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貌是上海城市的“要素”
admin
2006-05-10
来源:
网
专家座谈如何在历史风貌保护中贯彻“城市设计”理念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这已日渐成为上海规划界的共识。上海目前在做的城市设计包括“北外滩城市
专家座谈如何在历史风貌保护中贯彻“城市设计”理念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这已日渐成为上海规划界的共识。上海目前在做的城市设计包括“北外滩城市设计”、“董家渡城市设计”等。如何进一步在上海的历史风貌保护中贯彻城市设计的理念,是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亟待完成的课题,近日,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组织上海多位“重量级”专家,包括罗小未、阮仪三、卢济威、张松、周俭等,进行了专题研讨。
城市设计应立体整合各要素
卢济威(同济大学教授):城市设计并非简单的景观问题,它包括各种城市要素:道路、桥梁、建筑、绿化、供电等等。只有各要素实现三维立体的整合,景观和性能都完善了,才能带来更大的优化效果。
城市规划是自上而下的,讲原则;而城市设计是自下而上的,讲特色,讲创作,城市设计是贯穿在城市规划的某一阶段的。它以景观作为重要取向,以人的需求作为重要取向。比如说,陆家嘴作为城市景观群体,它是成功的,但从人的城市的角度来看,它是失败的。这是一个汽车城市,人在马路上行走困难,世界上重要的CBD地区都建设了地下步行系统,但在陆家嘴就找不到这样的步行系统。城市设计项目只有当其开始被城市生活者(包括居民、就业者、游客等)利用才有意义。城市生活者不认同的设计,无论具有多高的艺术价值也是没法评价的。城市居民所喜爱的城市空间才是好的空间,看上去漂亮、谁也不去利用的空间是“不良空间”。
下面谈一下历史风貌保护的城市设计问题。城市设计应当重点研究哪些属于保护范围,应该如何保护?我们说建设是发展,保护也是发展,必须在建设的同时进行保护。可以采取多种模式进行保护,靠功能置换吸收社会资金等,也可采取新老建筑结合的方式进行保护,可以把新建筑放到旧建筑的地下,或者将新建筑放到旧建筑的内部。卢浮宫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规划部门应鼓励多种模式的创新,落实之际要通过专家论证。
同时,城市设计可以向“城市更新”理论借鉴,例如上海即将建设300多个地铁站点,就可以进行城市设计,根据人的行为,视觉特征,把地铁站与周边建筑结合起来开发。创造一种“非匀质”的效果。
保护历史就是维护城市特色
罗小未(同济大学教授):我研究历史风貌保护很多年了,原先是从情感出发,觉得历史建筑有其文化、政治、历史的价值,但现在却越来越感觉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应该被列入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必要元素。保护了历史建筑就是维持了城市的特色。
当代城市设计主要在美国兴起,其理念溯源于欧洲文艺复兴、花园城市理想、现代建筑运动和城市美化运动传统。二战后欧洲重建中提出城市保护这个城市设计命题,上世纪60年代美国城市郊区化,中心区衰落,大城市财政濒于破产,纽约等市政当局和规划设计界提出中心区复苏/更新、历史建筑及环境保护、旧建筑利用等措施,重新给予了城市生命。
历史建筑并非仅仅是怀旧的标的,它实际是城市有生命力且健康持续发展的载体。三四年前,有一家美国设计公司在上海进行楼盘设计,要拆除一处花园住宅历史建筑,我坚决不同意,给他们举了个例子,日本有一家设计公司设计了一个现代化楼盘,但在楼盘的绿地中央保留了一个小庙,结果受到居民们普遍的欢迎,认为是受到了神的护佑,开发商不应该只考虑眼前利益,应该想到,保留历史建筑将会带来的长久利益。
历史遗产保护亟须政府专项资金
阮仪三(同济大学教授):我现在每周都要到外地去,在我国103个历史名城中,上海是领先开展历史文化风貌区成片保护工作,也是领先制定保护规划和保护条例的城市,应该说上海的历史风貌保护是做得相当不错的。
城市遗产不仅应被看作是保护对象,更应当被视为重要的资源和发展的动力。历史风貌保护能够带来实际上的收益。以前在做提篮桥历史风貌保护区规划时,在专家们的提议下,增加了“犹太人历史风貌保护区”,历史上这里庇护了几万犹太人,最近一位90多岁的犹太老人到上海寻访故地,由于我们保护得好,他基本上熟门熟路就找到了“家”,“这是当年我睡的床,这是我妈妈的床。”犹太人当中不乏一些世界名流,这一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吸引了不少犹太大公司的投资,带来了滚滚商机。
