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千年运河 申报世界遗产
admin
2006-05-23
来源:
网
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万里长城、金字塔、佛加大佛塔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成为历史陈迹,唯独京杭大运河,却是
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万里长城、金字塔、佛加大佛塔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成为历史陈迹,唯独京杭大运河,却是至今还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
踏过1794公里征程,流过浙、苏、鲁、冀、津、京六省市,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水系,串起20多座城市。
两千年的历史,两千年的奉献,两千年的情怀。
昨天,6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国家部委领导,沿线城市的领导,为着一个共同的心愿会聚杭州。保护千年运河,申报世界遗产。
会上,19座沿线城市的领导交流各自保护运河的经验与设想,杭州日报对每座城市的亮点作了摘录。
北京 守住“运河号子”
北京通州是首都的东大门,也是京杭大运河北的起点。通州因“漕运通济”而得名,也因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而兴盛与发达。通州区大运河遗产保护现状可以概括为“三个并重”:宏观规划与微观分层并重,尊重并体现传统运河文化特色,并对大运河遗产分层次进行保护;文物保护与资料整理并重,组织有关专家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进行了整理,编辑出版相关书籍;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保护并重,如“运河号子”已被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并与运河龙灯一起收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廊坊 保护乾隆御碑
京杭大运河廊坊段称北运河,从北京市通州区流入经牛牧屯入境,从木厂闸出境流入天津市武清区,全长21.6公里,全部在香河县境内。最近为配合京航大运河保护工程,河北省与廊坊市文物保护部门通过对运河本体和沿岸古代遗存的调查,共发现战国、汉、宋、辽、元、明、清遗存十余处,其中包括清乾隆帝御碑。这些古代遗存将统筹规划,纳入运河文化保护范围。
天津 光大“运河之魂”
市委、市政府为保护运河、改善城市环境,投资4.7亿元,以“城市·人·运河”为总体设计理念,对北运河最下游16公里进行了堤、林、路全面综合治理,清除河内垃圾,拆除河滩上的民宅、厂房等建筑物。武清位于京津之间。史上,武清依漕运夹河而兴,沿岸留下了大量历史传说、名人诗赋及碑文、寺庙等古迹遗址,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目前,北运河主要承担农业灌溉、输水排涝功能。“运河是骨,文化是魂”。武清将围绕大运河保护性开发,积极将反映漕运文化、帝苑文化及历代名人诗书的碑亭、浮雕融于城市建设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发挥大运河书画院作用,多渠道、多途径推进运河沿线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兼收并蓄,增添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活力。
沧州 丰富文化遗存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全长253公里,是京杭大运河流经的20个城市中里程最长的城市。沧州文物部门从二十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保护运河两岸的文化和文物,比如国家、省、市级保护单位有:赵兵部墓,马厂炮台,沧州文庙,沧州清真北大寺,捷地乾隆御碑,娘娘庙碑,张焘墓,泊头清真寺等。目前,京杭大运河沧州段目前发现各类物质文化遗存129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青县和沧县的哈哈腔、沧县的木板大鼓、沧州的武术、泊头的黑旗高跷、吴桥的杂技等。
德州 实现水系互通
京杭大运河德州段,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全长141公里。德州段运河河道自隋、唐兴起,到元代已成为全国漕运沟通南北的大动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除对其进行堤防岁修外,在1958年和1972年进行了两次治理工程,并多次对德州段沿河的港口、码头进行修建,目前的河道基本保持在三级航道。如今,德州将规划建设市区运河、岔河、减河三条“玉带”,实现水系互联互通,力争到“十一五”末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功能完善、人居环境最佳和具有创业吸引力的现代化城市。
聊城 浓缩运河古韵
