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生态环境体现城市竞争力

admin 2005-08-26 来源: 网
  环境与发展是我国在未来的城镇化过程中将要面临的一个持久问题,如何将环境和发展这两个尖锐的问题组合到一起,如何实现两者兼顾的目标,如何看待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所存
  环境与发展是我国在未来的城镇化过程中将要面临的一个持久问题,如何将环境和发展这两个尖锐的问题组合到一起,如何实现两者兼顾的目标,如何看待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所存在的冲突已经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问题。中国科学院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晓光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地区和城市的经验,希望我们能够从中得到启发。 

  城市竞争力存在等级之分
 
  康晓光认为,现在看一个地区的发展,仅仅关注其自身是无法全面了解的,应该放在全球背景下,理解一个地区的发展。全球经济体系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是全球经济网络的形成,在这样的经济之网里,城市就是这个网络的节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通过一些主体才能够参与全球经济,而在当今世界,城市就是一个最重要的主体。 

  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里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城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进入世界经济的大门,是参与全球经济的跳板和途径。所以,如果说第一个工业城市化的使命完成是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在这样的时期,城镇化肩负着另一个使命,就是要把地区和国家带入世界,让一个国家和地区融入世界经济之中。 

  在全世界的顶级城市里,包括纽约、伦敦、东京;往下是大区级的城市,比如洛杉矶、巴黎、香港、新加坡等一些城市;再往下是再次一级的城市,像上海、北京、曼谷等。也就是说,城市体系相当于一个经济产业结构,不同的城市处于不同的等级之中。在瓜分财富的同时,这些不同等级的城市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康晓光说,在耐克鞋的生产过程中,它的融资是在纽约完成的;设计可能是在意大利或者巴黎完成;它的原材料可能在新西兰、澳大利亚或者是蒙古、欧洲等地方采购;它的生产也许是在中国或者是菲律宾这样的地区进行;最终,产品向全球经销。在全球化时代,一个跨国公司的生产流程可能在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根据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来整合整个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那些最赚钱的环节都集中在顶级城市里;那些整合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带来很大环境压力的生产环节一般是在中等城市或低级城市里进行。所以,康晓光认为,我们可以把城市的竞争力理解为切割最好的生产环节,同时获得高附加值的能力。 

  城市竞争力与生态环境的经验关系
 
  关于城市竞争力的定义,大概有四个方面:城市提供自然的、经济的、文化的制度环境;用这样的环境来吸引、争夺、拥有、控制、转化资源或要素;在此基础之上,占领、控制产品和服务市场;创造价值,最后为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康晓光介绍说,在对不同城市的发展过程进行比较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倒U字型曲线。用图表表示,横坐标上是全球竞争力,纵向上是环境污染指数。在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城市竞争力比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也比较少;在城市竞争力特别高的时候,环境污染也比较小一些,环境质量好。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在前一阶段出现逐渐恶化的过程,但是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会看到环境质量逐渐改善。这个规律是外国学者发现的,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国的城市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时发现,这个规律也是成立的。 

  康晓光说,许多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都走过了这样的路。很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正在走上这样一条路,中国也是如此。 

  制定恰当的发展政策与环境政策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马斯洛定律——需求的等级结构。从定律中我们可以看到,衣食住行、温饱等是人的基本需求,对环境的需求往往是高级需求。当人们的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有可能追求更高的需求。所以,康晓光认为,对于一个温饱还没有解决的人来说,绿水青山没有意义,只有吃饱喝足的人才会想要山更青、水更绿。 

  康晓光说,在低竞争力城市中,环境需求比较低。而在高竞争力城市,人们对环境的需求普遍较高。同时,在高竞争力的城市中,高新技术、咨询、大型的中介服务等第三产业是城市的主导产业,这些行业本身产生的污染并不多,但是它对就业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这些行业本身也为带动环境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康晓光认为,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因素包括产业技术特征、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方式、城市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特征、自然环境、跨境污染传输等。所以,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为什么会好转,为什么被破坏,主要看城市人群的构成。融资、信息加工、教育、研发等高度密集的城市里,它的城市环境会好转,甚至可以说,是这样的产业增长在推动城市环境的好转。 

  现在,我国面临着快速城镇化发展的压力,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多借鉴其他国家、其他城市的经验。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为此,康晓光强调,环境政策与发展战略、产业政策要互相适应;环境质量标准、产业结构、城市竞争力应该协调一致,超前和滞后都不适当。 

  当我们提出一种战略、提出一种环境标准的时候,领导的意志和人民的需求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现有的发展水平是不是已经达到了那样支撑的程度?康晓光认为,恰当的环境政策标准应该是,尊重人类的普遍经验,用经验模型确立一种“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标准”。环境政策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与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相协调的环境政策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 

  总之,无论何时,城市的发展都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我们不仅要讲发展,还要讲和谐。所谓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统一。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