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眼中的住交会:肩负产业化国际化的使命
admin
2005-09-21
来源:
网
经过6年的发展,CIHAF中国住交会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商务房地产第一展”。它为何能成功?它的使命有哪些?它的贡献有多少?它如何超越过去?它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邢同合
经过6年的发展,CIHAF中国住交会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商务房地产第一展”。它为何能成功?它的使命有哪些?它的贡献有多少?它如何超越过去?它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邢同合、开彦、谢远骥,三位中国建筑规划大师,以专业的角度、产业的高度,评点中国住交会。
邢同和:住交会的规模世界罕见 会展应推进行业有序发展
(中国房地产报特约记者 李扬 录音整理)
会展应推进行业有序发展
现在每年的房地产交易会不少,但有点良莠不齐。住交会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赢得企业和公众的认可?
举办一个好的展览或者交易会,本身的组织工作很重要。不同的会展活动宗旨目的不同。只为了赚钱,还是真正为房地产商和购房者搭桥牵线、做些有益的事情?这个出发点很重要。
会展活动应该对老百姓和专业人士有好处。我现在很想呼吁一下住宅的个性化。住宅要有个性、品质要高,造价、卖价不一定高,但是品味要好,要有个性,不要千篇一律,不要做来做去房子都差不多。
我希望会展能够推进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发展,同时从我们行业的角度来讲,为老百姓提供一些符合发展趋势的、不同类型、不同标准的房子。
住交会具备国际水准
行业里面有各种会展,有协会组织的、有房地产商组织的,还有些是新闻媒体组织的,其中住交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突出的规模和水准。
由于住交会的出发点是推广品牌,高峰论坛、组织活动都从这方面入手,而不是说一个展位多少钱、一个版多少钱。纯粹盈利性的会展质量没有保证,寿命也不会长久。
组织也很重要。住交会的前提条件、目的性比较明确。拳头产品得到大开发商的支持。这些大开发商不做广告大家也知道,但是通过集中的宣传推介,对企业自身住交会的品牌知名度帮助很大。
国际上这样规模的大型交易会或者论坛还是不多的。因为他们每年没有这么大的销售量,最多是地方性展示,拿出一部分,或者世界建筑师大会里面他展出一部分,带有实验性。我们数量大,但住宅的设计、施工水平还不够高。
住交会透露出来的信息表明,我们的建筑设计与国际水平相比,应该是相差无几。但是最要紧的是超前的、有创意的跟不上。
住宅离不开创意创新,有了外来信息马上就可以造,国外的房子很好,拿过来都会做,但还应该用自己的建筑师或者请些外国建筑师来做原创。我们的差距就在原创上。我觉得国外比较注重这方面,一个设计不像我们这么快就出来,他们会长时间做一个设计。我们学得很快,但缺乏原创的、多元化的要素。一个建筑事务所、每个著名的设计师可以风格都不一样,我们要达到原创目标还需要一段时间过渡。
政府和媒体支持使然
此外,住交会得到了政府和媒体的支持。会议能够提供最新的政策信息,论坛有众多的媒体来报道,这也是住交会每年推出并获得成功的关键。
住交会做了一件政府单独去操作会比较麻烦的事,但它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得到了各方参与者的认可,这是一个前提。
当然有些方面政府出面权威性会强一些,比如说发展商荣获的建设部颁发的奖跟住交会颁发的奖便各有千秋;以住交会的知名度和信誉,发展商拿到的奖也有不小的作用,他觉得自己在这个圈子里,大家是品味高的在一起,进行友好的竞赛,品味低的不一定来参加。所以住交会的基本水准不低,这个很重要。
有的奖是记者评的,有的奖则是建筑专家评的,这是对的。我自己觉得好就是好,哪怕不认识这个房地产老总。从专家组成一直到组委会成员,应该说很有分量,评出来的东西才有分量。
有些事情靠一个短短几天的住交会来解决是比较难的,住交会只是把房地产开发商相聚在一起,最新的成果拿过来进行交流。住交会像时装表演一样影响到业界流行元素,我觉得有希望做到。现场有模型,以后可以到项目的实地去看,去和开发商交流。开发商可以通过住交会传达他们未来一年的发展计划等。
国际化是正确方向
从深圳转到上海,对住交会来说是战略性调整。
深圳是全国性的,而上海是国际性的,住交会在上海召开的影响力可以波及到更大的范围。上海有全国各地的人,北京的住宅到这里来宣传也有好处,人们可以了解首都的住宅水平怎么样;投资商、外商可以考虑要不要到北京去走走看看,这是有作用的。反过来拉到一个小城市去开是没作用的。但不等于住交会永远在上海举行,将来发展了也可以到其他地方去。
从房地产市场发展角度来看,我支持国际化,这是发展方向。今年的主题是亚洲地产博览会,就符合了行业趋势。不但要吸引国内的相关行业参与,还要吸引港澳台及国际客户,特别是现在搞绿色建筑,中国香港、台湾的房地产商很感兴趣。
住交会已经成为中国的知名品牌,但要不断攀登,看得更远一点来操作。
