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先护古村落
admin
2006-06-20
来源:
网
在建设新农村的具体实践中,先将那些有着浓郁乡村风格的古村落、老村落,像自然保护区那样严格保护起来。 驱车沿京沪高速公路往南行驶,沿途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
在建设新农村的具体实践中,先将那些有着浓郁乡村风格的古村落、老村落,像自然保护区那样严格保护起来。
驱车沿京沪高速公路往南行驶,沿途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一带的村庄呼啸而过。春天,油菜花染黄了江北的田野;夏天,公路两旁是绿油油的庄稼;秋天,沉甸甸的玉米、谷穗等待收获;冬天则一片银装素裹。如此美景,仿佛这就是我们当年努力追求的“希望的田野”。
然而,与现代化的高速公路极不协调的是,传统的乡村自然和文化生态正在悄然消失。有着浓郁乡村文化底蕴的宗祠消失了,当年村里文化人撰写墓志铭的石碑,被砸破做了房子的基础。弯弯的小河竟学着城里的样子给取直了,还铺上了水泥。更难看的是乡村的建筑,红砖红瓦,红红的一片,整齐得像军营,其风格从内蒙古草原到江苏北部几乎是一个模样。最俗不可耐的是,将贴澡堂的瓷砖贴在了外墙面上。
难道中华传统文化仅存在故宫、孔庙、泰山、乔家大院等这样供人参观的“标本”里吗?
更有甚者,用西洋的建筑充斥中国的乡村。某地领导将政府办公楼建成“白宫”式样,不知老美看了做何感想?中国的乡村建筑原本是非常有特色的:北方的四合院,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西北的窑洞,西南的“干栏式”,闽南的圆形“土楼”,堪称世界乡村建筑的典范,与西洋的乡村建筑各呈千秋。至于那些世家院落,乡村祠堂,道观与佛庙更使美丽的乡村增添了古朴的色彩。然而,在最近的田野调查中,我发现这一切正在消失。传统建筑被认为土气,换上了上面看到的“军营”,或者风格一致的方块“二层楼”。
当年的辜鸿铭说过一句气话:“中国人不懂得古董的价值,才卖给外国人。”这话放在80年后的今天,在很多地方竟变成了“自毁家园”。
目前,我们对古村落的保护缺乏合理的规划。一些农民以为老的东西不值钱,而一味追“新”求“异”,竟然将明代的外墙面糊了水泥,贴了瓷砖;更有甚者,推倒了重来。在浙江温州考察时,笔者见到富裕起来的农民第一动作就是拆老房子,好像是老房子让他们受的穷。然后,比赛着盖高楼,一家比一家高,高的达七八层,三四口之家根本住不过来。楼房沿公路一字摆开,成了农民“斗富”的粗劣展品,让人不愿“忆江南”。而新建筑一点风格也没有,火柴盒子样式为主,比起古香古色的老房子来逊色多了。
乡村需要保护的东西很多,除了传统的建筑文化,还有那些“活”的文物,即古树和大树。北京门头沟灵水村是建于辽金时代的古村落,大多为古色古香的三合院、四合院。由于该村古老而多庙宇,村内多古树名木相伴。最著名的是两棵“古柏奇观”,一是“榆柏合抱”(在古柏粗干下部的大杈中,生长出一棵高大的榆树来);一是“桑柏合抱”(在古柏躯干的树洞中,生长出一棵桑树来),两棵柏树均为金代所植。然而,笔者前去调查时却发现,“榆柏合抱”的榆树开始枯死,“桑柏合抱”的柏树出现了干梢。随着灵水村知名度扩大,一些电影导演选择灵水村作为拍摄外景地,虽然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是不当,如用石头将根系全部封闭起来不利于古树保护。树木明显因地下水下降和营养缺乏而衰落,但是村里没有人工扶壮的费用。
另外,非常值得忧患的是,愈演愈烈的“大树进城”正在使村庄里的“老槐树”面临着一场浩劫。
对有着传统文化意义的古村落、老村落,英国政府是统一管理的。国家专门拿出费用补贴农民维护,修旧如旧,这是对外观所做的要求,而房子里面的布局是各家的私事。
英国乡村旅游为农民带来了大量的实惠,主要得益于英国政府的这一举措。如果英国的乡村也像城市那样建,恐怕就没有人来看了。
笔者建议,在建设新农村的具体实践中,先将那些有着浓郁乡村风格的古村落、老村落,像自然保护区那样严格保护起来。可以借鉴自然保护的做法规划出核心区、缓冲区和发展区。要“反规划”,先确定好什么样的地方不能动土。坚决不能为了强调政绩和建形象工程,将古村落推倒了建高楼。要专门为保护古村落和老村落制定相关法规政策,约束头脑发热者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拿古村落、老村落“开刀”。如是,一方面国家保留了古村落和老村落,另一方面,农民开展乡村旅游致富也有了物质上的保障。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 蒋高明
驱车沿京沪高速公路往南行驶,沿途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一带的村庄呼啸而过。春天,油菜花染黄了江北的田野;夏天,公路两旁是绿油油的庄稼;秋天,沉甸甸的玉米、谷穗等待收获;冬天则一片银装素裹。如此美景,仿佛这就是我们当年努力追求的“希望的田野”。
然而,与现代化的高速公路极不协调的是,传统的乡村自然和文化生态正在悄然消失。有着浓郁乡村文化底蕴的宗祠消失了,当年村里文化人撰写墓志铭的石碑,被砸破做了房子的基础。弯弯的小河竟学着城里的样子给取直了,还铺上了水泥。更难看的是乡村的建筑,红砖红瓦,红红的一片,整齐得像军营,其风格从内蒙古草原到江苏北部几乎是一个模样。最俗不可耐的是,将贴澡堂的瓷砖贴在了外墙面上。
难道中华传统文化仅存在故宫、孔庙、泰山、乔家大院等这样供人参观的“标本”里吗?
