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申遗:保证大运河永不“断流”

admin 2006-03-29 来源: 网
  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而言,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太“老”了;而对于运河申遗来说,这个课题又太新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最新一
  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而言,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太“老”了;而对于运河申遗来说,这个课题又太新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最新一版《行动指南》中,“遗存运河”已被列入新的世界遗产种类,这为运河申遗提供了一个新的范本。但在实际操作中,运河的支流算不算?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界定?应该是“修旧如旧”还是完全创新?都成了沿岸18个城市及大量专家争论的焦点。

  大运河申遗引发五大争论

  争论一:申遗时间
  三年还是五年?


  记者观察
  大运河申遗要多少年才排得上号?虽然采访中各地政府都表示对此极有兴趣,专家们也认为以京杭大运河的名气和实力,“一申一个准”。但真正的问题在于,目前尚在呼吁阶段的申遗要进入实质性的运作,似乎还困难重重。记者了解到,如今全国几乎有100个项目在等待参加《世界遗产公约》,而《世界遗产公约》每年只有1个项目给中国。

  专家说法
  朱炳仁认为,运河申遗成功大约需要“5至10年”,这也是记者听到的最普遍的说法,考虑到跨度大、头绪多,算是比较保守的预测。而运河指挥部的总指挥陈述则提出“3至5年”。“只要有相关的部门抓起来,申遗不会有大问题,最好是在2008年第29届奥运会这一年,有的机会,错过了就很难得。”

  争论二:运河范围
  主线还是支流?


  记者观察
  运河究竟有多长?它的范围有多大?在本次的采访中,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资料显示,京杭大运河全段长大约1700多公里,跨越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六个省、直辖市。

  专家说法
  罗哲文认为,运河的河道长虽然只有1千多公里,但还应该加上各个段分出去的支流,这样一来就有了4千多公里。而朱炳仁最新提出的则是“流域观”,他以杭州的西溪湿地为例,认为园区的水系和运河杭州段全部相通,可以捆绑申遗。但无论是“支流观”还是“流域观”,如何分界?都是争论的问题。

  争论三:“非物质”
  间接还是直接?

  记者观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但具体到什么是运河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目前尚无定论。

  专家说法
  罗哲文等人认为,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内涵十分丰富,完全可以扩大范围到间接关系的东西内,比如徽班和大运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也可以包括在里面。而扬州市文物局和文化局的专家则更进一步提出扬州民歌《茉莉花》、扬州剪纸、漆器等地区的民间艺术,均在范围之内。而陈述认为,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直接和运河有关,不能范围过宽。

  争论四:运河整治
  修旧还是建新?

  记者观察
  商品房、绿化带,运河岸边几乎都以相似的面目示人,而河边的商品房也成为城市中最贵的楼盘之一。在杭州的某段运河边,记者获悉,几年前才3千多元的楼盘,现在已经涨到近万元。由于开发和规划的单一,从北到南,想要单靠运河边的风景分辨地域,几乎已经不可能。

  专家说法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廖可斌认为,目前运河整治中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两岸的商品房太多,而千篇一律的绿化带显得人工化的意味太浓,说到底,就是没做到“修旧如旧”。而陈述则认为,运河就是活的,两边的景观完全可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改变,只要对两岸建筑的高度和隔离带做出限制,“修旧如初”未必不可。

  争论五:运河保护
  观赏还是航行?


  记者观察
  运河的河道是在不断变迁中的,正因如此,大部分城市都出现了两条运河:古运河和新运河。运河是用来“观赏”的还是用来“航行”的?一些城市不约而同地表示出惊人的一致:淡化古运河的运输功能,增加新运河的运输功能。但失去了桨声灯影、汽笛声声的运河,还算不算得上是一条合格的“运河”?无人知晓。

  专家说法
  陈述表示,为了保护古运河,杭州市则准备在东面新开凿一条新的三级运河,对大运河的航运则做出相应调整,使之成为“水上巴士”的游览路线。廖可斌则认为,这种保护属于“保护性破坏”,恰恰失去了运河的真实风貌。

  专家感言京杭大运河
  一生一定要感受一次

  “京杭大运河,中国人一生一定要去感受一次,体验一次,最好是徒步或者是骑自行车——京杭大运河是没有办法像一般旅游景点一样去参观的,你必须沿河一步步走下去,慢慢地感受,走得越长,看得越多,听得越多,就越会被它吸引,并且迷恋上它!”提起带领学生沿京杭大运河考察的那段时光,俞孔坚和李迪华两位北大学者仍然兴奋不已,“走完一段,你就会想着继续走下去,想知道接下来是什么;走完了全程,你就会开始畅想和计划,京杭大运河在其它季节是什么样子,那个曾经匆匆掠过的村子还有什么故事在等着我,照片上这段河流黄昏时是什么样子、拂晓时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再重返京杭大运河……就这样,你一定会想着为自己找个理由继续走下去,再走一次。”俞孔坚和李迪华甚至满怀热情地期待:如果每年有一百万人走在京杭大运河的路上,就可以形成一个中国东部地区规模巨大的新型产业,大运河会因此变得更加年轻而有活力,会给沿线城市乡村和人们带来新的生机和希望,大运河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才会受到普遍重视。