住交会要在原来基础上有些创新。今年成功不等于明年也成功,就像春节联欢晚会一样,也要有创意出来。演讲的人不一定都是老面孔,可以请新的来。“超级女声”我可以不懂,但是至少可以让更广泛的人参与,参与不是没有水准的参与,而是要强调有水准的共鸣。
开彦:住交会的产业化使命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曹薇薇 北京报道
开彦教授——建设部资深建筑专家,中国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9月13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痛惜地说“住宅产业化工作进展缓慢,现在需要深刻反思”。他提出,作为中国房地产领域的第一盛会——中国住交会应作为政府的强大外部力量,协助政府、联合业界,在我国尽快建立起模数协调体系,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
住宅产业化迫在眉睫
当前住宅产业发展现状与国务院1999年“72号文件”提出的2005年的阶段性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开彦指出“这值得深刻反思”。
开彦认为,住宅产业化包括五个体系。
一是标准化体系。主要包括规范和标准方面的内容。
二是建筑体系。很多人把建筑体系等同于结构体系,其实建筑体系与结构体系是不同的。建筑体系要与市场相结合,要满足功能方面的要求,是以市场定位为主,以讲究功能质量为主,提倡集成概念,并建立在整个社会的生产比较普及的基础之上。
三是住宅部品体系。这个体系是住宅产业化的重头,但是这一方面始终没有理顺,从行业的角度看,没有一定的指导,缺乏统一的标准,认证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虽然质量在逐步提高,但与整个系统的发展是不匹配的。
四是性能评价体系。这是一个具有广泛性指导意义的体系,通过性能的评价,不断使产品得到改进和提高,可以说是一个自发的激励机制。
五是监管体系。包括质量控制体系,包括检测与监理等。
“这五个体系做成了,整个的生产水平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开彦惋惜地说。
而按照1999年7月国家提出的的要求,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分五年和十年两期目标。
五年目标包括:各地制定住宅产业化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建立健全与住宅产业相关的标准体系,建立标准化机构,开设试点工作,并按产业化的方式进行生产,应用量达到城镇住宅建设量的10%;解决住宅功能质量的通病,初步形成部品生产体系。包括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应用量达到城镇住宅建设量的30%。
时隔六年,行业并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标准化体系、各地的标准化机构也没有建立起来。
走出误区确立标准
阻碍住宅产业化发展步伐的因素诸多,开彦认为最主要的是认识上的误区。许多人把“房地产业”与“住宅产业”等同起来,这是不对的。
房地产是产品,开发商是主体。住宅产业体现的是生产方式、生产能力、生产水准,出现漏水等问题是产业化水平不高的表现。住宅产业化的推进不光是生产方式与能力的提高,对住宅性能质量提高会有帮助。
其次,住宅产业化推进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应与地方工作紧密结合,要加大产业化工作在组织上推广力度。
开彦指出,住宅的产业化是一个趋势,全世界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包括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住宅产业化也是中国住宅产业发展的一个大的方向。
开彦认为,在住宅产业化的过程中,要尽快加强住宅产业化的标准工作。标准化的重要手段是模数问题,模数推进标准化。
比如外国住宅部品进入中国,应该接受我们的部品体系和标准,但首先我们得有标准,如果没有,他们就会用国外的标准来要求我们。在模数体系和技术标准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
当务之急要尽快建立我们自己的部品体系和技术标准。他说,目前中国的住宅部品体系究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涵,很多人不清楚,重点应该强调模数协调和功能标准。
每年住交会上会有一个“建筑部品与技术展”,开彦希望在今年的展会上不仅仅看到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更重要的是要能有政府、开发商、建材部品商都参与到住宅部品性能认定标准中来,将整个部品体系的建立、标准的建立串联起来,促进中国住宅产业的现代化。
住交会应承担起更多责任
开彦教授长期从事系统的住宅科研和工程规划设计工作,并常年活跃在住宅建设与房地产开发市场的方方面面,被誉为“建筑创新推动者”。
开彦说,房地产开发走过了追求面积、追求环境、追求概念几个发展阶段,这虽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所缺乏的,但属于表面化的东西。市场最终认可的将是地产项目的综合品质,是住宅本身质量和性能的完善。住宅的居住性要靠新科技、新材料和设计理念的配合来完成,最终达到改善居住舒适度、提高住宅的健康性能水平。
