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融合 住宅园林百花齐放(组图)
2002年,南派知名开发商进驻京城,促使小区园林景观成为楼市新卖点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小区园林就是简单绿化,在空地上种植花草树木,不讲究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直到90年代,国家对小区绿化面积及小区公园设计有明确规定后,小区内才有了围合式绿化、休息活动园地,简单的小区园林景观开始出现。
20世纪,南风北渐,南派开发商把南方的曲折景致引入北方,小区园林景观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时的园林已经成为住户的看点,商家的卖点。铺天盖地的楼书上没有不标榜自己园林之美的。住房与园林本是一体,买房子,也是买园林,买住处,也是买生活,这已是购房者的新消费观念。
90年代前,小区园林仅是在空地上种植些许花草树木;2000年,建设部要求新建小区绿化面积达30%以上,加速了小区园林建设。
「80年代」小区园林设计起步
北京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建设居住区,其中月坛、和平里、三里河都是比较早的中央单位宿舍区。北京市园林局城市绿化处廉国钊处长回忆起当年的情况说,“这些较早的居住区密度不大,绿化简单,建好后,仅围绕着居住区种些树。”
北京市园林学校谭立华老师有着更为清晰的记忆,他说“当时的小区绿化主要是模仿苏联,小区绿化分为三个层次,从小到大依次是:居住区楼间绿化、组团绿化、居住区公园。那时的小区绿化非常简单,绿化一般也非常规整,都是成排成行的,比如和平里居住区种的很多杨树都是这种类型的绿化。”
到了80年代,小区的概念才真正形成。北京当时建了几个大型居住区,方庄、劲松、望京等等,随着大型居住区的建设,小区绿化得以起步。尤其是在80年代末,北京为迎接亚运会,安慧里附近一些小区绿化做得很好。不过当时市场上商品房数量少,供不应求,小区绿化还没有被充分重视。
虽然“这一时期没有相关的正式文件,但绿化部门对小区园林有几个标准:一是优美;二是舒适;三是方便,要以人为本,比如小区内道路、座椅的设计等;四是安全,比如植物不能带刺等。”廉国钊谈起当年的小区园林标准依然能脱口而出。
「90年代」“当年征收绿化建设费其实很有必要”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住宅小区建设进入高潮期。当时政府要求小区绿化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不小于30%.并且小区规模如果在7000-15000人,必须建有一个小区公园,小区公园的人均绿地面积不小于1平方米。如果是人口超过15000人的居住区,居住区公园的人均绿地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
2000年以后,大规模集中建设的居住区减少了,需要建设的小区公园也随之减少,这时的小区绿化多以小区内部的围合式绿地为主。
2000年5月建设部出台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其中明确要求新建居住小区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辟有休息活动园地,旧居住区改造,绿化面积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25%。
在国家相关规定出台后,不少开发商也逐渐把社区的高绿化率作为吸引买家的一个卖点。“这时的商品房更加市场化,很多开发商也把卖点放到了社区环境及绿化上。”谭立华这样梳理着小区园林的建设脉络。
据廉国钊回忆说:“从90年代中期到2001年,园林部门要求新建小区按照总建筑面积来征收绿化建设费,每平方米8元。这是一笔绿化保证金,开发商在前期规划时交齐,如果小区建好后,绿地面积、绿化景观达标,连利息全额返给开发商。到了2001年,为了杜绝滥收费,绿化建设费被取消了。”
“而目前的情况是,开发商完成开发后,由监理单位把小区绿化情况报到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仅仅备案,不再承担具体的监督职责。在这种情况下,小区绿化则是开发商的自觉行为。有些开发商重视小区园林建设,但也有开发商,对销售时承诺的绿地率根本做不到,引发些纠纷。现在回起来,当年实行绿化建设费其实很有必要。”廉国钊说。
「2000年后」南派开发商带来园林新风
进入2002年,一些南派开发商开发的楼盘大量进入北京房地产市场,“它们对南方园林的把握,对园林与文化的结合做得都比较到位。珠江、富力、万科、星河湾等在这方面给北京开发商做出了表率”。廉国钊这样看待南派开发商在园林方面给北京楼市带来的影响。
“星河湾在植物的选择上采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及草皮相搭配的手法,因为草坪的维护浪费大量的水资源,有悖节约省地原则。”宏宇集团董事副总裁梁上燕说。
发展草坪不利于节约。谭立华也这样说道:“目前草坪,不仅需要每天浇水,一般每月要修剪两次,费时费力。所以建议北京小区园林应该使用本地区原有的地被植物,比如,多用北京本地树种,国槐、毛白杨等。这些树种既适合北京的气候,生长快,也节省了高额维护费。”
发展脉络
50-60年代,北京小区绿化比较简单,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居住区楼间绿化、组团绿化、居住区公园。
80年代,随着方庄、劲松、望京等几个大型居住区的建设,小区园林建设开始起步。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居住小区建设进入高潮期,当时园林部门要求绿化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不小于30%.并且小区规模在7000-15000人,小区公园的人均绿地面积不小于1平方米,超过15000人,人均绿地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
从90年代中期开始,按规定新建小区在前期规划时交纳绿化建设费,每平方米8元。在小区建成后,如果绿地面积、绿化景观达标,将绿化建设费连本带息全额返给开发商。2001年,为了杜绝滥收费,绿化建设费被取消。
2000年5月,建设部出台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其中明确要求新建居住小区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辟有休息活动园地,旧居住区改造,绿化面积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25%;全市园林式居住区占60%以上。2005年新修订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中又再次重申了这些标准。
业内回顾
消费者需求推动园林建设
讲述人:北京泰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阎少华
小区园林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需要后,自然就有了对小区绿化、对健康的需求。伴随消费者的这种需求,开发商对绿化也越来越重视。目前政府部门的硬性要求是,居住小区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其实这应该分不同区域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郊区住宅与城市中心住宅应该有不同的标准。
此外,在小区园林的发展过程中,不少楼盘做得有点过。有些楼盘为了追求市场效果,树木种植得非常密,并且树种非常珍贵,其实这些树木未必适合北京。
北京小区在进行园林建设时,树木移植非常普遍。其实这种移植不是增加绿化,因为在移植过程中树木成活率肯定达不到100%,而且成树移植不仅增加成本,破坏绿化,对树木原来生存环境也是一种伤害,所以移植的树木胸径最好不超过10厘米。另外,小区园林重在养护,目前很多园林第一年都是由园林施工单位负责,第二年交给物业,所以园林后期养护更为重要。
专家评述
点缀型园林对空气影响小
讲述人:著名建筑评论家 史建
北京社区都是围合式、封闭式的,也就是以前“大院”的变体。社区封闭起来,城市绿化也就被分割开。虽然北京社区绿化面积有硬性规定,但我认为如果城周围绿化做得好,或许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完全没有必要做社区绿化。
北京二环至三环之间的第一道环型绿化带只有南二环还残存一些。目前讨论的第二道环型绿化带主要在四环、五环外,但是建立后对北京的空气有什么作用,该怎么做等这些问题目前都没定论。
我觉得北京城市绿化应该学习莫斯科,其绿化模式是从郊区到市中心,绿化带呈纵向、放射状、楔形排列。这样,当市区因为热岛效应造成热空气上升时,从郊区过来的凉爽空气沿着楔形绿化带进入市区。北京目前高楼林立,阻碍了空气流动,冷热空气并不能形成良好循环,整体绿化效果并不好。并且,社区点缀型绿化对净化整个北京空气的意义也不是很大。
采写 本报记者 张宏强
摄影 本报记者 周晓东
制图 刘刚 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