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走保护与危改双赢之路
admin
2005-07-30
来源:
网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感觉到62.5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尚有绝大部分风貌仍存,站在景山万春亭上环视四城的时候,明显感受到老北京还在。”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胡同保护规划研究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感觉到62.5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尚有绝大部分风貌仍存,站在景山万春亭上环视四城的时候,明显感受到老北京还在。”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胡同保护规划研究》成果展的245块展板前,胡同保护规划研究课题组组长、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赵知敬欣慰地说。过去进行的四合院保护规划,在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研究工作中都有所涉及,但是缺乏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政府也越来越认识到北京胡同保护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日前,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在2003年底提出、委托北京市规划学会牵头组织的《胡同保护规划研究》课题通过了专家评审。赵知敬理事长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贯彻科学发展观,探索小规模微循环建设之路。
从胡同四合院保护到老城整体保护
胡同与四合院是世代老北京城的基本型制,是古都风貌基本标志。北京市最近修编的《总体规划》(2004~2020)文本中明确了“保护旧城原有的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的邻里居住形态”。
从总体、历史上来看,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座座四合院相连,形成了一条条胡同。北京城内的每一条胡同,都记载着一段北京历史,并且随着胡同数量不断变化,丰富了北京历史内涵。胡同是四合院居民进出大街的通道;胡同是排除各个院落雨水的通道;胡同是通风、采光的走廊;胡同是防火通道;胡同是安全防御通道……随着时代前进,如今的市政工程设施,都要在胡同的地面或地下进行建设,是市政工程的走廊。“胡同从解放初的3200多条到1990年只剩下2200多条,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十余年间又失掉了800多条,也即一年消失50多条,相当于每周就有一条胡同消失。北京市政府划定了33片保护区,纳入保护区内的胡同有660多条,那么按照总体规划整体保护原则,老城尚存的900多条胡同是否也应该保护?”赵知敬激动地向记者列举了这些数字。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个整体,两者犹如‘藤萝绕树’,相得益彰。一座一座相连的干变万化的四合院形成一条条胡同,成片成片胡同相连构成了北京古都风貌。”从小就生活在北京的赵知敬深情地说。赵知敬说,课题组的结论是,要将对四合院的保护扩充到胡同保护,实行老城整体保护!
从试点到新试点工程规划作用凸显
20世纪初,北京市在胡同保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试点工程。2003年,清华大学边蓝春教授组织人员为烟袋斜街(鼓楼南路西,向西通到后海岸边)做了修建性详细规划。首先由西城区政府拆除了这条街上的违章建筑,改造了自来水等基础设施,沿街店铺自行修整了房屋和门脸。为了引导全街整体风貌,清华大学还帮助有的商店进行设计。据事后清华大学对这条街的经济调查显示,房价提高了,商店经济效益提升了。改造后社会效益显著,成了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工作范例,同时还是一项富民工程。
这一范例的有关背景引人关注。据悉,清华大学朱自煊、郑光中等多位教授和研究生自1984年就主持什刹海地区的规划,迄今二十多年,他们做过什刹海风景区规划、什刹海旅游规划、什刹海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0年又承担了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进而至2003年的烟袋斜街修建性详细规划。西城区、当地街道和清华大学长期融洽合作,为造就这一范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题组对前年完工的南池子试点工程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对于该试点工程,课题组认为,南池子试点正像舒乙先生所说的有得有失。赵知敬介绍,取得的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护了市级文物普度寺,使这个年久失修的市级文物得到了修缮,形成了开放式文化园林景观;比较成功地保留了原有九条胡同的肌理,打通了九条死胡同,并适当拓宽了比较窄的部位,保证了市政管线的埋设和消防车、救护车等各种机动车通行;在胡同风貌保护方面,临南池子一侧房屋修缮,在风貌保护上比较到位。在改善居民生活方面,91.2%的三类危房得到了改造,提高了居住水平;现代化市政设施全面进入保护区,铺设雨、污水管,解决了40户居民院低洼积水,杜绝了污水渗井经常堵塞、污水横流现像,加大了自来水管径,提高了供水质量,解决了居民上厕难等问题。