“我认为提升住宅‘质’的最好途径,是要消除房屋病,要让人住进去感到舒服、方便、健康、实用。”而这就需要通过标准化来实现。“标准化问题是住宅产业化的核心问题,很多工厂生产东西,按照流程规律生产,就是标准化、模块化。”
开彦指出,在住宅产业化的进程里,政府是主导,企业则是主体。而现在由于各方的协调配合不够,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现在的状况是粗放的,生产工艺是落后的。在我们的施工现场,很多的工人都是技术工人,而国外更多的是熟练工人。”
近年来的中国住交会逐渐让城市走上舞台,充当主角,在开彦眼中“这远比年年让开发商挑大梁要好得多”,“在每年一届的中国住交会上,南北住宅相互交流学习,城市与城市间沟通与合作,达到了促进住宅产业化进程与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目的。”
中国住交会在做“地产节”、“城市展”的同时,应该在更大程度上将各方协调起来,力推产业标准,让大家合力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
谢远骥:住交会与中国建筑共进
中国房地产报 见习记者 宋尧 北京报道
作为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和北京规划委原副总建筑师、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专家组成员、教授级高级建筑师的谢远骥,曾经参加过两次住交会,在他眼中,住交会提供给中国房地产业的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商家进行品牌推广的绝佳平台了,其影响已经对全国住宅产业甚至基础建设产生了一股强大推力。
中国房地产报:您是如何看待住交会的?住交会给中国房地产业带来什么?
谢远骥:我参加过两次住交会,感觉是一年比一年好,比如去年的上海住交会,我们所看到的就不仅有房地产项目展出,还有建筑规划展,以及建筑材料展等,而且高层论坛也办得比较红火,这一方面是对住交会展览的丰富,另外也将住交会和其他一些单纯的房地产项目交易会区分开来了,办成了一个中国房地产界的交流大会。
住交会在中国的意义就在于为全国的房地产产业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对于建筑设计方面来讲,在这样一个非常合适的平台上,能够集中地看到来自全国南北区域各具风格的产品,让开发商和年轻的设计师接触到一些新的建筑技术和规划设计手法,这对全国住宅产业来讲,甚至对整个基础建设来讲都是一个推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住交会实际上已经是房地产经济建设的交流会。
尤其是在城市规划展上,各个城市的设计规划展示也是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因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建设如何,离不开好的规划和设计,规划设计部门所画的蓝图,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规划部门自己的思想,更涵盖了开发商、政府以及普通百姓对城市未来的期望。而住交会作为一个非常好的载体,所起的作用就是让各个城市之间、规划者和普通百姓之间,在一个非常宽泛的面上有直接交流的机会,这是其他展会所做不到的。
中国房地产报:即将举办的下一届住交会的主题是“城市精神,亚洲商机”,您个人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谢远骥:放在亚洲,甚至整个世界这样一个层面上来讲,住交会不仅为国外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来中国投资、了解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机会,而且中国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把原有的一些建筑风格,以及一些新发展起来的土生土长的新建筑风格向世界展示并进行交流。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国外设计比较多。国外的设计虽然创意上非常出色,经常会给人眼前一亮、新奇的感觉,但是由于对中国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可能会有许多水土不服的现象。中国设计师可能就做得好一些,因为中国的材料、中国的建筑标准还是中国人自己更了解一些,更为符合中国的实际。住交会也为国内外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提供了这么一个交流合作的机会,让有意进入中国的外国设计师增加对中国的了解,也使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得到与外界共同探讨的机会。
中国房地产报:您刚才提到住交会给了中国建筑风格一个向世界展示的机会,请您描述一下目前的中国建筑风格是什么?