更有甚者,用西洋的建筑充斥中国的乡村。某地领导将政府办公楼建成“白宫”式样,不知老美看了做何感想?中国的乡村建筑原本是非常有特色的:北方的四合院,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西北的窑洞,西南的“干栏式”,闽南的圆形“土楼”,堪称世界乡村建筑的典范,与西洋的乡村建筑各呈千秋。至于那些世家院落,乡村祠堂,道观与佛庙更使美丽的乡村增添了古朴的色彩。然而,在最近的田野调查中,我发现这一切正在消失。传统建筑被认为土气,换上了上面看到的“军营”,或者风格一致的方块“二层楼”。
当年的辜鸿铭说过一句气话:“中国人不懂得古董的价值,才卖给外国人。”这话放在80年后的今天,在很多地方竟变成了“自毁家园”。
目前,我们对古村落的保护缺乏合理的规划。一些农民以为老的东西不值钱,而一味追“新”求“异”,竟然将明代的外墙面糊了水泥,贴了瓷砖;更有甚者,推倒了重来。在浙江温州考察时,笔者见到富裕起来的农民第一动作就是拆老房子,好像是老房子让他们受的穷。然后,比赛着盖高楼,一家比一家高,高的达七八层,三四口之家根本住不过来。楼房沿公路一字摆开,成了农民“斗富”的粗劣展品,让人不愿“忆江南”。而新建筑一点风格也没有,火柴盒子样式为主,比起古香古色的老房子来逊色多了。
乡村需要保护的东西很多,除了传统的建筑文化,还有那些“活”的文物,即古树和大树。北京门头沟灵水村是建于辽金时代的古村落,大多为古色古香的三合院、四合院。由于该村古老而多庙宇,村内多古树名木相伴。最著名的是两棵“古柏奇观”,一是“榆柏合抱”(在古柏粗干下部的大杈中,生长出一棵高大的榆树来);一是“桑柏合抱”(在古柏躯干的树洞中,生长出一棵桑树来),两棵柏树均为金代所植。然而,笔者前去调查时却发现,“榆柏合抱”的榆树开始枯死,“桑柏合抱”的柏树出现了干梢。随着灵水村知名度扩大,一些电影导演选择灵水村作为拍摄外景地,虽然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是不当,如用石头将根系全部封闭起来不利于古树保护。树木明显因地下水下降和营养缺乏而衰落,但是村里没有人工扶壮的费用。
另外,非常值得忧患的是,愈演愈烈的“大树进城”正在使村庄里的“老槐树”面临着一场浩劫。
对有着传统文化意义的古村落、老村落,英国政府是统一管理的。国家专门拿出费用补贴农民维护,修旧如旧,这是对外观所做的要求,而房子里面的布局是各家的私事。
英国乡村旅游为农民带来了大量的实惠,主要得益于英国政府的这一举措。如果英国的乡村也像城市那样建,恐怕就没有人来看了。
笔者建议,在建设新农村的具体实践中,先将那些有着浓郁乡村风格的古村落、老村落,像自然保护区那样严格保护起来。可以借鉴自然保护的做法规划出核心区、缓冲区和发展区。要“反规划”,先确定好什么样的地方不能动土。坚决不能为了强调政绩和建形象工程,将古村落推倒了建高楼。要专门为保护古村落和老村落制定相关法规政策,约束头脑发热者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拿古村落、老村落“开刀”。如是,一方面国家保留了古村落和老村落,另一方面,农民开展乡村旅游致富也有了物质上的保障。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 蒋高明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