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公众为什么输给圆明园

admin 2005-12-31 来源: 网
  在被八国联军毁了一百余年后,圆明园因湖底防渗工程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大规模改造是给圆明园一次新生,还是继八国联军后的又一场劫难?至少作为“法官”的国家环保总局没有
  在被八国联军毁了一百余年后,圆明园因湖底防渗工程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大规模改造是给圆明园一次新生,还是继八国联军后的又一场劫难?至少作为“法官”的国家环保总局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最关键的是,“拆除部分防渗膜” 的决定似乎是让公众赢了,可是,围绕着防渗工程出现的种种违法、违规事件却由此被“掩盖”。所以在整个事件中,最大的赢家绝对不是公众。
 
  全是“膜”惹的祸

  2005年3月28日,游客张正春发现圆明园湖底在施工铺设防渗膜,继而在一家京城媒体上发出质疑:防渗工程破坏园林生态;3月31日,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被叫停;4月13日,环保总局举行公众听证会;5月10日,环保总局正式下发关于“圆明园管理处限期补办环评报告”的通知;6月30日环保总局环评司受理了圆明园管理处提交的、清华大学所作的《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7月7日,环保总局决定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必须全面进行整改。至此,圆明园事件至少在行政管理程序上画上句号。

  单看这一程序,可谓是滴水不漏。

  不过,再看环保总局给出的最终决定:第一,对圆明园东部尚未实施湖底防渗工程的区域,不再铺设防渗膜,全面采取天然粘土防渗;第二,绮春园除入水口外,已铺的防渗膜应全部拆除,回填粘土和原湖底的底泥。湖岸边不能再铺设侧防渗膜;第三,长春园湖底高于40.7米的区域要立即拆除防渗膜,回填粘土,湖岸边也不能再铺设侧防渗膜;第四,对福海已经铺设的防渗膜进行全面改造。以砂石为主的回填区域,要去除掉表层的砂土,铺设上天然粘土,原湖底的淤泥土要全部回填。除码头周边10米区域外,其余区域的驳岸应拆除侧防渗膜以保证充分的侧渗补给。这一决定似乎很科学、细致、客观、公正,以至率先向圆明园发难的张正春也公开表示满意:”现在可以说,保护圆明园的核心问题已经解决了。”

  然而,圆明园事件的核心问题就是拆不拆掉防渗膜的问题吗?

  捅破“膜”显出大问题

  5月17日,曾有媒体曝出“圆明园将园内福海湖心岛出租给私人”;5月21日,圆明园内一处占地3万平方米的万春园别墅再次引发关注……有人指出,圆明园之所以要铺设防渗膜,并非为了北京市节水的需要,而是为了扩大湖面以招揽更多的游客;更有人撰文指出: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除违反《环境保护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已被确认外,是否还违反《文物保护法》、《招标投标法》及财政制度等,仍无来自有关方面的明确表态。在整个事件中,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干预外,国家文物局及园林、监察、审计等机构态度暧昧,几近失语。

  从某个角度来看,圆明园防渗工程的问题引发出一场广范围的环保大辩论,并且直接形成了拆除部分防渗膜的效果,因而公众赢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圆明园防渗工程最终还是被确定在了纯技术层面,并没有触及到更深的层次,因此圆明园管理处也赢了。不过,类似圆明园这样宁可牺牲环境(包括人文环境)以取得经济效益(包括小团体利益)的行为,在国内屡见不鲜、屡禁不止。而一些包括环保人士在内的有识之士,欲借圆明园防渗工程一事推动相关立法与执法力度,显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公众最终还是输给了“圆明园管理处”。

  功过应由子孙评

  前几年,我们的风景名胜区曾热衷于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然而,“世界文化遗产”首先要求的是不能过多地人为干预自然和人文景观环境,达到这一目的的最直接手段便是严禁大兴土木并控制游客数量。显然,这与我们的景区管理者欲借“世界文化遗产”这一金子招牌更多地招揽游客的诉求大相径庭,因此先后不了了之并销声匿迹了。

  再看一看我们是如何对目前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管理”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1999年 10月开始动工修建总投资达1.2亿元的百龙天梯。这部号称“世界最高的全暴露户外电梯;世界最高的双层观光电梯;世界载重最大、速度最快的客运电梯”,在动议之初便招致一片指责声,并一度被叫停。然而最终结果是,2005年4月8日百龙电梯三号梯正式投入运营。

  2004年9月,有媒体曝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庐山“乱建别墅”的新闻;2005年6月,国家监察部认定该事件“严重违反了《土地管理法》《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查明,这一事件起始于1994 年。

  对待世界文化遗产尚且如此,其他就可想而知了。究其原因,除了经济利益驱动外,还与景区管理者得到了自己的上级--相关地方政府的支持或指派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公众的呼声往往会受挫,久而久之就在不正常中显得很正常了。

  总而言之,既然我们的名胜古迹等文化、自然遗产要移交给我们的子孙们,那就同时也移交给他们一部分”管理责任 ”。比如在大兴土木时,总会有一个奠基、剪彩仪式什么的,因此也应该硬性规定要同时树一块碑,刻上那些决策者、执行者、参与者特别是那些论证专家们的名字,以备今后由我们的子孙予以评判——大彰其功或大吐口水。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