谢远骥: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一个地方的建筑风格。目前中国新的建筑风格正在逐步形成,因为建筑材料及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的关系,大家逐步都在采用了一种最为受欢迎的建筑模式,大家都这么建了,共同的东西多了,就形成了风格。所以现在中国人做的一些设计拿到国外去一看,人家就知道这是中国的建筑风格,他们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从建材的选择,从设计形式,从构架就可以看出来。
我们可以注意到,在目前的普通住宅建设当中,小高层已经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因为它能够节约土地,生活质量也不错,能够做到南北通透,采光良好,非常安静,造价也不很高,所以非常适合中国人居住。
尽管在亚洲,特别是东亚这样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地区,小高层都是比较适合当地条件的一种建筑形式,但在中国,小高层的发展上已经有了一些中国式的特点。比如日本的小高层,可能会在外面有一条通廊,高度也不高。这样的建筑中国过去也建过,从节约角度来讲更节约,但是不符合中国的一些生活习惯和气候特点,比如说增加一个通廊,就对中国北方地区冬天的取暖问题带来了很大的考验,另外,中国的烹饪方式也造成油烟比较多,如果排放的时候隔着一个通廊的话,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困扰。
目前来看的话,新的中国建筑风格仍旧在不断的完善当中,但是围绕着小高层这种形式进一步改善和完善应该是一个方向。
中国房地产报:这种以小高层为代表的新的中国建筑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谢远骥:建筑风格不仅与历史、文化有关系,也和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改变,对建筑物外形的改变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比如说过去是砖石结构的房子,而现在有玻璃幕墙,整个建筑物的风格也就自然而然地改了,高楼大厦的面目也就不一样了。
建筑形式或建筑风格,实际上是对目前所处时代的一个反映。目前已经不是秦砖汉瓦的时代了。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结合目前中国人的时代特点来建筑中国人自己的建筑。
而目前中国的特点,首先一点就是土地资源的紧缺,因此在中国大规模地建造像北美那样的的独栋别墅、独栋房屋是不可能的。中国目前比较适合建造集约式住宅,而且是小高层比较合适,太高了既不方便,对城市环境也有影响。为什么小高层比较受欢迎,因为这个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是符合了中国目前社会形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而不是一个没有根基的舶来品。
邢同合、开彦、谢远骥,三位中国建筑规划大师,以专业的角度、产业的高度,评点中国住交会。
邢同和:住交会的规模世界罕见 会展应推进行业有序发展
(中国房地产报特约记者 李扬 录音整理)
会展应推进行业有序发展
现在每年的房地产交易会不少,但有点良莠不齐。住交会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赢得企业和公众的认可?
举办一个好的展览或者交易会,本身的组织工作很重要。不同的会展活动宗旨目的不同。只为了赚钱,还是真正为房地产商和购房者搭桥牵线、做些有益的事情?这个出发点很重要。
会展活动应该对老百姓和专业人士有好处。我现在很想呼吁一下住宅的个性化。住宅要有个性、品质要高,造价、卖价不一定高,但是品味要好,要有个性,不要千篇一律,不要做来做去房子都差不多。
我希望会展能够推进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发展,同时从我们行业的角度来讲,为老百姓提供一些符合发展趋势的、不同类型、不同标准的房子。
住交会具备国际水准
行业里面有各种会展,有协会组织的、有房地产商组织的,还有些是新闻媒体组织的,其中住交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突出的规模和水准。
由于住交会的出发点是推广品牌,高峰论坛、组织活动都从这方面入手,而不是说一个展位多少钱、一个版多少钱。纯粹盈利性的会展质量没有保证,寿命也不会长久。
组织也很重要。住交会的前提条件、目的性比较明确。拳头产品得到大开发商的支持。这些大开发商不做广告大家也知道,但是通过集中的宣传推介,对企业自身住交会的品牌知名度帮助很大。
国际上这样规模的大型交易会或者论坛还是不多的。因为他们每年没有这么大的销售量,最多是地方性展示,拿出一部分,或者世界建筑师大会里面他展出一部分,带有实验性。我们数量大,但住宅的设计、施工水平还不够高。