课题组专家们认为,今后有待改进的方面为,首先,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又无统一标准,也就是说,对如何保护有不同争议,有些深层次问题,须在实践中边设计、边施工、边研究。要求短时期内完成改造任务,难以做到尽善尽美。试点工程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时间短也是客观原因之一。其次,为了30%的回迁居民,建造了几十栋两层居民楼,超过了高层,破坏了平房四合院风貌。据测算,如果按市场经济办法,把居民全部外迁,妥善安置,按商品房回迁,即可避免这种现象。第三,文化保护区可由政府统一组织修缮,也可以鼓励居民实施小规模改造更新,实行统一规划,循序渐进,微循环的有机更新模式。文化保护区需要由市、区政府及居民共同投资改造。第四,应鼓励专家独立工作,可设地区责任工程师制度,专家一方面要论证规划方案,还要跟踪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第五,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市政工程,应由市统一投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研究和解决新问题。
目前,北京市政府确定了三眼井、前门地区、大栅栏、白塔寺、玉河等新试点区,它们在吸取了南池子等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方案调整修改,尤其在保护历史文化风貌、降低人口密度、完善基础设施、调整优化用地功能上下功夫。
去年底,北京市规划委给市委督查室的报告中说:“据统计旧城区内危改项目共计137片。2002年以后,我委根据市政府对旧城危改工作的思路,对旧城内危改项目重新进行了研究,目前,没有进行拆迁的危改项目,全部暂停审批,没有进行新的拆迁,局部已经完成拆迁的,也重新调整了方案,降低了建筑控制高度,在形式上,色彩上,尽量做到与古城风貌协调。”可以说,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规划管理作用日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
从大规模大拆大建到小规模微循环建设
北京的四合院绝大部分是老房子,多年来失修失养,“危、积、漏”严重,危房比例由解放初期的5%,至今已达到50%以上,且大杂院内违章建筑密集,人口密度也居高不下。无自家厕所,无天然气管道,大多数用煤取暖。四合院的修缮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据北京市建委房管处统计,目前,旧城区内有危房202万平方米,涉及居民7.1万户,如暂按23万元/每户补助拆迁费计,就要100多亿元。
赵知敬说,长期积累下来的历史欠账,量大、面广,课题组的专家们在调研后认为,应重点探讨胡同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对胡同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寻找适合的小规模微循环方式进行房屋修缮,争取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危房改造实现双赢之策。
赵知敬解释说,小规模微循环保护与修缮胡同、四合院的提法,是针对大规模大拆大改四合院危旧房带有破坏古都风貌行为而言的。小规模的修缮从来没有停止过,那是在已经明确保护区内,在私有房产的情况下,像在东四文保区、西四文保区、南锣鼓巷等地区都有不少四合院的修缮工程。
谈到小规模微循环改造时,赵知敬说,其前提是逐渐疏散人口。据2000年普查人口统计,老城常住人口为135万人,总体规划修编远期老城长住人口为110万人,这就要逐步迁出25万人。目前老城人口密度高,尤其在四合院危房地区更为突出。
政府的研究部门、文物主管部门、规划部门以及专家学者长期研究论证,广大百姓也孕育着改造的积极性。课题组认为小规模微循环建设方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政府和有关业务部门,提早研究制定必要的保护措施和政策,给予群众明确的支持十分必要。房屋产权是调动社会积极修缮四合院关键。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实行经租政策,将大量私房充为国有。四合院内户数增加,政府曾注意解决住房困难,号召在四合院内推、接、扩建,再加上地震时的抗震棚。不仅使四合院成了大杂院,不少地方还挤占了胡同。鉴于房租过低,难以以租养房,房管局只能因陋就简加以维持。结果房屋失修失养严重,居民生活条件差,普遍出现“等、靠、要”局面。
要调动社会修缮房屋的积极性,以前的产权政策是较大障碍。在这一方面,北京市有关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促进措施。北京市政府颁发的《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若干规定(试行)》中明确产权政策放开。产权是居民自己的,而且明确了胡同、四合院保护区不再大拆大改了,居民自然要考虑自己住房的修缮问题了。今年四月,北京市国土房管局、市土地局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四合院等房屋的试行规定》取消了对四合院购买者的8项限制。
其次是在规划方面。课题组的研究指出,确定胡同四合院保护范围之后,应全面组织规划设计单位本着小规模微循环方式分别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做到能够指导分散修缮的深度,并要求分片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为了保证小规模微循环修缮方式的建筑风貌。赵知敬介绍,经过课题组研究,亟待编制四合院基本要素标准图。通过抓住四合院的主要规律、基本要素编制图样,为保护和修缮四合院的设计施工提供依据,以此确保古都风貌不走样。还要研究不同居住条件和多功能利用四合院,发掘目前四合院实际应用模式,提出设计方面的意见,为今后小规模微循环保护性修缮及多功能使用提前做好准备。
第三,是胡同的交通和基础设施改造问题,课题组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课题组提出,要改善居民的炊事及取暖的清洁燃料结构,改善居民卫生条件,确保胡同四合院通行安全,胡同四合院市政工程,市政府应当统一计划,统一步骤,统一组织。
赵知敬介绍说,本次课题成果将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展出一段时间,同时多次召开相关部门的座谈会,更广泛地听取有关部门及观众的意见,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更多参考建议。对于胡同保护,赵知敬充满信心,他说:“很多事情,你得干起来!”
