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大运河申遗,杭州在行动

admin 2006-05-31 来源: 网
  大运河具备世界遗产的基本要素   贯通于1292年的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连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大运河具备世界遗产的基本要素 

  贯通于1292年的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连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惟一一条南北走向的长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它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作为历史上最重要的南北漕运通道,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京杭大运河两岸留下了无数令后人感慨不已的文化遗迹。运河沿岸的古墩、古庙、古塔、古桥、老街、老店、老厂、老窑以及街市的繁华景象、市民的生活习俗,犹如《清明上河图》的长幅画卷展示在人们面前。“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也是中国惟一南北走向的长河,它和长城一样是中国古代的两大工程奇迹。”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如是评价。“大运河首先是与长城并重的我国古代大型工程奇迹”,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说,“其次从人文的角度而言,其水系绵延千里,纵贯南北,构成独特的自然风情,孕育出浓郁的线形文化景观。”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最新一版《行动指南》中,遗存运河和文化线路作为新的世界遗产种类已经赫然在列。《行动指南》将其特点归结为,“它们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 

  从1997年开始就致力于运河遗产廊道研究的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认为,大运河完全具备了这些基本要素,因为它具有毋庸置疑的突出普遍价值,是标志着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遗产。俞孔坚认为,“实际上大运河可以实现三个战略性的目标:一、遗产廊道,历朝历代丰富的历史痕迹在运河流域留下了清晰的足音;二、生态廊道,是中国东部惟一一条从南到北横跨五个水系的一条水系廊道;三、休闲廊道,是沟通中国东部城市密集地带的一大休闲空间。”“大运河长期以来是中国封建政权赖以生存的南粮北运的大动脉,为漕运传统提供了核心物证。以漕粮为主兼及其它商品的水路运输,使运河地区发展成一条巨大的经济带。”“运河还是南北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纽带,与众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信仰、思潮、重要文学艺术作品、民俗传统有着直接而具体的联系。”沿河18城市牵手共推大运河申遗 

  2006年3月4日,全国两会58名政协委员联名,一份“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递交上了全国政协。运河沿岸6个省市的政协委员都在提案件上签了名。 

  申遗对于杭州的意义重大,杭州也非常希望尽快出现一个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对于运河申遗,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格外重视。他认为:“京杭运河姓杭,杭州作为运河南端的城市,理应在申遗中起带头作用。运河指挥部要统一指挥,各部门协调,兑现杭州对运河申遗的承诺。” 

  运河申遗的工作之一,是要挑选运河中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精华部分作为“代表段”。而运河杭州段完全可能成为运河申遗的代表段。杭州市运河指挥部宣布,今年5月,全国政协运河“申遗”调查组会把最后一站放在杭州,到时运河沿岸20个城市的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专家都会来到杭州。 

  运河历史上存在的古街古巷、民宅公建、文物古迹、民风民俗等正在消失。如何更好地保护运河,还没有一定的模式和答案。为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运河集团编撰了《京杭运河(杭州段)历史文化遗存实录》。在这份实录里,有一幅1891年美国传教士拍摄的近代运河的翻坝场景。那时运河的坝都是靠人工来翻动的,人和牛在一起劳动,它反映了运河魂的精神实质,那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杭州运河两岸,至今还保留着历史上底层百姓生活的痕迹。杭州运河指挥部陈述总指挥说,杭州段已在建国北路桥一带树立起高达16米,名为“运河魂”的雕塑,用他们来反映运河的精神。如果说运河北京段反映的是京城文化,而杭州段应该代表的是民俗文化。所幸,杭州运河两岸还保留了一些老房子,这里留下了底层百姓的生活痕迹。我们要保留和挖掘的也就是这些。“运河拿什么去‘申遗’,一块是物质文化遗产,如桥、埠、仓、房等等,另一块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运河民情、风俗等。” 

  运河两岸的城市正在进入快速的发展阶段,通过申遗,可以有效促进大运河沿岸6个省18个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及协调发展。沿岸6个省18个城市要统一协调申遗工作及保护工作,把真正的历史文化传诸后世。 

  杭州实施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 

  杭州“因运河而兴”,对大运河的历史与传承,杭州承担着更多责无旁贷的重任。围绕运河“申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和为民解难、为民造福“三大目标”,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列入杭州市“十五”时期“十大工程”之一。 

  按照杭州市委、市政府16字方针(截污、驳坎、清淤、绿化、配水、保护、造景、管理),以五大工程(水体河道整治工程、路网建设工程、景观整治工程、夜景灯光工程、文化商贸旅游工程、安居工程)为支撑,实现六大目标: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运河两岸经济价值;完善道路交通系统,整合两岸交通资源;致力水环境整治与水质改善,提升环境资源价值;打造沿线景观亮点,增强城市竞争力;保护和挖掘历史遗存,延续历史文脉;开发旅游休闲资源,打造国际旅游产品,到2006年国庆节要初见成效。 