住交会透露出来的信息表明,我们的建筑设计与国际水平相比,应该是相差无几。但是最要紧的是超前的、有创意的跟不上。
住宅离不开创意创新,有了外来信息马上就可以造,国外的房子很好,拿过来都会做,但还应该用自己的建筑师或者请些外国建筑师来做原创。我们的差距就在原创上。我觉得国外比较注重这方面,一个设计不像我们这么快就出来,他们会长时间做一个设计。我们学得很快,但缺乏原创的、多元化的要素。一个建筑事务所、每个著名的设计师可以风格都不一样,我们要达到原创目标还需要一段时间过渡。
政府和媒体支持使然
此外,住交会得到了政府和媒体的支持。会议能够提供最新的政策信息,论坛有众多的媒体来报道,这也是住交会每年推出并获得成功的关键。
住交会做了一件政府单独去操作会比较麻烦的事,但它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得到了各方参与者的认可,这是一个前提。
当然有些方面政府出面权威性会强一些,比如说发展商荣获的建设部颁发的奖跟住交会颁发的奖便各有千秋;以住交会的知名度和信誉,发展商拿到的奖也有不小的作用,他觉得自己在这个圈子里,大家是品味高的在一起,进行友好的竞赛,品味低的不一定来参加。所以住交会的基本水准不低,这个很重要。
有的奖是记者评的,有的奖则是建筑专家评的,这是对的。我自己觉得好就是好,哪怕不认识这个房地产老总。从专家组成一直到组委会成员,应该说很有分量,评出来的东西才有分量。
有些事情靠一个短短几天的住交会来解决是比较难的,住交会只是把房地产开发商相聚在一起,最新的成果拿过来进行交流。住交会像时装表演一样影响到业界流行元素,我觉得有希望做到。现场有模型,以后可以到项目的实地去看,去和开发商交流。开发商可以通过住交会传达他们未来一年的发展计划等。
国际化是正确方向
从深圳转到上海,对住交会来说是战略性调整。
深圳是全国性的,而上海是国际性的,住交会在上海召开的影响力可以波及到更大的范围。上海有全国各地的人,北京的住宅到这里来宣传也有好处,人们可以了解首都的住宅水平怎么样;投资商、外商可以考虑要不要到北京去走走看看,这是有作用的。反过来拉到一个小城市去开是没作用的。但不等于住交会永远在上海举行,将来发展了也可以到其他地方去。
从房地产市场发展角度来看,我支持国际化,这是发展方向。今年的主题是亚洲地产博览会,就符合了行业趋势。不但要吸引国内的相关行业参与,还要吸引港澳台及国际客户,特别是现在搞绿色建筑,中国香港、台湾的房地产商很感兴趣。
住交会已经成为中国的知名品牌,但要不断攀登,看得更远一点来操作。
住交会要在原来基础上有些创新。今年成功不等于明年也成功,就像春节联欢晚会一样,也要有创意出来。演讲的人不一定都是老面孔,可以请新的来。“超级女声”我可以不懂,但是至少可以让更广泛的人参与,参与不是没有水准的参与,而是要强调有水准的共鸣。
开彦:住交会的产业化使命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曹薇薇 北京报道
开彦教授——建设部资深建筑专家,中国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9月13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痛惜地说“住宅产业化工作进展缓慢,现在需要深刻反思”。他提出,作为中国房地产领域的第一盛会——中国住交会应作为政府的强大外部力量,协助政府、联合业界,在我国尽快建立起模数协调体系,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
住宅产业化迫在眉睫
当前住宅产业发展现状与国务院1999年“72号文件”提出的2005年的阶段性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开彦指出“这值得深刻反思”。
开彦认为,住宅产业化包括五个体系。
一是标准化体系。主要包括规范和标准方面的内容。
二是建筑体系。很多人把建筑体系等同于结构体系,其实建筑体系与结构体系是不同的。建筑体系要与市场相结合,要满足功能方面的要求,是以市场定位为主,以讲究功能质量为主,提倡集成概念,并建立在整个社会的生产比较普及的基础之上。
三是住宅部品体系。这个体系是住宅产业化的重头,但是这一方面始终没有理顺,从行业的角度看,没有一定的指导,缺乏统一的标准,认证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虽然质量在逐步提高,但与整个系统的发展是不匹配的。
四是性能评价体系。这是一个具有广泛性指导意义的体系,通过性能的评价,不断使产品得到改进和提高,可以说是一个自发的激励机制。
五是监管体系。包括质量控制体系,包括检测与监理等。
“这五个体系做成了,整个的生产水平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开彦惋惜地说。
而按照1999年7月国家提出的的要求,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分五年和十年两期目标。