  呼吁建立
  “大运河国家遗产廊道”


  “郑孝燮、罗哲文和朱炳仁三位先生向京杭大运河沿线18个城市的市长发出申遗呼吁,振聋发聩,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我个人认为此举应该是一种无奈之举。真正应该重视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是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和水利部。在国家层面就涉及这样3个相互独立的部门,除了国务院可能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以协调好这件事情。”为此,俞孔坚曾给领导人写信,呼吁尽快建立“大运河国家遗产廊道”,由国务院领导成立专门机构,协调国土资源、建设、文物、环保、林业、水利、宗教等部门。他认为,京杭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国家战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同时进行,它的定位是国家遗产廊道、国家生态基础设施和国家教育和游憩廊道。自上而下,由国务院主持召开专门工作会议,召集有关部委、沿线各有关省和城市的主要领导人成立一个“领导委员会”,负责提出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基本方针和整体思路,并通过定期会议的方式协调各个方面工作。它领导下的“工作委员会”是务实的,主要由各个部门和各地推荐的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负责起草和提出各种有关京杭大运河的国家文件,包括立法(如《京杭大运河法》)、制定京杭大运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在完成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依据所制定的相关国家文件精神成立“中国京杭大运河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家全面履行京杭大运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和组织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自下而上,主要是发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做好遗产整理、保护和管理工作,并根据国家统一要求,成立相应的地方机构,负责制定相应的地方保护法规、政策,并组织实施。(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曾就“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研究”项目带领学生骑自行车沿运河沿岸进行考察) 

  记者手记
  追溯千年的民族记忆

  从2500多年前邗沟第一锹的挥动,到大业元年隋炀帝一声令下开通千里长河,即使是积水潭脱离了运河的牵系而化作凝固的记忆,这最年轻的背影距今也有足足700年的历史。在这一长串厚重的历史数字面前,我们历时一个多月的京杭大运河沿线探访细微得有如沧海一粟。在采访中,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廖可斌教授的一句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记忆是一个人生命中宝贵的组成部分,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大运河就是我们民族的记忆,它的文化功能或许比经济运输功能作用更大。”的确,春秋、隋唐、宋元、明清,这条泽被后世的千年古运河似乎与我们这个民族的文明史水乳交融,“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条千年水脉犹如一条在渊潜龙,虽然已无“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的奢华盛况,却早已融入了两岸百姓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船上人家就从船舷处提水洗菜,扬州新娘就在运河边的晨雾中留下巧笑倩影,瓜州古渡“古运河”石碑旁就晒着棉被,各地的游客就坐在运河观光船上领略杭州市井……当记者一路南下离开扬州赶赴杭州时,传来了一个让我们至今欣喜而又遗憾的消息:为运河申遗奔走呼吁的罗哲文、郑孝燮、朱炳仁三位老专家刚刚离杭抵扬。但与老专家擦肩而过的遗憾旋即又被喜悦所冲淡:在京杭大运河的终端,我们有幸与朱炳仁先生促膝长谈。学者们喜欢将运河与长城相提并论,后者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已近二十年(1987年),大运河正面临着重新焕发生机的历史机遇,申遗并不是目的,申遗的目的在于唤起更多的人关注运河、保护运河。运河沿岸业已消逝的古风古韵固然值得凭吊叹惋,但焉知今天两岸的百姓生活不是新版的运河风情图?毕竟,这是一首活着的、仍然流动着的民族史诗,若干年后,它也将成为后人追怀的记忆。

  运河·概况
  两项世界第一

  “东西为广,南北为运”,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迄杭州,纵贯冀、鲁、苏、浙,全长1800公里,是苏伊士运河的10多倍、巴拿马运河的22倍,亦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其前身是2500多年前吴王夫差在扬州开辟的邗沟,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在不久前结束的“两会”上,刘枫等58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汪晓村领衔30位全国人大代表递交了《关于制定京杭运河保护法的议案》。代表和委员们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功能逐步衰弱,真实性和完整性正在遭到破坏。如果不注意启动有如“申遗”这样重大的、为各地重视的保护工作,它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风光等,将不可避免地退化并迅速消亡,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记者 姜葳 王海亮)

  运河·地理
  大运河
  流经18个城市

  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通州(区)、天津、杭州、镇江、清江、扬州、台儿庄、临清、苏州、湖州、宣城、淮安、徐州、聊城、济宁、德州、沧州18个市区。
  ●通州 古诗云:一支塔影认通州。燃灯塔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是京门通州的标志性建筑。
  ●天津 北运河和南运河在天津会师,又在这里被海河一齐送入渤海。据记载,漕运发达时期,从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2万艘运粮的漕船,官兵12万人次,连同商船共3万艘。水道的开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津卫”。
  ●镇江、扬州 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
  ●聊城 湖、河水面积占城区的1/3,被称为“中国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里非常少见,这其中就有京杭大运河的功劳。
  ●苏州 “苏湖熟,天下足”。运河的开通,使苏州水多粮丰。目前京杭大运河苏杭段有客运航线往返。
  ●淮安 大运河的入淮口,运河东岸古镇码头下便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故居。
  ●杭州 大运河终点,入钱塘江。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