聊城因运河而兴,对运河有着深厚的感情。聊城、临清分别属于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意义,都保存着各具特色的文物古迹和运河古城街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运河古城的文化面貌。两市都制订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认真贯彻实施,将运河上的水闸、桥梁、古街区、古树木等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对于运河沿岸的古建筑如山陕会馆、大、小码头、基督教堂、铁塔、钞关、舍利塔、清真寺、鳌头矶、海会寺等进行了维修,已经成为运河岸边的重要景观。
济宁 繁荣运河文化
由运河的繁荣昌盛而昌盛繁荣的济宁运河文化如今依旧久盛不衰。它是济宁沿运人民几百年来创造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多元性和开放性,在济宁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依旧根植于济宁人民心中,依旧有力地影响着济宁,塑造着济宁。为此,济宁将保护运河遗产,弘扬运河文化纳入战略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了运河沿线的文物保护;大力发展具有运河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做大做强运河航运事业;加强了对运河文化的研究与宣传。
枣庄 再现古镇风貌
枣庄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近年来,枣庄市依托运河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加强沿运生态保护。相继实施了运河展馆、滕州微山湖红荷湿地保护工程。今年以来,枣庄与上海一家公司合作,计划总投资3亿元,实施总占地550亩的运河古镇保护项目。该项目以遗留在城区的明清时期古运河为载体,以展现灿烂的运河文明为内涵,充分挖掘古运河历史人文资源,保护修复古镇的运河码头,恢复古商业步行街、古民居、运河民俗文化。届时,运河古镇的原始风貌,将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
徐州 保护开发并进
近年来,徐州对大运河保护始终坚持保护、开发和利用互动并进的原则,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在科学开发中合理利用,在合理利用中加强保护,初步形成了保护、开发、利用三者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2003年以来,组织人员对运河沿线文物分布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和调查,新发现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遗迹26处。根据遗产价值分别将其推荐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认真落实文物保护“四有”要求,即有档案,有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有保护标志碑,有保护机构。
宿迁 打造休闲名片
近年来,宿迁不断加强运河沿线遗产的挖掘保护,全力打造四条“廊道”:重挖掘保护,努力打造遗产廊道;重环境净化,努力打造生态廊道;重功能提升,努力打造航运廊道;重旅游开发,努力打造休闲廊道。将重点抓好龙王庙行宫、项王故里、极乐律院等运河风光带八大景区建设,开发运河水上游、生态游专项线路,与运河沿线城市旅游资源相互整合,尽快形成“千里运河第一漂”旅游项目,把运河全力打造成一条集生态文明、文化特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著名休闲廊道。
淮安 留下历史遗存
淮安是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从隋唐到明清,这里一直是南北漕运的枢纽,明清时期由于漕运总督、河道总督驻节于此,这里成为中央政府的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储备中心、河道治理中心和淮北食盐集散中心,留下了众多宝贵的运河文化遗存。“十五”期间,先后修建了清江大闸口中洲公园和两岸历史风貌区、大运河文化广场、漕运总督署遗址公园、清晏园、河下历史街区地下管线,整修加固了河下石工堤和淮安关关口石驳岸,落架大修了明清江船厂附属的清江书院内的文庙等。
扬州 培植绿色长廊
扬州是大运河的发祥地,扬州城的繁荣与大运河息息相关。为了打造沿运绿色走廊,制定并实施了《沿河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经过多年努力已初见成效。目前,扬州100多公里的运河长堤绿化覆盖率达80%以上。申请设立了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将扬州大运河两侧1公里近2800平方公里划为核心保护区,重点实施面源污染控制、引水河道整治与湿地保护建设、生态林网与生态廊道建设、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等四大类生态工程项目,现在扬州大运河全年基本达到二类水质标准。
镇江 延续民间传说