五年目标包括:各地制定住宅产业化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建立健全与住宅产业相关的标准体系,建立标准化机构,开设试点工作,并按产业化的方式进行生产,应用量达到城镇住宅建设量的10%;解决住宅功能质量的通病,初步形成部品生产体系。包括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应用量达到城镇住宅建设量的30%。
时隔六年,行业并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标准化体系、各地的标准化机构也没有建立起来。
走出误区确立标准
阻碍住宅产业化发展步伐的因素诸多,开彦认为最主要的是认识上的误区。许多人把“房地产业”与“住宅产业”等同起来,这是不对的。
房地产是产品,开发商是主体。住宅产业体现的是生产方式、生产能力、生产水准,出现漏水等问题是产业化水平不高的表现。住宅产业化的推进不光是生产方式与能力的提高,对住宅性能质量提高会有帮助。
其次,住宅产业化推进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应与地方工作紧密结合,要加大产业化工作在组织上推广力度。
开彦指出,住宅的产业化是一个趋势,全世界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包括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住宅产业化也是中国住宅产业发展的一个大的方向。
开彦认为,在住宅产业化的过程中,要尽快加强住宅产业化的标准工作。标准化的重要手段是模数问题,模数推进标准化。
比如外国住宅部品进入中国,应该接受我们的部品体系和标准,但首先我们得有标准,如果没有,他们就会用国外的标准来要求我们。在模数体系和技术标准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
当务之急要尽快建立我们自己的部品体系和技术标准。他说,目前中国的住宅部品体系究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涵,很多人不清楚,重点应该强调模数协调和功能标准。
每年住交会上会有一个“建筑部品与技术展”,开彦希望在今年的展会上不仅仅看到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更重要的是要能有政府、开发商、建材部品商都参与到住宅部品性能认定标准中来,将整个部品体系的建立、标准的建立串联起来,促进中国住宅产业的现代化。
住交会应承担起更多责任
开彦教授长期从事系统的住宅科研和工程规划设计工作,并常年活跃在住宅建设与房地产开发市场的方方面面,被誉为“建筑创新推动者”。
开彦说,房地产开发走过了追求面积、追求环境、追求概念几个发展阶段,这虽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所缺乏的,但属于表面化的东西。市场最终认可的将是地产项目的综合品质,是住宅本身质量和性能的完善。住宅的居住性要靠新科技、新材料和设计理念的配合来完成,最终达到改善居住舒适度、提高住宅的健康性能水平。
“我认为提升住宅‘质’的最好途径,是要消除房屋病,要让人住进去感到舒服、方便、健康、实用。”而这就需要通过标准化来实现。“标准化问题是住宅产业化的核心问题,很多工厂生产东西,按照流程规律生产,就是标准化、模块化。”
开彦指出,在住宅产业化的进程里,政府是主导,企业则是主体。而现在由于各方的协调配合不够,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现在的状况是粗放的,生产工艺是落后的。在我们的施工现场,很多的工人都是技术工人,而国外更多的是熟练工人。”
近年来的中国住交会逐渐让城市走上舞台,充当主角,在开彦眼中“这远比年年让开发商挑大梁要好得多”,“在每年一届的中国住交会上,南北住宅相互交流学习,城市与城市间沟通与合作,达到了促进住宅产业化进程与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目的。”
中国住交会在做“地产节”、“城市展”的同时,应该在更大程度上将各方协调起来,力推产业标准,让大家合力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
谢远骥:住交会与中国建筑共进
中国房地产报 见习记者 宋尧 北京报道
作为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和北京规划委原副总建筑师、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专家组成员、教授级高级建筑师的谢远骥,曾经参加过两次住交会,在他眼中,住交会提供给中国房地产业的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商家进行品牌推广的绝佳平台了,其影响已经对全国住宅产业甚至基础建设产生了一股强大推力。
中国房地产报:您是如何看待住交会的?住交会给中国房地产业带来什么?
