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无极》现象”
admin
2006-05-22
来源:
网
对破坏行为和业已发生的环境事故,抓紧时间处理是效率要求,而这种等出了问题再过问的处理模式的致命弱点,是容易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和无法挽回的生态损失,至今,恐怕没有哪一部
对破坏行为和业已发生的环境事故,抓紧时间处理是效率要求,而这种等出了问题再过问的处理模式的致命弱点,是容易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和无法挽回的生态损失,至今,恐怕没有哪一部电影像《无极》这样因为环保问题被穷追猛打、恶名缠身的。
这部号称“投资巨大”的国产影片,公映之初就被网络短片《一个馒
头引发的血案》搞得颜面扫地。后来,建设部负责人在一次会议上点名批评“《无极》剧组在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拍摄,对当地自然景观造成破坏”,再次引起舆论的穷追猛打。为此,建设部还专门出台通知“严格限制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影视拍摄活动”。上周,此前一直声称“尚未接到举报《无极》破坏环境”的环保部门,也高调要“对《无极》剧组处罚并限期恢复生态植被”。
有这么多权威部门严厉批评和处罚,看来《无极》剧组的毁绿行为不再是被人嗤之以鼻的媒体炒作,而是有相当的严重性和代表性。
透过《无极》事件的定论以及处理,仍让人看出这些年来环境治理中令人担忧现象。回顾以往对成为热点的环境事件的处理,步骤相似,即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差不多都像《无极》事件一样:知情人举报—媒体曝光—网络热议—当事人和地方“辟谣”并想方设法开脱责任—权威部门发话——问题解决,责任人受处罚。且把这样的处理过程称作“无极”现象吧。
出了问题作出处理当然不错。然而,在此起彼伏的环境事件中,为何几乎总是媒体在冲锋陷阵,而地方当局几乎总是在拼命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为什么环保部门几乎总是对发生在眼皮底下的事情听不到看不见,而要那些记者来回折腾、社会舆论普遍不满了,这些部门才肯出面“行使职能”?
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而治理效果普遍不佳,很多人认为是体制和机制有缺陷。其实不然,一个部门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法规条文都说得清清楚楚,不涉及机制、体制问题。问题的真正原因在于执行规定的人无所作为。上周末,笔者参加中荷两国在上海召开的水资源管理研讨会,就有专家坦言,包括水污染防治在内的水资源管理上出现的诸多问题,往往出于具体部门、具体人的责任意识淡薄和故意不作为上。
对破坏行为和业已发生的污染事故,抓紧时间处理是效率要求,在这里甚至可以说时间就是生命;可是,对这种处理模式的不良结果也要有清楚的认识。“《无极》现象”作为环境事件的一种处理方式,致命后果是对突发环境问题的麻木性和补救措施的严重滞后性。这样的滞后性,与我国的“环境治理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要求背道而驰。因为“先污染,后治理”模式不但极大增加了环境治理成本,而且往往留下难以补偿的生态损失。
就《无极》事件来说,从剧组违规进驻碧沽天池拍摄破坏环境,到被媒体曝光最终被有关部门“发觉、查处”,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如果地方职能部门在剧组进驻的时候就依法行使职能,美丽的碧沽天池就不可能留下几十年才能恢复生态的遗憾。而在其他的诸如水污染事故的处理中,更不乏因地方部门失职甚至隐瞒不报而小错酿成大祸的教训。
这部号称“投资巨大”的国产影片,公映之初就被网络短片《一个馒
头引发的血案》搞得颜面扫地。后来,建设部负责人在一次会议上点名批评“《无极》剧组在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拍摄,对当地自然景观造成破坏”,再次引起舆论的穷追猛打。为此,建设部还专门出台通知“严格限制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影视拍摄活动”。上周,此前一直声称“尚未接到举报《无极》破坏环境”的环保部门,也高调要“对《无极》剧组处罚并限期恢复生态植被”。
有这么多权威部门严厉批评和处罚,看来《无极》剧组的毁绿行为不再是被人嗤之以鼻的媒体炒作,而是有相当的严重性和代表性。
透过《无极》事件的定论以及处理,仍让人看出这些年来环境治理中令人担忧现象。回顾以往对成为热点的环境事件的处理,步骤相似,即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差不多都像《无极》事件一样:知情人举报—媒体曝光—网络热议—当事人和地方“辟谣”并想方设法开脱责任—权威部门发话——问题解决,责任人受处罚。且把这样的处理过程称作“无极”现象吧。
出了问题作出处理当然不错。然而,在此起彼伏的环境事件中,为何几乎总是媒体在冲锋陷阵,而地方当局几乎总是在拼命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为什么环保部门几乎总是对发生在眼皮底下的事情听不到看不见,而要那些记者来回折腾、社会舆论普遍不满了,这些部门才肯出面“行使职能”?
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而治理效果普遍不佳,很多人认为是体制和机制有缺陷。其实不然,一个部门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法规条文都说得清清楚楚,不涉及机制、体制问题。问题的真正原因在于执行规定的人无所作为。上周末,笔者参加中荷两国在上海召开的水资源管理研讨会,就有专家坦言,包括水污染防治在内的水资源管理上出现的诸多问题,往往出于具体部门、具体人的责任意识淡薄和故意不作为上。
对破坏行为和业已发生的污染事故,抓紧时间处理是效率要求,在这里甚至可以说时间就是生命;可是,对这种处理模式的不良结果也要有清楚的认识。“《无极》现象”作为环境事件的一种处理方式,致命后果是对突发环境问题的麻木性和补救措施的严重滞后性。这样的滞后性,与我国的“环境治理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要求背道而驰。因为“先污染,后治理”模式不但极大增加了环境治理成本,而且往往留下难以补偿的生态损失。
就《无极》事件来说,从剧组违规进驻碧沽天池拍摄破坏环境,到被媒体曝光最终被有关部门“发觉、查处”,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如果地方职能部门在剧组进驻的时候就依法行使职能,美丽的碧沽天池就不可能留下几十年才能恢复生态的遗憾。而在其他的诸如水污染事故的处理中,更不乏因地方部门失职甚至隐瞒不报而小错酿成大祸的教训。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