镇江因河而兴,镇江的文化也因河而兴。大运河镇江段沿线文物资源丰富,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分布在运河沿线,此外还有省级文保单位5处,市级文保单位20处。对这些文保单位镇江都建立了“四有”档案,同时加大文物维修保护和利用力度,有条件的通过建博物馆、纪念馆来保护,并向公众开放。对两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了登记建档和“申遗”工作。《白蛇传》、《董永与七仙女》两个民间传说,镇江恒顺香醋配制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公示名录。
常州 建成城市景观
为将运河打造成“活力之河、魅力之河、生态之河”的目标,2004年4月,常州委托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州规划设计院联合编制了《常州老运河及关河滨河地带概念性城市设计》,力求从整合空间、优化功能入手,结合城市旅游、景观和道路系统的完善,围绕打造九个特色景观区域,充分挖掘沿岸历史文化资源、展现城市特色,将老运河和关河滨河地带规划成为集历史展示、旅游观光、都市商业、城市休闲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景观带。
无锡 还原生态风貌
古运河历经千年,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古运河流淌千年至今仍为南北的运输动脉,这既为古运河的历史特色,又是古运河保护的难题。为保护无锡古运河贯城而过的特色,又能解决经济运输,无锡市政府决定在城外西郊开凿一条长19公里的新运河,确保了贯城6.6公里的古运河原生态风貌。为保护古运河,无锡市先后划定14.95公里古运河段为环境控制区,贯城6.6公里古运河段为建设控制区,清名桥1.5公里古运河段为水弄堂文物保护区,以此有效保护古运河沿岸环境、风貌、建筑。
苏州 修缮文物节点
苏州十分重视大运河苏州段沿岸文物的保护工作,积极将其纳入到古城保护的整体框架中。加快地方文物法制建设,积极实施大运河整治、环古城风貌保护、治水绿化等工程,并加强对沿岸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及古建筑的抢修保护。同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文物保护,深入挖掘沿岸的文物遗存。近年来,不断加大保护力度,多方筹集资金,重点修缮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古桥、古塔、古城墙、城门关隘、古驿站、古典园林、名人故居、会馆、寺庙、名人墓葬等文物古迹。
湖州 提升“江南水乡”
湖州作为“江南水乡”,因水而建、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大运河湖州段全长44公里,与长湖申、杭湖锡等航道相互贯通,形成了比较发达的运河水系网,沿线发掘了毗山、钱山漾、洪城等历史遗址,涌现了南浔、双林、菱湖、新市等文化古镇。大运河对湖州人民的贡献很大,湖州人民对大运河的感情很深。近年来湖州编制了湖州港发展规划,开展第三次历史文化遗产普查,投入5亿多元对运河进行全线改造,2000年成功创建部级文明样板航道。
嘉兴 构建城市标志
嘉兴市委、市政府将古运河市区段为重点,从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水系规划、城市设计等规划中,都将古运河作为重点分析研究,把古运河作为文化、生态、旅游为主导功能的城市标志性地带进行规划保护开发,先后完成了古运河市区环城河环河绿化带、三塔公园、船文化博物馆等景点的改造建设,正在实施月河、芦席汇、梅湾街传统历史街区保护改造建设,即将实施秀洲运河文化公园、穆湖生态休闲区、落帆亭公园、文生修道院保护整治工程等重要人文景观区建设。
杭州 担负历史重任
因河而兴的杭州,她的发展,当然与保护千年运河的历程紧紧相连。
沟通江河。明末以后,运河入钱塘江处改闸为坝,江河从此阻隔。从上世纪50年代起,省、市两级党委、政府就十分重视江河沟通工程,进行了工程的勘察规划,上世纪70年代完成设计方案,并于1983年正式启动了京杭大运河与钱塘江沟通工程,历时5年,挖填土石方300多万立方米,新开河道全长6.97公里,河面宽70米,可通航300吨级船舶,新建了三堡大型船闸。江河联通工程,不但实现了江河联通,而且可与浙东运河相通,拓展航线达400余公里,为实现北煤南运、南水北调开辟了渠道。
疏浚河道。上世纪50年代起,杭州市先后对武林门至塘栖段、余杭运河堤塘、德胜坝至垦山港等运河主次河道,开展疏浚拓宽、截弯取直、清除河障等治理工作,使运河杭州段全年可通60-100吨级船只,部分河段通航能力已达300吨级。同时,为改善运河水质,自1993年起实施了运河(杭州段)截污纳管处理工程,历时8年,总投资9.4亿元,铺设了总长约60公里的排污管道,并扩建了四堡污水处理厂,使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0万平方米/日,形成了城市第三条污水处理系统。
整治内河。作为运河水系的市区河道,由于原有的河道运输、泄水、饮用功能的逐步淡出,不少河道淤塞、堙没。建国初,杭州市就对中河、东河进行了多次疏浚。1982年,结合旧城改造,重点对中河、东河总长达10多公里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拆迁沿河单位300多家、居民7000多户,拆迁人口2.7万人,辟建了十里河道绿带走廊,改善了两河的水质。与此同时,还对余杭塘河、贴沙河、上塘河等进行了治理。
修建桥梁。建国后,为提高市区道路通行能力、适应现代交通要求,在运河(杭州段)上,自南而北,新建改建了艮山路桥、顾家桥、京江桥、城东桥、铁路桥、运河桥、建北桥、中河立交桥、中北桥、朝晖路桥、潮王桥、德胜路桥、江涨桥、大关桥等21座桥梁,有效改善了运河两岸的交通条件。通过对运河(杭州段)进行大规模的整治,拆除旧房、搬迁工厂、截污纳管,开辟绿地,拓宽道路,新建商业、旅游、文化设施,使运河(杭州段)两岸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实施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改善自然生态的同时,杭州市也着力进行人文生态的修复,完成了拱宸桥、高家花园等重要历史遗存的保护。