从胡同四合院保护到老城整体保护
胡同与四合院是世代老北京城的基本型制,是古都风貌基本标志。北京市最近修编的《总体规划》(2004~2020)文本中明确了“保护旧城原有的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的邻里居住形态”。
从总体、历史上来看,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座座四合院相连,形成了一条条胡同。北京城内的每一条胡同,都记载着一段北京历史,并且随着胡同数量不断变化,丰富了北京历史内涵。胡同是四合院居民进出大街的通道;胡同是排除各个院落雨水的通道;胡同是通风、采光的走廊;胡同是防火通道;胡同是安全防御通道……随着时代前进,如今的市政工程设施,都要在胡同的地面或地下进行建设,是市政工程的走廊。“胡同从解放初的3200多条到1990年只剩下2200多条,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十余年间又失掉了800多条,也即一年消失50多条,相当于每周就有一条胡同消失。北京市政府划定了33片保护区,纳入保护区内的胡同有660多条,那么按照总体规划整体保护原则,老城尚存的900多条胡同是否也应该保护?”赵知敬激动地向记者列举了这些数字。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个整体,两者犹如‘藤萝绕树’,相得益彰。一座一座相连的干变万化的四合院形成一条条胡同,成片成片胡同相连构成了北京古都风貌。”从小就生活在北京的赵知敬深情地说。赵知敬说,课题组的结论是,要将对四合院的保护扩充到胡同保护,实行老城整体保护!
从试点到新试点工程规划作用凸显
20世纪初,北京市在胡同保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试点工程。2003年,清华大学边蓝春教授组织人员为烟袋斜街(鼓楼南路西,向西通到后海岸边)做了修建性详细规划。首先由西城区政府拆除了这条街上的违章建筑,改造了自来水等基础设施,沿街店铺自行修整了房屋和门脸。为了引导全街整体风貌,清华大学还帮助有的商店进行设计。据事后清华大学对这条街的经济调查显示,房价提高了,商店经济效益提升了。改造后社会效益显著,成了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工作范例,同时还是一项富民工程。
这一范例的有关背景引人关注。据悉,清华大学朱自煊、郑光中等多位教授和研究生自1984年就主持什刹海地区的规划,迄今二十多年,他们做过什刹海风景区规划、什刹海旅游规划、什刹海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0年又承担了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进而至2003年的烟袋斜街修建性详细规划。西城区、当地街道和清华大学长期融洽合作,为造就这一范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题组对前年完工的南池子试点工程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对于该试点工程,课题组认为,南池子试点正像舒乙先生所说的有得有失。赵知敬介绍,取得的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护了市级文物普度寺,使这个年久失修的市级文物得到了修缮,形成了开放式文化园林景观;比较成功地保留了原有九条胡同的肌理,打通了九条死胡同,并适当拓宽了比较窄的部位,保证了市政管线的埋设和消防车、救护车等各种机动车通行;在胡同风貌保护方面,临南池子一侧房屋修缮,在风貌保护上比较到位。在改善居民生活方面,91.2%的三类危房得到了改造,提高了居住水平;现代化市政设施全面进入保护区,铺设雨、污水管,解决了40户居民院低洼积水,杜绝了污水渗井经常堵塞、污水横流现像,加大了自来水管径,提高了供水质量,解决了居民上厕难等问题。
课题组专家们认为,今后有待改进的方面为,首先,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又无统一标准,也就是说,对如何保护有不同争议,有些深层次问题,须在实践中边设计、边施工、边研究。要求短时期内完成改造任务,难以做到尽善尽美。试点工程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时间短也是客观原因之一。其次,为了30%的回迁居民,建造了几十栋两层居民楼,超过了高层,破坏了平房四合院风貌。据测算,如果按市场经济办法,把居民全部外迁,妥善安置,按商品房回迁,即可避免这种现象。第三,文化保护区可由政府统一组织修缮,也可以鼓励居民实施小规模改造更新,实行统一规划,循序渐进,微循环的有机更新模式。文化保护区需要由市、区政府及居民共同投资改造。第四,应鼓励专家独立工作,可设地区责任工程师制度,专家一方面要论证规划方案,还要跟踪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第五,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市政工程,应由市统一投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研究和解决新问题。
目前,北京市政府确定了三眼井、前门地区、大栅栏、白塔寺、玉河等新试点区,它们在吸取了南池子等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方案调整修改,尤其在保护历史文化风貌、降低人口密度、完善基础设施、调整优化用地功能上下功夫。
