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论文占六分之一 备受关注

admin 2005-09-05 来源: 网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大会秘书长迪努·本巴鲁4日在北京透露,即将于西安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共收录了28篇来自中国的论文,占其收录论文总数的近六分之一。   本巴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大会秘书长迪努·本巴鲁4日在北京透露,即将于西安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共收录了28篇来自中国的论文,占其收录论文总数的近六分之一。

  本巴鲁是应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邀请,来北京参加入选论文作者的“预答辩”的。除了本巴鲁外,参加“预答辩”的专家还有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徐萍芳、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等。

  “从入选论文的内容来看,大遗址保护、文化线路保护、国际化都市中的古代遗址保护、遗址保护与立法、水下考古等中国学者目前最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全世界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说。

  据介绍,本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主题是“不同背景环境下的古迹遗址:变化的城市风貌和自然景观中的文化遗产”。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地球上所有的历史文化遗迹都有它的自然、人文环境,在变化着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我们怎么去认定它们的价值,并且保护它们免受伤害。”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处处长郭旃说。

  “事实上,这是一个很值得中国学者研究的问题。”陈同滨说。中国自1986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后不久,就步入了现代化建设的高潮。在日新月异的城镇风貌和自然景观变化下,中国古迹遗址的环境保护受到严峻威胁。特别是近10年来,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压力使得遗产的文化环境和建筑环境不堪重负。

  在入选论文中,有不少提出了古代历史遗迹在面对城乡改造、自然灾害、商业侵蚀等威胁时的解决对策。
  陈同滨提出了“大遗址保护”理念。所谓“大遗址”,是指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文物价值突出的大型考古遗址。比如古代城市遗址、古代建筑群和园林遗址、大型手工业遗址等。

  “大遗址因为占地面积较大,而受到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综合影响。”陈同滨说:“因此保护规划必须把遗址本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综合起来考虑。大遗址保护将涉及人口控制、经济结构调整、交通网络调整等复杂工作。”   原中国文物研究所副所长黄克忠教授提出,铁路、公路等“工业微震”对古代遗址构成致命的隐患。他正在着手研究“工业震动对古建筑影响的标准”,并由此建议国家按照科学标准对遗址附近的铁路、公路等实行减震措施,以保证遗址的长久安全。
 
  香港特区古物古迹办事处执行秘书陈志华博士提出,希望与内地的广东、福建以及东南亚国家一起作出努力,将“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打破国家和地区的界限,通过彼此协作,更加完整地认识和保护这条曾经辉煌了上千年的重要经济、文化动脉。”陈志华说。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