(张寅 张伟达 杭州日报)
踏过1794公里征程,流过浙、苏、鲁、冀、津、京六省市,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水系,串起20多座城市。
两千年的历史,两千年的奉献,两千年的情怀。
昨天,6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国家部委领导,沿线城市的领导,为着一个共同的心愿会聚杭州。保护千年运河,申报世界遗产。
会上,19座沿线城市的领导交流各自保护运河的经验与设想,杭州日报对每座城市的亮点作了摘录。
北京 守住“运河号子”
北京通州是首都的东大门,也是京杭大运河北的起点。通州因“漕运通济”而得名,也因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而兴盛与发达。通州区大运河遗产保护现状可以概括为“三个并重”:宏观规划与微观分层并重,尊重并体现传统运河文化特色,并对大运河遗产分层次进行保护;文物保护与资料整理并重,组织有关专家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进行了整理,编辑出版相关书籍;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保护并重,如“运河号子”已被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并与运河龙灯一起收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廊坊 保护乾隆御碑
京杭大运河廊坊段称北运河,从北京市通州区流入经牛牧屯入境,从木厂闸出境流入天津市武清区,全长21.6公里,全部在香河县境内。最近为配合京航大运河保护工程,河北省与廊坊市文物保护部门通过对运河本体和沿岸古代遗存的调查,共发现战国、汉、宋、辽、元、明、清遗存十余处,其中包括清乾隆帝御碑。这些古代遗存将统筹规划,纳入运河文化保护范围。
天津 光大“运河之魂”
市委、市政府为保护运河、改善城市环境,投资4.7亿元,以“城市·人·运河”为总体设计理念,对北运河最下游16公里进行了堤、林、路全面综合治理,清除河内垃圾,拆除河滩上的民宅、厂房等建筑物。武清位于京津之间。史上,武清依漕运夹河而兴,沿岸留下了大量历史传说、名人诗赋及碑文、寺庙等古迹遗址,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目前,北运河主要承担农业灌溉、输水排涝功能。“运河是骨,文化是魂”。武清将围绕大运河保护性开发,积极将反映漕运文化、帝苑文化及历代名人诗书的碑亭、浮雕融于城市建设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发挥大运河书画院作用,多渠道、多途径推进运河沿线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兼收并蓄,增添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活力。
沧州 丰富文化遗存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全长253公里,是京杭大运河流经的20个城市中里程最长的城市。沧州文物部门从二十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保护运河两岸的文化和文物,比如国家、省、市级保护单位有:赵兵部墓,马厂炮台,沧州文庙,沧州清真北大寺,捷地乾隆御碑,娘娘庙碑,张焘墓,泊头清真寺等。目前,京杭大运河沧州段目前发现各类物质文化遗存129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青县和沧县的哈哈腔、沧县的木板大鼓、沧州的武术、泊头的黑旗高跷、吴桥的杂技等。
德州 实现水系互通
京杭大运河德州段,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全长141公里。德州段运河河道自隋、唐兴起,到元代已成为全国漕运沟通南北的大动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除对其进行堤防岁修外,在1958年和1972年进行了两次治理工程,并多次对德州段沿河的港口、码头进行修建,目前的河道基本保持在三级航道。如今,德州将规划建设市区运河、岔河、减河三条“玉带”,实现水系互联互通,力争到“十一五”末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功能完善、人居环境最佳和具有创业吸引力的现代化城市。
聊城 浓缩运河古韵
聊城因运河而兴,对运河有着深厚的感情。聊城、临清分别属于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意义,都保存着各具特色的文物古迹和运河古城街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运河古城的文化面貌。两市都制订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认真贯彻实施,将运河上的水闸、桥梁、古街区、古树木等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对于运河沿岸的古建筑如山陕会馆、大、小码头、基督教堂、铁塔、钞关、舍利塔、清真寺、鳌头矶、海会寺等进行了维修,已经成为运河岸边的重要景观。