去年底,北京市规划委给市委督查室的报告中说:“据统计旧城区内危改项目共计137片。2002年以后,我委根据市政府对旧城危改工作的思路,对旧城内危改项目重新进行了研究,目前,没有进行拆迁的危改项目,全部暂停审批,没有进行新的拆迁,局部已经完成拆迁的,也重新调整了方案,降低了建筑控制高度,在形式上,色彩上,尽量做到与古城风貌协调。”可以说,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规划管理作用日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
从大规模大拆大建到小规模微循环建设
北京的四合院绝大部分是老房子,多年来失修失养,“危、积、漏”严重,危房比例由解放初期的5%,至今已达到50%以上,且大杂院内违章建筑密集,人口密度也居高不下。无自家厕所,无天然气管道,大多数用煤取暖。四合院的修缮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据北京市建委房管处统计,目前,旧城区内有危房202万平方米,涉及居民7.1万户,如暂按23万元/每户补助拆迁费计,就要100多亿元。
赵知敬说,长期积累下来的历史欠账,量大、面广,课题组的专家们在调研后认为,应重点探讨胡同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对胡同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寻找适合的小规模微循环方式进行房屋修缮,争取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危房改造实现双赢之策。
赵知敬解释说,小规模微循环保护与修缮胡同、四合院的提法,是针对大规模大拆大改四合院危旧房带有破坏古都风貌行为而言的。小规模的修缮从来没有停止过,那是在已经明确保护区内,在私有房产的情况下,像在东四文保区、西四文保区、南锣鼓巷等地区都有不少四合院的修缮工程。
谈到小规模微循环改造时,赵知敬说,其前提是逐渐疏散人口。据2000年普查人口统计,老城常住人口为135万人,总体规划修编远期老城长住人口为110万人,这就要逐步迁出25万人。目前老城人口密度高,尤其在四合院危房地区更为突出。
政府的研究部门、文物主管部门、规划部门以及专家学者长期研究论证,广大百姓也孕育着改造的积极性。课题组认为小规模微循环建设方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政府和有关业务部门,提早研究制定必要的保护措施和政策,给予群众明确的支持十分必要。房屋产权是调动社会积极修缮四合院关键。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实行经租政策,将大量私房充为国有。四合院内户数增加,政府曾注意解决住房困难,号召在四合院内推、接、扩建,再加上地震时的抗震棚。不仅使四合院成了大杂院,不少地方还挤占了胡同。鉴于房租过低,难以以租养房,房管局只能因陋就简加以维持。结果房屋失修失养严重,居民生活条件差,普遍出现“等、靠、要”局面。
要调动社会修缮房屋的积极性,以前的产权政策是较大障碍。在这一方面,北京市有关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促进措施。北京市政府颁发的《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若干规定(试行)》中明确产权政策放开。产权是居民自己的,而且明确了胡同、四合院保护区不再大拆大改了,居民自然要考虑自己住房的修缮问题了。今年四月,北京市国土房管局、市土地局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四合院等房屋的试行规定》取消了对四合院购买者的8项限制。
其次是在规划方面。课题组的研究指出,确定胡同四合院保护范围之后,应全面组织规划设计单位本着小规模微循环方式分别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做到能够指导分散修缮的深度,并要求分片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为了保证小规模微循环修缮方式的建筑风貌。赵知敬介绍,经过课题组研究,亟待编制四合院基本要素标准图。通过抓住四合院的主要规律、基本要素编制图样,为保护和修缮四合院的设计施工提供依据,以此确保古都风貌不走样。还要研究不同居住条件和多功能利用四合院,发掘目前四合院实际应用模式,提出设计方面的意见,为今后小规模微循环保护性修缮及多功能使用提前做好准备。
第三,是胡同的交通和基础设施改造问题,课题组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课题组提出,要改善居民的炊事及取暖的清洁燃料结构,改善居民卫生条件,确保胡同四合院通行安全,胡同四合院市政工程,市政府应当统一计划,统一步骤,统一组织。
赵知敬介绍说,本次课题成果将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展出一段时间,同时多次召开相关部门的座谈会,更广泛地听取有关部门及观众的意见,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更多参考建议。对于胡同保护,赵知敬充满信心,他说:“很多事情,你得干起来!”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