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圆明园事件”警示尽快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admin 2005-05-28 来源: 网
  圆明园“防渗工程”涉嫌破坏生态环境,湖心岛出租被曝光,圆明园内建了“万春园别墅”……近来在媒体频频曝光使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圆明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许多专家指
  圆明园“防渗工程”涉嫌破坏生态环境,湖心岛出租被曝光,圆明园内建了“万春园别墅”……近来在媒体频频曝光使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圆明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许多专家指出,圆明园事件让人看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圆明园的生态问题绝非始于今日。上世纪80年代,圆明园从一个荒芜破败的遗址变成公园。此时,法国华夏建筑研究会建筑师邱治平开始研究中国传统园林。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亲眼见到一位民工用凿子一下一下地铲平一块雕有精美莲花座的石刻。邱先生心痛地问:为什么要把石雕弄掉?民工称盖房子要用这些石料。第二天他再到圆明园,看到的是一堆“加工”好的方方正正的大块石料。1999年在圆明园看到的一幕,也让邱治平心痛不已:园内幸存的唯一单孔残桥,每天都在游船的撞击中艰难地支撑着,桥洞壁有许多游船刮碰造成的新旧伤痕。邱治平不明白,这么重要的唯一幸存文物,为什么不保护起来,还让游船靠近它?
 
  事实上,上个世纪90年代圆明园的保护问题就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时,诸多专家反对将圆明园遗址变成公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秦佑国认为,圆明园遗址是文物,对文物的保护不是重修重建,而是要保护原样。文物建筑的历史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最初是什么样子,也包括它后来经历的历史沧桑。 

  “中国不少世界遗产现在正面临着这样的威胁:名满天下后,旅游业兴起带来人满为患,更可怕的是人满为患后进一步开发造成的屋满为患。”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说,对中国世界遗产形成威胁的各种因素中,失控的旅游业和过度的旅游开发是十分重要的一个。 

  据了解,中国的风景区80%左右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它们源于古代的名山大川,融入了丰富的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是人与大自然精神联系的最佳场所,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这些风景名胜区不仅是中国各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目前中国已有世界遗产29个,而正在或准备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还有近百个,踊跃申报的队伍排到了2008年。 

  专家学者们忧心忡忡:在“申遗”队伍排得越来越长的同时,保护现状却普遍不容乐观。 

  学者历数了近几年打着保护的旗号,对著名文物进行过度开发的一系列“壮举”:电台天线在北京天坛外坛布上了“蛛网”,四川乐山大佛旁突然冒出一个“巴米扬大佛”作伴,湖北武当山遇真宫出租后被付之一炬,陕西秦始皇陵核心保护区内建起了巨大的“接待中心”……这个“队伍”也正变得越来越长。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等专家分析认为,破坏风景名胜和世界遗产的行为难以约束,是因为中国缺乏有效制衡机制保护遗产,目前没有统一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定义和专门的遗产管理机构。 

  “立法缺位困扰着风景名胜及世界遗产的管理,中国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缺乏法律依据。”谢凝高等专家建议,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和文化遗产法》。目前,许多地方仍在用1987年国家建设部下达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有的地方政府干脆套用开发区的相关法规来管理和“开发”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专门法规的缺位,加大了风景名胜和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随意性;专门管理机构的缺位,放纵了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受地方利益驱动的失控“开发”。 

  “遗产保护是第一性的,有了遗产才有遗产地的旅游,只有在不妨碍遗产保护的前提下,才可以发展旅游。”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说。专家们指出,世界遗产资源作为国家公益性的社会资源,保护的主体应该是政府。政府应加大对世界遗产保护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也应鼓励企业资助和非政府组织的协助。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