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警惕和防止“新农村”名义下的破坏性建设

admin 2006-04-03 来源: 网
  编者按:2月21日,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文件强调,推
  编者按:2月21日,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文件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长期从事城市与国土及景观规划的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从1997年就呼吁在城市化和城镇建设中应避免形式主义的“城市化妆”行为,专门辑文呼吁“警惕暴发户意识下城市美化运动”。在前不久的中国二十一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上,俞孔坚提醒人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可能被部分急于追求政绩的乡镇干部简单理解为“宽马路,大洋房”,这可能给五千年的中国乡村大地的生态和乡土遗产景观带来不可逆的“破坏性建设”。

  面对席卷而来的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俞孔坚提出“反规划”途径,提出了“逆”规划程序,即在建设规划之前,必须首先规划一个覆盖整个国土的“负”规划(不建设规划),制定相应法规,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和遗产景观网络的完整性,维护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民间草根信仰体系,用以指导和框限城镇和村庄的建设。出于这样的考虑和难以割舍的土地情结,俞孔坚不久前起草了给国务院和温家宝总理的两项建议,这两项建议近日都已被批复给有关部门进行深入研究。应本报之约,俞孔坚将其提供给本报发表。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非常英明,必将为中华民族的和谐、持续的繁荣带来深刻影响。伟大的目标始于足下,始于最基本的土地和人民。现特提以下两个建议:

  1、保护和谐社会的根基,尽快开展“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与乡土遗产景观网络”保护规划的建议。

  2、巩固和谐社会的根基,建立“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的建议。

  尽快开展“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与乡土遗产景观网络”建设

  二十多年的快速城市化和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和正在使中国古老的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千年来未曾有过,辉煌的成绩举世瞩目。明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又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无比英明。

  人与土地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根基,这种和谐关系体现在健康安全的生态过程、秀美的自然环境、人对土地的精神寄托和归属感。一个充满诗意与精神灵秀的土地是民间信仰和民族认同的基础。

  挑战

  中国国土的以下两个特点使维护上述和谐社会基础的任务异常艰巨:

  第一,本来脆弱的土地生态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巨量的人口,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林资源,几千年不断地开垦,使中国的土地生态异常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在中国历史上,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乡民往往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而城市化对土地的侵占又将使这种人地关系矛盾进一步紧张。

  第二,五千年的土地充满精神含义,是草根信仰的载体。古老的中国土地上,由于世代人的栖居、耕作,留存了丰富的乡土遗产景观,一条小溪、一座家山、一片圣林、一汪水池,都是一家、一族、一村人的精神寄托和认同,它们尽管不像官方的、皇家的历史遗产那样宏伟壮丽,也没有得到政府的保护,但这些乡土的、民间的遗产景观,与他们祖先和先贤的灵魂一起,恰恰是构成中华民族草根信仰的基础。热爱国家首先源于热爱家乡的土地,热爱家乡的土地是因为它有祖先和先贤的灵魂和精神、能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长期的灾害经验,使中国广大乡村保存了一些对保障土地生态安全有关键意义的景观格局和元素,如茂密的山林、蜿蜒的溪流等,它们也往往与当地的信仰体系紧密结合。然而,在过去的城市化和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认识问题不足和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这些乡土生态和文化景观破坏严重。脆弱的中国大地生态景观和不可或缺的乡土遗产景观再也经不起更多的破坏了。

  所以,在进行城市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之前,我们应该首先关照国土生态安全和维护乡土遗产景观。前者从物质上保障人民的栖息和安宁,后者从精神上保障人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两者皆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

  战略

  战略之一:建立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在各个尺度上维护国土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对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包括连续完整的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绿道体系,以及中国过去已经建立的防护林体系等等。它是一个多层次的、连续完整的网络。包括宏观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和城市及乡村的微观生态安全格局。这些不同尺度上的生态安全格局,共同构成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和健康的生态基础设施。

  战略之二:建立乡土遗产景观网络,保护中华民族的民间信仰基础。

  乡土遗产景观是指那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政府和文物部门保护的,对中国广大城乡的景观特色、国土风貌和民众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的景观元素、土地格局和空间联系。如古老的龙山圣林,泉水溪流,古道驿站,祖先、前贤和爱国将士的陵墓遗迹等等。它们应该得到系统完整的保护,形成连续、完整的景观网络。成为人民教育后代和开展游憩的永久空间,并与未来遍布全国的自行车和步行网络及游憩系统相结合。

