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的和谐美
admin
2005-08-22
来源:
网
北京的天坛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帝王祭天的祭坛。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给人的感受像读一首哲理诗,也像欣赏一
北京的天坛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帝王祭天的祭坛。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给人的感受像读一首哲理诗,也像欣赏一幅写意画。它的意境不仅停留在一般人的情趣上,而且体现在天地间,崇高、祥和、清朗。
天坛的意境魅力,在于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的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北京大学杨辛教授认为:天坛不仅是我国古代帝王祭天的神坛,而且是体现中国古代对宇宙的思考、想象、情感、感受和艺术美的享受。
对于天坛的意境美,杨教授归纳了三个字:高、圆、清。
高是天上的一种特性。许慎《说文解字》中对“天”字的解释是:“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天坛的高在一种上升运动中显示出来。天坛通过扩建和改建,是连续性的完整体,逐渐上升。从天坛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祈年殿成为中轴线的高峰。北京的故宫太和殿是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
在祈年殿,圜丘四周设置低矮的壝墙,与主体建筑形成高低对比,衬托了主体建筑的崇高,圜丘本身仅5.18米高,它的外围有两重壝墙。内壝高仅1.76米,外壝高2.15米。天地分开,是一种上天的感觉,外部轮廓线与天边接,与周边的环境分不开,从视觉效果上,墙就显得更低,墙处的树丛也被推远,显得更低矮。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圜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蕴含着“敬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的圆,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审美观。如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就提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圆不仅指外形的圆,而且富有哲学意味,圆是一种生命的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精神。圆是一种生命和象征,也是祥和的象征。
天坛建筑群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圆的造型。从天坛南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看: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如祈年殿以圆形宝顶为圆心,扩展为三层形玻璃檐,再扩大为三层圆形祭坛。圜丘则以太极石为中心,扩展为三层圆形互谅互让檐,再扩大为三层圆形祭坛。每层祭坛坛面铺设的石板也都形成同心圆,使建筑中圆的扩展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整体。
天坛虽然突出圆的象征意义,但也纳入方的因素。如祈年殿四面的墙是方形,这和明初天地合祀以及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说有关。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清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为清新、清真、清谈、清妙、清远、激浊扬清等。天得以清,地得以宇,天是动的,地是宁静的。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为什么要以“苍壁礼天”,因为苍壁的圆形、青色都是天的象征。古时还称天帝为青帝。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树林,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它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这种空灵的美,由于实体的烘托,而更加显著。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的檐都采用蓝色玻璃瓦。在明嘉靖时大享殿的三层檐采用蓝、黄、绿三色玻璃瓦,蓝象征天帝,黄象征帝王,绿象征臣民。乾隆整修时,中轴线上的内部壝墙,也大都换成蓝色玻璃瓦。这和蔚蓝的天空很协调,由于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使得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妙处在“虚”,最能唤起观赏者的想象。
天坛还有大片的柏树、松树,全园现有树木约10万株,其中古柏3566株,著名的九龙柏相传为明代永乐年间所植,距今已近500年了,仍然枝叶葱茏生意盎然。虽然闹市之中,绿色环境仍能使人体会到古郊祭的自然环境,而无城市的喧闹。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在中国美学史上,“神韵”和“意境”都属于艺术美的范畴,指的是一种艺术的境界、美的境界。从特点上比较,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只占全园面积1/20,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开阔式,天高地阔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以圆为柔和;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以青绿色为幽静。这种古建筑的美学艺术,通过杨教授艺术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
杨辛教授不仅对天坛有很深的研究,还对我国的泰山进行了多年研究,至今83岁的高龄,曾先后40余次登上泰山的顶峰,也曾写下过这样的的诗句:“欲得泰山神,当识泰山人”,意思是结合我们民族的精神,才能更好地把握泰山美好的丰富内涵,把泰山称作“华夏之魂”,是因为泰山和黄河一样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更象征着中国人民的伟大、质朴、勤劳、智慧和坚韧。
天坛的意境魅力,在于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的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北京大学杨辛教授认为:天坛不仅是我国古代帝王祭天的神坛,而且是体现中国古代对宇宙的思考、想象、情感、感受和艺术美的享受。
对于天坛的意境美,杨教授归纳了三个字:高、圆、清。
高是天上的一种特性。许慎《说文解字》中对“天”字的解释是:“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天坛的高在一种上升运动中显示出来。天坛通过扩建和改建,是连续性的完整体,逐渐上升。从天坛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祈年殿成为中轴线的高峰。北京的故宫太和殿是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
在祈年殿,圜丘四周设置低矮的壝墙,与主体建筑形成高低对比,衬托了主体建筑的崇高,圜丘本身仅5.18米高,它的外围有两重壝墙。内壝高仅1.76米,外壝高2.15米。天地分开,是一种上天的感觉,外部轮廓线与天边接,与周边的环境分不开,从视觉效果上,墙就显得更低,墙处的树丛也被推远,显得更低矮。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圜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蕴含着“敬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的圆,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审美观。如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就提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圆不仅指外形的圆,而且富有哲学意味,圆是一种生命的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精神。圆是一种生命和象征,也是祥和的象征。
天坛建筑群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圆的造型。从天坛南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看: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如祈年殿以圆形宝顶为圆心,扩展为三层形玻璃檐,再扩大为三层圆形祭坛。圜丘则以太极石为中心,扩展为三层圆形互谅互让檐,再扩大为三层圆形祭坛。每层祭坛坛面铺设的石板也都形成同心圆,使建筑中圆的扩展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整体。
天坛虽然突出圆的象征意义,但也纳入方的因素。如祈年殿四面的墙是方形,这和明初天地合祀以及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说有关。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清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为清新、清真、清谈、清妙、清远、激浊扬清等。天得以清,地得以宇,天是动的,地是宁静的。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为什么要以“苍壁礼天”,因为苍壁的圆形、青色都是天的象征。古时还称天帝为青帝。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树林,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它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这种空灵的美,由于实体的烘托,而更加显著。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的檐都采用蓝色玻璃瓦。在明嘉靖时大享殿的三层檐采用蓝、黄、绿三色玻璃瓦,蓝象征天帝,黄象征帝王,绿象征臣民。乾隆整修时,中轴线上的内部壝墙,也大都换成蓝色玻璃瓦。这和蔚蓝的天空很协调,由于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使得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妙处在“虚”,最能唤起观赏者的想象。
天坛还有大片的柏树、松树,全园现有树木约10万株,其中古柏3566株,著名的九龙柏相传为明代永乐年间所植,距今已近500年了,仍然枝叶葱茏生意盎然。虽然闹市之中,绿色环境仍能使人体会到古郊祭的自然环境,而无城市的喧闹。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在中国美学史上,“神韵”和“意境”都属于艺术美的范畴,指的是一种艺术的境界、美的境界。从特点上比较,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只占全园面积1/20,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开阔式,天高地阔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以圆为柔和;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以青绿色为幽静。这种古建筑的美学艺术,通过杨教授艺术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
杨辛教授不仅对天坛有很深的研究,还对我国的泰山进行了多年研究,至今83岁的高龄,曾先后40余次登上泰山的顶峰,也曾写下过这样的的诗句:“欲得泰山神,当识泰山人”,意思是结合我们民族的精神,才能更好地把握泰山美好的丰富内涵,把泰山称作“华夏之魂”,是因为泰山和黄河一样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更象征着中国人民的伟大、质朴、勤劳、智慧和坚韧。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