济宁 繁荣运河文化
由运河的繁荣昌盛而昌盛繁荣的济宁运河文化如今依旧久盛不衰。它是济宁沿运人民几百年来创造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多元性和开放性,在济宁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依旧根植于济宁人民心中,依旧有力地影响着济宁,塑造着济宁。为此,济宁将保护运河遗产,弘扬运河文化纳入战略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了运河沿线的文物保护;大力发展具有运河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做大做强运河航运事业;加强了对运河文化的研究与宣传。
枣庄 再现古镇风貌
枣庄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近年来,枣庄市依托运河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加强沿运生态保护。相继实施了运河展馆、滕州微山湖红荷湿地保护工程。今年以来,枣庄与上海一家公司合作,计划总投资3亿元,实施总占地550亩的运河古镇保护项目。该项目以遗留在城区的明清时期古运河为载体,以展现灿烂的运河文明为内涵,充分挖掘古运河历史人文资源,保护修复古镇的运河码头,恢复古商业步行街、古民居、运河民俗文化。届时,运河古镇的原始风貌,将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
徐州 保护开发并进
近年来,徐州对大运河保护始终坚持保护、开发和利用互动并进的原则,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在科学开发中合理利用,在合理利用中加强保护,初步形成了保护、开发、利用三者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2003年以来,组织人员对运河沿线文物分布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和调查,新发现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遗迹26处。根据遗产价值分别将其推荐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认真落实文物保护“四有”要求,即有档案,有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有保护标志碑,有保护机构。
宿迁 打造休闲名片
近年来,宿迁不断加强运河沿线遗产的挖掘保护,全力打造四条“廊道”:重挖掘保护,努力打造遗产廊道;重环境净化,努力打造生态廊道;重功能提升,努力打造航运廊道;重旅游开发,努力打造休闲廊道。将重点抓好龙王庙行宫、项王故里、极乐律院等运河风光带八大景区建设,开发运河水上游、生态游专项线路,与运河沿线城市旅游资源相互整合,尽快形成“千里运河第一漂”旅游项目,把运河全力打造成一条集生态文明、文化特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著名休闲廊道。
淮安 留下历史遗存
淮安是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从隋唐到明清,这里一直是南北漕运的枢纽,明清时期由于漕运总督、河道总督驻节于此,这里成为中央政府的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储备中心、河道治理中心和淮北食盐集散中心,留下了众多宝贵的运河文化遗存。“十五”期间,先后修建了清江大闸口中洲公园和两岸历史风貌区、大运河文化广场、漕运总督署遗址公园、清晏园、河下历史街区地下管线,整修加固了河下石工堤和淮安关关口石驳岸,落架大修了明清江船厂附属的清江书院内的文庙等。
扬州 培植绿色长廊
扬州是大运河的发祥地,扬州城的繁荣与大运河息息相关。为了打造沿运绿色走廊,制定并实施了《沿河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经过多年努力已初见成效。目前,扬州100多公里的运河长堤绿化覆盖率达80%以上。申请设立了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将扬州大运河两侧1公里近2800平方公里划为核心保护区,重点实施面源污染控制、引水河道整治与湿地保护建设、生态林网与生态廊道建设、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等四大类生态工程项目,现在扬州大运河全年基本达到二类水质标准。
镇江 延续民间传说
镇江因河而兴,镇江的文化也因河而兴。大运河镇江段沿线文物资源丰富,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分布在运河沿线,此外还有省级文保单位5处,市级文保单位20处。对这些文保单位镇江都建立了“四有”档案,同时加大文物维修保护和利用力度,有条件的通过建博物馆、纪念馆来保护,并向公众开放。对两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了登记建档和“申遗”工作。《白蛇传》、《董永与七仙女》两个民间传说,镇江恒顺香醋配制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公示名录。
常州 建成城市景观