  措施

  (1)尽快由国务院领导成立专门机构,协调国土资源、建设、文物、环保、林业、水利、宗教等部门,统筹“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与乡土遗产景观网络”建设;

  (2)尽快组织编制“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与乡土遗产景观网络”保护规划。这项工作必须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之前或至少同时进行,并优先实施;

  (3)尽快组织制定《乡村景观保护法》以及《生态安全格局保护法》,作为对文物保护法规和环境保护法规及风景名胜区保护和管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规等的补充;

  (4)尽快成立组织机构和专家指导机构,制定工作导则,开展相关规划和调研人员的培训工作,避免这项事关国土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草根信仰基础的工作流于形式或不够细致。

  意义

  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与乡土遗产景观网络保护规划,事关国土生态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它是对国家既有的、局部的、国土生态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完善和提高,是系统化的工作,事半而功倍。这虽非显赫工程,却事关每个乡村和平民,润物无声,公德无量,泽及万代。建立“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

  构建“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的战略及其意义

  国土生态安全和民族文化认同,是和谐社会的根基。构建“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对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强化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战略意义。

  大运河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遗产廊,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

  大运河上下2500年,南北3500里,举世无双,它在中国各民族文化融合、各种宗教信仰的共存、国家统一、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的纽带。连续完整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是遗产保护、历史知识普及、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教科书。

  大运河是中国东部的区域生态廊道,是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

  大运河横跨中国南北多个类型的气候区域,勾连长江、黄河等五大水系,连接太湖、南四湖等东部最大的湿地群,是中国大地上唯一的南北水系,其对东部区域的雨洪管理、旱涝调节、生物迁徙、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净化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大运河是沿运城市稀缺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安全与居民休憩的战略性资源。

  大运河途经中国东部人口最密集、城市化程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城市建设,沿运城市及周边的水网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开放空间缺乏,与此同时,城市居民对良好环境和休憩空间的要求将不断提高。大运河因此将成为连接城市与区域生态网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建立市民休憩空间的战略性资源。

  构建“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的紧迫性

  经过我们的系统实地考察发现,这样一条对国土生态安全和民族文化认同具有关键意义的遗产与生态廊道目前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如不尽快统一规划、保护、管理和建设,必将造成难以挽回的遗憾。

  1、运河及沿线的许多珍贵遗产正在消失和遭受破坏。古运河河道有的地段已被开垦种地,有的已成为垃圾坑和排污沟,一些世界级的水工设施已遭严重毁坏。

  2、以运河为骨架的水系统和湿地系统正面临恶化。千百年的人工和自然过程使大运河与区域水系统形成了一个连续、完整、富有生命的生态景观网络。而在近些年的城市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等过程中,这个生态景观网络已受到严重破坏,包括污染、截断、河道硬化渠化、水系填埋、覆盖等等,如果不进行系统规划和管理,大运河虽有形骸却无生命。

  3、城市扩张和急功近利的工程正在吞噬国家遗产。许多地方没有真正认识大运河的生态与遗产价值,而是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开展各类破坏性的工程建设,包括夹运房地产开发、粗制滥造假古董开发旅游等等,严重损害了大运河遗产廊道的真实性,导致其生态服务功能的丧失。

  4、南水北调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这是继京杭大运河开凿以来又一次对以运河为骨架和主体形成的区域生态网络施加的人工干扰。这是对运河遗产廊道保护的一次挑战,同时也是一次历史性机会,如果明智地加以规划利用,会有利于运河断流和生态功能瘫痪区域系统的生态系统修复和运河遗产保护,从而实现生态与遗产廊道的建立。关键在于系统全面的规划和管理,切勿单一目标导向。

  措施

  1、尽快由国务院领导成立专门机构,协调国土资源、建设、文物、环保、林业、水利、宗教等部门,统筹“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的建设;

  2、尽快组织专业队伍,系统研究和编制“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

  3、尽快组织制定《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保护法》,或相关的管理条例;

  4、尽快成立专家指导机构,制定工作导则,开展相关规划和调研人员的培训工作,避免使这项事关国土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发展的工作流于形式或不够细致。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