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环境日:我环保总局通报中国生态保护状况
admin
2006-06-05
来源:
网
今年6月5日是第35个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环保总局今日首次对外发布《中国生态保护》,全面介绍中国生态保护情况。环
今年6月5日是第35个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环保总局今日首次对外发布《中国生态保护》,全面介绍中国生态保护情况。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一些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但由于中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地区差异较大,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这位负责人说,2000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显示,中国近1/3的国土生态环境质量优良,1/3的国土生态环境处于差或较差水平;第6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不断增加,森林质量趋于提高,但森林资源仍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过度采伐等问题;我国天然草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1%,但有90%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退化、沙化草原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沙尘源;我国湿地面积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约有4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但天然湿地大面积萎缩、消亡、退化仍很严重;我国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2.7%,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等的大量使用,对农田的生产力和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海域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1/3,由于沿海地区人口快速增长,经济发展迅速,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破坏加剧,海域总体污染状况仍未好转;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分布最多的国家之一,集中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荒漠植被的过量利用和内陆河上游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荒漠植被和荒漠区绿洲的生态退化;我国城市绿地面积不断扩大,但城市水资源短缺,城市绿地面积小、功效差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仍然存在,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比较突出。
这位负责人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生态安全,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是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最重要、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截止目前,全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处,面积15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建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中国生态保护的一项新举措。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和恢复区域生态功能。为科学确定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国家环保总局正在组织编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依据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划分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农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等7类生态功能区,根据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和生态极敏感区的分布,提出陆域生态功能保护重点区域作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优先地区。国家环保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开展了18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工作;正在编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2006-2020年)》,以统筹安排中国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布局和建设。
二是加大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力度,加强了水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2000到2004年,万元GDP用水量减少211立方米,降低34.6%。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积极推动水电建设的有序发展。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保护,2004年,开展了全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投入资金4.06亿元开展矿山环境治理,恢复治理面积27435公顷,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矿山治理项目资金7.53亿元。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生态保护,2005年,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强化了旅游区的环境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显著,中国于1993年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2005年成为《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缔约国。开展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重点调查,完成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执法检查,组织编制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发布了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三是开展生态示范系列创建工作。从1995年起,233个地区和单位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海南、吉林等9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宁波、深圳等150多个市(县、区)开展了生态市(县、区)创建工作。全国已有225个镇(乡)获得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荣誉称号。
四是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了《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启动试点工作,颁布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等规章和标准,农村环保法制建设逐步完善。为有效控制土壤污染,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制定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多项控制标准和技术规范,组织开展了“菜篮子”种植基地、污水灌溉区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土壤环境质量专项调查工作。启动了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工作。截止2005年底,全国共批准有机食品生产基地43个。
这位负责人说,中国生态保护还面临不少的问题: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生态环境压力大,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但单位GDP能耗、物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不完善,中国已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侧重点不同,缺少综合性的生态保护法;生态保护投入不足,资金投入少、投入渠道单一,生态治理工程效益有待继续提高;生态保护的科技及信息支撑薄弱,生态保护科研力量有限,难以为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
这位负责人说,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一是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国家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加大对重点区域和流域的重大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二是制定和完善生态保护经济政策,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损失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建立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共享机制;三是构建生态系统监测体系,提高生态系统监测能力,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建立重大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理系统;四是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合理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生态审计制度,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五是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努力营造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六是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吸收国外资金、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积极参与相关国际公约,履行相应的国际义务,维护国家环境与发展权益。
这位负责人说,2000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显示,中国近1/3的国土生态环境质量优良,1/3的国土生态环境处于差或较差水平;第6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不断增加,森林质量趋于提高,但森林资源仍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过度采伐等问题;我国天然草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1%,但有90%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退化、沙化草原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沙尘源;我国湿地面积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约有4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但天然湿地大面积萎缩、消亡、退化仍很严重;我国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2.7%,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等的大量使用,对农田的生产力和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海域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1/3,由于沿海地区人口快速增长,经济发展迅速,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破坏加剧,海域总体污染状况仍未好转;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分布最多的国家之一,集中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荒漠植被的过量利用和内陆河上游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荒漠植被和荒漠区绿洲的生态退化;我国城市绿地面积不断扩大,但城市水资源短缺,城市绿地面积小、功效差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仍然存在,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比较突出。
这位负责人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生态安全,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是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最重要、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截止目前,全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处,面积15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建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中国生态保护的一项新举措。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和恢复区域生态功能。为科学确定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国家环保总局正在组织编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依据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划分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农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等7类生态功能区,根据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和生态极敏感区的分布,提出陆域生态功能保护重点区域作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优先地区。国家环保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开展了18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工作;正在编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2006-2020年)》,以统筹安排中国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布局和建设。
二是加大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力度,加强了水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2000到2004年,万元GDP用水量减少211立方米,降低34.6%。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积极推动水电建设的有序发展。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保护,2004年,开展了全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投入资金4.06亿元开展矿山环境治理,恢复治理面积27435公顷,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矿山治理项目资金7.53亿元。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生态保护,2005年,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强化了旅游区的环境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显著,中国于1993年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2005年成为《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缔约国。开展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重点调查,完成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执法检查,组织编制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发布了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三是开展生态示范系列创建工作。从1995年起,233个地区和单位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海南、吉林等9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宁波、深圳等150多个市(县、区)开展了生态市(县、区)创建工作。全国已有225个镇(乡)获得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荣誉称号。
四是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了《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启动试点工作,颁布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等规章和标准,农村环保法制建设逐步完善。为有效控制土壤污染,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制定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多项控制标准和技术规范,组织开展了“菜篮子”种植基地、污水灌溉区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土壤环境质量专项调查工作。启动了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工作。截止2005年底,全国共批准有机食品生产基地43个。
这位负责人说,中国生态保护还面临不少的问题: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生态环境压力大,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但单位GDP能耗、物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不完善,中国已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侧重点不同,缺少综合性的生态保护法;生态保护投入不足,资金投入少、投入渠道单一,生态治理工程效益有待继续提高;生态保护的科技及信息支撑薄弱,生态保护科研力量有限,难以为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
这位负责人说,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一是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国家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加大对重点区域和流域的重大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二是制定和完善生态保护经济政策,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损失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建立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共享机制;三是构建生态系统监测体系,提高生态系统监测能力,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建立重大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理系统;四是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合理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生态审计制度,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五是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努力营造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六是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吸收国外资金、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积极参与相关国际公约,履行相应的国际义务,维护国家环境与发展权益。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