  运河(杭州主城区段)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实施范围为石祥路至秋涛路。项目分别为:一馆(运河博物馆)、二场(西湖文化广场、运河文化广场)、三园(艮山公园、大关公园、北星公园)、两带(左岸:石弄潮声、运河魂、稻香园、信义坊、夹城夜月、候圣驾、左侯亭、运河纤夫、游步道、护栏;右岸:石栏长阵、艮山十景、运河怀古、半道春红、富义仓、御码头、忠亭、游步道、护栏)、六埠(艮山门埠、施家桥埠、武林门埠、卖鱼桥埠、北新关埠和拱宸桥埠)、十五桥(城东桥、艮山桥、建北桥、映月桥,<新建>、中北桥、西湖文化广场桥<新建>、青园桥、朝晖桥、潮王桥、德胜桥<改建>、华光桥<新建>、江涨桥、大关桥、登云大桥、拱宸桥)。“一馆两场三园两带六埠十五桥”项目中的“一馆”,即运河博物馆,它不是一座单纯、普通意义上的博物馆,而是一座具有多样功能和多种特性的综合性运河文化中心。“两场”即西湖文化广场和运河文化广场,集文化、娱乐、商贸、观赏旅游和休闲娱乐等多项功能于一体,整个广场的设计将体现秀外慧中的吴越文化本质。“三园”即艮山公园、大关公园和北星公园,将强调传统古街风貌的再现。“两带”分左、右两带。左带包括石弄潮声、运河魂、稻香园、信义坊、夹城夜月、候圣驾、左侯亭、运河纤夫。右带包括石栏长阵、艮山十景、运河怀古、半道春红、富义仓、御码头、忠亭、游步道、河浫护栏,整治将体现出通透、韵味、文化等元素。“六埠”即艮山门埠、施家桥埠、武林门埠、卖鱼桥埠、北新关埠和拱宸桥埠,这是为水上巴士沿途设置的6个停靠码头。“十五桥”分别为城东桥、艮山桥、建北桥、映月桥、中北桥、西湖文化广场桥、青园桥、朝晖桥、潮王桥、德胜桥、华光桥、江涨桥、大关桥、登云大桥和拱宸桥,让古桥重现新貌。 

  按照世界遗产的保护要求进行整治工程 

  为更充分、全面、系统地对运河(杭州段)历史文化遗存和文化元素以桥为坐标进行深入挖掘,杭州运河指挥部与部分在杭高校合作,组成课题组,采用文献、文物、田野调查三重证据法对运河(杭州段)长20多公里、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了一次拉网式的普查。经过分类甄别、分析研究,最终形成了一本厚实详尽、图文并茂的《运河遗韵——运河(杭州段)历史文化遗存实录》为运河桥梁、景观带整治提供了历史、人文依据,为运河文化的保护开发提供了中间成果。这些历史文化的挖掘对运河桥梁与景观带整治工作中文化元素的体现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要搞好运河桥梁改造与整治,使每座桥都成为运河上靓丽的风景,一桥一景。”杭州市委王国平书记这样要求。整治的桥梁均位于杭州市中心,既是地面交通的要道,也是运河航道的通航要道,将运河桥梁整治与运河申遗相结合,以中式桥为主,体现朴素、简约、精致。将桥梁整治与文化挖掘相结合,桥梁整治以文化挖掘为依据,文化重现以桥梁整治为载体。将桥梁整治与桥梁的养护相结合,以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一举两得。将桥梁整治与以人为本相结合,使市民能在运河桥上行,桥下休闲、观光。将桥梁整治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使桥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以此优化运河整体环境。 

  运河景观建设是运河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在短期内改变目前运河沿线空间散乱、分割并封闭,到处充斥着卫生死角且无景可观的形象,通过采取拆除违章建筑、释放被侵占的滨水公共空间、挖掘沿线历史文化遗存、提升构景元素品位、打造景观亮点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初步还运河原有面貌,造百姓真正需要的公共空间,跨出还河于民的实质性步伐。 

  按照绿带美、游步道通、夜景亮的要求实施了景观带整治工程,包括公共绿地的退让、绿化、铺装、照明、雕塑和城市家俱等。至2005年底,运河景观带江干段、下城段一期工程已完成,2006年,下城段二期工程、江干段二期和拱墅段全面铺开建设。景观带建设中还建有石栏长阵、艮山十景、运河魂、运河怀古、八夏雕塑、稻香园、夹城月夜、半道春红、潮王雕像等多个蕴含运河深厚文化积淀的文化节点,为运河申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仅仅是申遗 

  杭州的这次整治工程,对运河历史文化的整理、发掘、保护,不仅保护了历史遗产,而且为定位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杭州,提供了江南文化名城新的亮点。运河的保护强化了杭州的历史个性,同时优化了城市生态环境,也提升了城市生活质量。这是杭州人民、特别是运河两岸老百姓的福气。 

  周少雄,杭州师范学院区域文化与经济研究院院长、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他认为,“运河是发展变化的历史空间,作为曾极为繁荣的沟通中国南北方的大动脉,她不仅是河流,也是沿河城市记忆的珍贵载体。因此,从旅游意义上说,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是杭州标志性、经典性的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存。” 

  当然,“申遗”是“双刃剑”,城市能从“申遗”中得到发展机会,但更多的是责任。城市必须要很好地、完整地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来进行保护。不过,“保护”和“发展”并不是矛盾的。没有孤立的“文物”存在,一定要和社会发展结合,才能把真正的历史文化传诸后世。 

  保护运河,杭州人有自己的情怀。运河“申遗”,杭州要挑重担子--对运河历史的重拾就是这个原因。但“申遗”不是目的,“‘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运河、发展运河”。保护运河,更要还河于民,造福于民——建公园,打通两岸绿带等等,都是为了市民。 

  一部1400多年的运河史,现实无法将它还原,现实也无须将它还原。由点到面,由面到线,由水到岸,穿越时空。运河杭州主城区段一期景观工程——“一馆两场三园两带六埠十五桥”的呈现,绝不是对运河杭州段历史的复制,而对历史信息的选择性读取,有的是交流的平台,有的只是记取历史的符号。通讯员 陶学锋 本报记者 鲍世明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