物、娱乐场所。
玉鸟流苏保持了小镇的街区特质,不超过3层的低层建筑、小尺度的广场、亲切宜人的道路以及建筑物精致的细部处理。
论坛活动由清华大学教授,《世界建筑》杂志主编王路博士主持,主要演讲人为当代中国新锐建筑师张雷、齐欣、吴钢与柳亦春等四人。这四人除了同是目前国际上最活跃的中国建筑师以外,他们还将在杭州合作设计一个充分考虑地域和原创的项目——良渚文化村的玉鸟流苏商业街。
究竟什么是地域性?怎样才算原创?对这两个目前最热门和流行的话题,四位新锐建筑师有了一场精彩的对话。
建筑需要寻根
在生活中我们会见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飘洋过海的人,在出国前,喝咖啡,听欧美流行音乐;回国后,他喝绿茶,听民乐。这四位建筑师,有的拥有多国建筑师资格,有的长期在海外生活和工作,但他们最终发现中国传统建筑妙不可言,他们从中国水墨画中获得灵感,他们喜欢体现地域和原创的作品。
齐欣:我们不能混淆“地域”和“民族”的概念。我们现在一说地域性很快就认为是到以往的古老建筑中搬用建筑符号,而事实上地域性提醒我们不能局限在以往古老的形式和符号上,地域是一个因地制宜的概念,也是一个带有延展性的概念。
地域性需要充分考虑和已有的左邻右舍的关系。玉鸟流苏的设计就充分考虑了这种相互感。我们必须要重点考虑跟周边空间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找到自然村落的感觉,同时又要自然统一,感到规划的概念在里面。张雷:我们有必要从研究中国传统村庄的聚落的发展,来展开对于建筑地域性的思考。边界是秩序的开始,你要形成一种秩序,就要有一种边界,而秩序又和单元有关系。中国传统的村落就是由限定边界范围、由比较类似单元即家庭住宅构成的。
柳亦春:对地域的强调是一种文化抵抗,这种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抵抗是很艰难的。但地域更关键的是对村落的外围空间的考虑和构造,因为地域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可能更多包括其他的地形和景观方面的问题。在玉鸟流苏的设计中,就充分地考量了外部空间的营造。
不能为了追求原创而原创
过去的二十年,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突然加速的二十年,有统计说,当今中国占有世界上40%的建筑量。
这也是中国建筑充满“喧哗与骚动”的二十年,各种理论和思潮同时影响着中国的建筑师和中国的建筑,众多的西方建筑师也频频成为业内和民众的热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土原创成为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而恰恰在对于原创性这个问题上,这批被认为“中国最具原创意识”的建筑设计师表示了抗拒感,他们反对为了追求原创而原创。
齐欣:建筑师工作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所以你拿到任何项目都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筑是基于这个项目本身的特性而产生的,并不是说你一定要做一个原创。建筑师本身是服务于人,所以不能单单追求形式上的原创。
张雷:原创,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形成一种“连接”,使得传统中的空间结构和创作的形式,转化为现在的表达方式。同样的单元、同样的生活方式、同样一个素材,在创作中应该结合当地村落的组织关系,并将这种关系最后演化到形式中。
吴钢:原创主要还是体现在对于中、西不同传统的一种扬弃,不要拘泥于某种形式和手法的创新,而是要关注建筑在设计、施工、使用过程中的对人的照顾和体谅。
目前的建筑本身就处于一个非常全球化的背景中。现在建筑设施的发达,可以帮助我们拓展原来的可能性,因此在原创方面,更应该关注的是空间类型,是一种“因地制宜”的智慧。
建筑师简介:
齐欣:城市设计博士(法国)、注册建筑师(法国)、高级建筑师(英国)。主要作品包括香港机场货运站、巴黎的欧洲蓬皮杜医院、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等。
张雷: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总建筑师,曾荣获首届中国建筑艺术奖、首届WA中国建筑奖。
柳亦春:大舍建筑工作室的合伙人,作品参加了法国蓬皮杜中心当代中国艺术展、德国杜塞多夫当代中国建筑展等各种国际高规格展出。
吴钢:在德国获博士学位后,合作创办了德国WSP建筑工作室,其合作的客户包括了德国西门子公司、中国华润集团、中国万通集团、顺驰集团等著名企业和许多城市的政府机构。
链接:四大新锐建筑师共造玉鸟流苏
2005年年底开工的玉鸟流苏商业街区,展现了当代中国本土的青年建筑师们对空间与场所的独特理解。由张雷、齐欣、大舍建筑工作室以及德国WSP建筑工作室参与设计的玉鸟流苏总占地300余亩,建成后它将包含画廊,艺术家工作室,前店后厂的民间手工艺作坊,各种各样的餐厅、酒吧、个性商店以及剧场等各种文化、休闲、购物、娱乐场所。
玉鸟流苏保持了小镇的街区特质,不超过3层的低层建筑、小尺度的广场、亲切宜人的道路以及建筑物精致的细部处理。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