为将运河打造成“活力之河、魅力之河、生态之河”的目标,2004年4月,常州委托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州规划设计院联合编制了《常州老运河及关河滨河地带概念性城市设计》,力求从整合空间、优化功能入手,结合城市旅游、景观和道路系统的完善,围绕打造九个特色景观区域,充分挖掘沿岸历史文化资源、展现城市特色,将老运河和关河滨河地带规划成为集历史展示、旅游观光、都市商业、城市休闲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景观带。
无锡 还原生态风貌
古运河历经千年,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古运河流淌千年至今仍为南北的运输动脉,这既为古运河的历史特色,又是古运河保护的难题。为保护无锡古运河贯城而过的特色,又能解决经济运输,无锡市政府决定在城外西郊开凿一条长19公里的新运河,确保了贯城6.6公里的古运河原生态风貌。为保护古运河,无锡市先后划定14.95公里古运河段为环境控制区,贯城6.6公里古运河段为建设控制区,清名桥1.5公里古运河段为水弄堂文物保护区,以此有效保护古运河沿岸环境、风貌、建筑。
苏州 修缮文物节点
苏州十分重视大运河苏州段沿岸文物的保护工作,积极将其纳入到古城保护的整体框架中。加快地方文物法制建设,积极实施大运河整治、环古城风貌保护、治水绿化等工程,并加强对沿岸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及古建筑的抢修保护。同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文物保护,深入挖掘沿岸的文物遗存。近年来,不断加大保护力度,多方筹集资金,重点修缮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古桥、古塔、古城墙、城门关隘、古驿站、古典园林、名人故居、会馆、寺庙、名人墓葬等文物古迹。
湖州 提升“江南水乡”
湖州作为“江南水乡”,因水而建、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大运河湖州段全长44公里,与长湖申、杭湖锡等航道相互贯通,形成了比较发达的运河水系网,沿线发掘了毗山、钱山漾、洪城等历史遗址,涌现了南浔、双林、菱湖、新市等文化古镇。大运河对湖州人民的贡献很大,湖州人民对大运河的感情很深。近年来湖州编制了湖州港发展规划,开展第三次历史文化遗产普查,投入5亿多元对运河进行全线改造,2000年成功创建部级文明样板航道。
嘉兴 构建城市标志
嘉兴市委、市政府将古运河市区段为重点,从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水系规划、城市设计等规划中,都将古运河作为重点分析研究,把古运河作为文化、生态、旅游为主导功能的城市标志性地带进行规划保护开发,先后完成了古运河市区环城河环河绿化带、三塔公园、船文化博物馆等景点的改造建设,正在实施月河、芦席汇、梅湾街传统历史街区保护改造建设,即将实施秀洲运河文化公园、穆湖生态休闲区、落帆亭公园、文生修道院保护整治工程等重要人文景观区建设。
杭州 担负历史重任
因河而兴的杭州,她的发展,当然与保护千年运河的历程紧紧相连。
沟通江河。明末以后,运河入钱塘江处改闸为坝,江河从此阻隔。从上世纪50年代起,省、市两级党委、政府就十分重视江河沟通工程,进行了工程的勘察规划,上世纪70年代完成设计方案,并于1983年正式启动了京杭大运河与钱塘江沟通工程,历时5年,挖填土石方300多万立方米,新开河道全长6.97公里,河面宽70米,可通航300吨级船舶,新建了三堡大型船闸。江河联通工程,不但实现了江河联通,而且可与浙东运河相通,拓展航线达400余公里,为实现北煤南运、南水北调开辟了渠道。
疏浚河道。上世纪50年代起,杭州市先后对武林门至塘栖段、余杭运河堤塘、德胜坝至垦山港等运河主次河道,开展疏浚拓宽、截弯取直、清除河障等治理工作,使运河杭州段全年可通60-100吨级船只,部分河段通航能力已达300吨级。同时,为改善运河水质,自1993年起实施了运河(杭州段)截污纳管处理工程,历时8年,总投资9.4亿元,铺设了总长约60公里的排污管道,并扩建了四堡污水处理厂,使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0万平方米/日,形成了城市第三条污水处理系统。
整治内河。作为运河水系的市区河道,由于原有的河道运输、泄水、饮用功能的逐步淡出,不少河道淤塞、堙没。建国初,杭州市就对中河、东河进行了多次疏浚。1982年,结合旧城改造,重点对中河、东河总长达10多公里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拆迁沿河单位300多家、居民7000多户,拆迁人口2.7万人,辟建了十里河道绿带走廊,改善了两河的水质。与此同时,还对余杭塘河、贴沙河、上塘河等进行了治理。
修建桥梁。建国后,为提高市区道路通行能力、适应现代交通要求,在运河(杭州段)上,自南而北,新建改建了艮山路桥、顾家桥、京江桥、城东桥、铁路桥、运河桥、建北桥、中河立交桥、中北桥、朝晖路桥、潮王桥、德胜路桥、江涨桥、大关桥等21座桥梁,有效改善了运河两岸的交通条件。通过对运河(杭州段)进行大规模的整治,拆除旧房、搬迁工厂、截污纳管,开辟绿地,拓宽道路,新建商业、旅游、文化设施,使运河(杭州段)两岸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实施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改善自然生态的同时,杭州市也着力进行人文生态的修复,完成了拱宸桥、高家花园等重要历史遗存的保护。
(张寅 张伟达 杭州日报)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