目前国际上不少国家都有政府基金专项用来保护历史建筑,比如法国政府每年拿出2000亿元人民币的基金,美国政府拿出23亿美元的基金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并且提供十分优惠的政策鼓励民间投资。遗憾的是,上海仍未建立这样一个政府基金。而以我个人名义集资筹募200万元的“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即将于今年6月设立,也算是为保护城市遗产贡献一点绵薄之力吧。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这已日渐成为上海规划界的共识。上海目前在做的城市设计包括“北外滩城市设计”、“董家渡城市设计”等。如何进一步在上海的历史风貌保护中贯彻城市设计的理念,是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亟待完成的课题,近日,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组织上海多位“重量级”专家,包括罗小未、阮仪三、卢济威、张松、周俭等,进行了专题研讨。
城市设计应立体整合各要素
卢济威(同济大学教授):城市设计并非简单的景观问题,它包括各种城市要素:道路、桥梁、建筑、绿化、供电等等。只有各要素实现三维立体的整合,景观和性能都完善了,才能带来更大的优化效果。
城市规划是自上而下的,讲原则;而城市设计是自下而上的,讲特色,讲创作,城市设计是贯穿在城市规划的某一阶段的。它以景观作为重要取向,以人的需求作为重要取向。比如说,陆家嘴作为城市景观群体,它是成功的,但从人的城市的角度来看,它是失败的。这是一个汽车城市,人在马路上行走困难,世界上重要的CBD地区都建设了地下步行系统,但在陆家嘴就找不到这样的步行系统。城市设计项目只有当其开始被城市生活者(包括居民、就业者、游客等)利用才有意义。城市生活者不认同的设计,无论具有多高的艺术价值也是没法评价的。城市居民所喜爱的城市空间才是好的空间,看上去漂亮、谁也不去利用的空间是“不良空间”。
下面谈一下历史风貌保护的城市设计问题。城市设计应当重点研究哪些属于保护范围,应该如何保护?我们说建设是发展,保护也是发展,必须在建设的同时进行保护。可以采取多种模式进行保护,靠功能置换吸收社会资金等,也可采取新老建筑结合的方式进行保护,可以把新建筑放到旧建筑的地下,或者将新建筑放到旧建筑的内部。卢浮宫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规划部门应鼓励多种模式的创新,落实之际要通过专家论证。
同时,城市设计可以向“城市更新”理论借鉴,例如上海即将建设300多个地铁站点,就可以进行城市设计,根据人的行为,视觉特征,把地铁站与周边建筑结合起来开发。创造一种“非匀质”的效果。
保护历史就是维护城市特色
罗小未(同济大学教授):我研究历史风貌保护很多年了,原先是从情感出发,觉得历史建筑有其文化、政治、历史的价值,但现在却越来越感觉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应该被列入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必要元素。保护了历史建筑就是维持了城市的特色。
当代城市设计主要在美国兴起,其理念溯源于欧洲文艺复兴、花园城市理想、现代建筑运动和城市美化运动传统。二战后欧洲重建中提出城市保护这个城市设计命题,上世纪60年代美国城市郊区化,中心区衰落,大城市财政濒于破产,纽约等市政当局和规划设计界提出中心区复苏/更新、历史建筑及环境保护、旧建筑利用等措施,重新给予了城市生命。
历史建筑并非仅仅是怀旧的标的,它实际是城市有生命力且健康持续发展的载体。三四年前,有一家美国设计公司在上海进行楼盘设计,要拆除一处花园住宅历史建筑,我坚决不同意,给他们举了个例子,日本有一家设计公司设计了一个现代化楼盘,但在楼盘的绿地中央保留了一个小庙,结果受到居民们普遍的欢迎,认为是受到了神的护佑,开发商不应该只考虑眼前利益,应该想到,保留历史建筑将会带来的长久利益。
历史遗产保护亟须政府专项资金
阮仪三(同济大学教授):我现在每周都要到外地去,在我国103个历史名城中,上海是领先开展历史文化风貌区成片保护工作,也是领先制定保护规划和保护条例的城市,应该说上海的历史风貌保护是做得相当不错的。
城市遗产不仅应被看作是保护对象,更应当被视为重要的资源和发展的动力。历史风貌保护能够带来实际上的收益。以前在做提篮桥历史风貌保护区规划时,在专家们的提议下,增加了“犹太人历史风貌保护区”,历史上这里庇护了几万犹太人,最近一位90多岁的犹太老人到上海寻访故地,由于我们保护得好,他基本上熟门熟路就找到了“家”,“这是当年我睡的床,这是我妈妈的床。”犹太人当中不乏一些世界名流,这一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吸引了不少犹太大公司的投资,带来了滚滚商机。
目前国际上不少国家都有政府基金专项用来保护历史建筑,比如法国政府每年拿出2000亿元人民币的基金,美国政府拿出23亿美元的基金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并且提供十分优惠的政策鼓励民间投资。遗憾的是,上海仍未建立这样一个政府基金。而以我个人名义集资筹募200万元的“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即将于今年6月设立,也算是为保护城市遗产贡献一点绵薄之力吧。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