谢远骥:我参加过两次住交会,感觉是一年比一年好,比如去年的上海住交会,我们所看到的就不仅有房地产项目展出,还有建筑规划展,以及建筑材料展等,而且高层论坛也办得比较红火,这一方面是对住交会展览的丰富,另外也将住交会和其他一些单纯的房地产项目交易会区分开来了,办成了一个中国房地产界的交流大会。
住交会在中国的意义就在于为全国的房地产产业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对于建筑设计方面来讲,在这样一个非常合适的平台上,能够集中地看到来自全国南北区域各具风格的产品,让开发商和年轻的设计师接触到一些新的建筑技术和规划设计手法,这对全国住宅产业来讲,甚至对整个基础建设来讲都是一个推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住交会实际上已经是房地产经济建设的交流会。
尤其是在城市规划展上,各个城市的设计规划展示也是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因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建设如何,离不开好的规划和设计,规划设计部门所画的蓝图,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规划部门自己的思想,更涵盖了开发商、政府以及普通百姓对城市未来的期望。而住交会作为一个非常好的载体,所起的作用就是让各个城市之间、规划者和普通百姓之间,在一个非常宽泛的面上有直接交流的机会,这是其他展会所做不到的。
中国房地产报:即将举办的下一届住交会的主题是“城市精神,亚洲商机”,您个人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谢远骥:放在亚洲,甚至整个世界这样一个层面上来讲,住交会不仅为国外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来中国投资、了解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机会,而且中国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把原有的一些建筑风格,以及一些新发展起来的土生土长的新建筑风格向世界展示并进行交流。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国外设计比较多。国外的设计虽然创意上非常出色,经常会给人眼前一亮、新奇的感觉,但是由于对中国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可能会有许多水土不服的现象。中国设计师可能就做得好一些,因为中国的材料、中国的建筑标准还是中国人自己更了解一些,更为符合中国的实际。住交会也为国内外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提供了这么一个交流合作的机会,让有意进入中国的外国设计师增加对中国的了解,也使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得到与外界共同探讨的机会。
中国房地产报:您刚才提到住交会给了中国建筑风格一个向世界展示的机会,请您描述一下目前的中国建筑风格是什么?
谢远骥: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一个地方的建筑风格。目前中国新的建筑风格正在逐步形成,因为建筑材料及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的关系,大家逐步都在采用了一种最为受欢迎的建筑模式,大家都这么建了,共同的东西多了,就形成了风格。所以现在中国人做的一些设计拿到国外去一看,人家就知道这是中国的建筑风格,他们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从建材的选择,从设计形式,从构架就可以看出来。
我们可以注意到,在目前的普通住宅建设当中,小高层已经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因为它能够节约土地,生活质量也不错,能够做到南北通透,采光良好,非常安静,造价也不很高,所以非常适合中国人居住。
尽管在亚洲,特别是东亚这样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地区,小高层都是比较适合当地条件的一种建筑形式,但在中国,小高层的发展上已经有了一些中国式的特点。比如日本的小高层,可能会在外面有一条通廊,高度也不高。这样的建筑中国过去也建过,从节约角度来讲更节约,但是不符合中国的一些生活习惯和气候特点,比如说增加一个通廊,就对中国北方地区冬天的取暖问题带来了很大的考验,另外,中国的烹饪方式也造成油烟比较多,如果排放的时候隔着一个通廊的话,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困扰。
目前来看的话,新的中国建筑风格仍旧在不断的完善当中,但是围绕着小高层这种形式进一步改善和完善应该是一个方向。
中国房地产报:这种以小高层为代表的新的中国建筑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谢远骥:建筑风格不仅与历史、文化有关系,也和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改变,对建筑物外形的改变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比如说过去是砖石结构的房子,而现在有玻璃幕墙,整个建筑物的风格也就自然而然地改了,高楼大厦的面目也就不一样了。
建筑形式或建筑风格,实际上是对目前所处时代的一个反映。目前已经不是秦砖汉瓦的时代了。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结合目前中国人的时代特点来建筑中国人自己的建筑。
而目前中国的特点,首先一点就是土地资源的紧缺,因此在中国大规模地建造像北美那样的的独栋别墅、独栋房屋是不可能的。中国目前比较适合建造集约式住宅,而且是小高层比较合适,太高了既不方便,对城市环境也有影响。为什么小高层比较受欢迎,因为这个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是符合了中国目前社会形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而不是一个没有根基的舶来品。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