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大运河:一部流动的史诗
admin
2006-08-28
来源:
网
再造大运河: 尽管京杭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在逐渐萎缩,但它的文化符号意义却在彰显。运河周边18个城市联合申遗,南水北调工程使一些河段恢复,种种契机让大运河有望再次
再造大运河:
尽管京杭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在逐渐萎缩,但它的文化符号意义却在彰显。运河周边18个城市联合申遗,南水北调工程使一些河段恢复,种种契机让大运河有望再次焕发活力。
□ 本报记者 张万新 李红兴
韩英杰
“东西为广,南北为运”,一条贯穿南北、改变中国水运历史的京杭大运河,在淡出历史之帷百年后,因“申遗”和“南水北调”,又突然被拉到了大家面前。
曾经辉煌的大运河,与现在的海陆空集团运输也许无法相比,但它作为一条活的历史长廊,其象征意义和未来经济价值,依然值得期许。
21年“申遗”路
现年83岁高龄的罗哲文教授,是梁思成的得意门生,他与先生一样,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种偏执和热爱。早在21年前,他就把大运河的申遗当作了自己的艰巨使命。由于一些原因,最后这一殊荣让步给了长城。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运河的关注和奔走,特别是近年来,眼看运河一些河段干枯、甚至断流,运河一些生态也在遭到破坏,他更加意识到通过“申遗”来保护这项伟大遗产的重要性。
现年93岁的郑孝先生,也是运河申遗专家。他差不多也是从10年前就加入到了“运河文化”的保护中来。尽管年岁已高,他和罗哲文先生为了考察运河,竟把运河两岸的城市都走了一遍。
郑老说:“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她都是生命线啊。”但两位老人却在考查中发现,运河的干枯、缩水和污染,势必影响到申遗;这也表明运河文化本身也需要我们去维护。
罗哲文老先生更是强调:“如果没有这条运河,北京城可能就修不起来啊!而且北京的一切物资,经济都靠这条运河,在铁路没有修之前,它这一千多年来,就一直这样担负着它的运输功能。”
今年两会期间,在罗哲文和郑孝两位老先生的倡导下,由58位全国政协委员签名的《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得以提交。
不久,运河边上的18个城市被组织起来,他们将共同为申遗做出努力。
今年5月,全国政协组织专家小组对大运河进行了全线考察,并在杭州达成“宣言”,以后杭州将每年拿出1.4亿元来维护河道,随后,江苏、山东等省市,也拨出专款用于运河的维修上,更有台儿庄、通州等城区,已把复兴运河文化当作城市营销的一张新名片。
对于两位老人来说,他们21年的夙愿总算有了初步的了结。这也意味着,“重塑大运河”梦想已经由纸上变成了现实。
水上文明史
重新疏通河流,断航多年始而通航,这种千帆竞过、两岸游人如织的繁荣景象,以前我们只能从一些画卷中看到,现在却可以让昔日重现。
对水的渴望和想象,一直就是困绕人类智慧的难题,但我们的古人总能迎刃而解。自2500年前就开始挖掘、全长达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是这一智慧的结晶。
“逐水而居”,随运河形成居民、城市,继而形成运河文化、民俗等,一部水上文明史就此拉开。
这也是大运河申请 “非物质遗产”的原因。有人说,大运河的非物质遗产,还包括戏曲、习俗、饮食、宗教、建筑等等。
正是因为有水,才催生了一系列的文化,宫殿、庙宇等建筑形态。
让大运河重新有水,早就是众多有识之士的梦想,对于德州人来说,这种渴望尤为迫切。
曾经是运河重镇的德州, 1968年发生断航,从此再也没有恢复过来。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只有铁路、公路,而没有河流,城市就如没有淑女的君子。
“南水北调”是现代人的又一次大胆想象,它恰恰与古人智慧进行了对接。罗哲文介绍说,东线水穿过黄河后,能对河北、天津段的运河进行生态补水,大运河有望流淌起来,重现生机。
运河复兴与国家名片
让大运河重现生机,不仅对学者,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大幸事。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认为,大运河的作用还不止于精神,还有物质。
由于中国的人口集中在东部,而大运河穿过的省市又是东部最繁华的地区。它主要是起到了交通枢纽的作用,这也是大运河重要的遗产。同时它是中国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廊道。它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尽管近年来,它的运输功能有所弱化,但它的文化符号意义却一点没有减弱,因为中国历史从春秋到现在,都和运河有关。京杭大运河已经作为有机组成部分,镶嵌入了母体。它与中国东部的水系基本都连上了,因此还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意义。
也有一些专家认为,修复一新后的运河,不仅可以恢复部分运输功能,同时还可以作为旅游景区为城市增加经济活力,经济价值巨大。
面临创新鸿沟
然而,大运河毕竟是一个宏大的系统,要重新恢复它的生机,却非易事。即使调动再多的资源,也很难对大运河进行彻底的再设计。不过,目前这股大运河热,至少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可能性,即我们可在大运河沿岸构建一个规模较小的理想世界。
不论大运河热带来多么宏大的远景,整个规划都面临着创新鸿沟,如何弥补它,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曾经热情高涨的专家团,在沿大运河实地考察之后,也发现大运河申遗项目需要从长计议。至少在四个方面存在着疑点,必须采取极富创意的管理方法才能弥补鸿沟。
首先,有些专家开始特意避开“京杭”二字,罗哲文的助手齐欣说。
因为在目前情况下,整体包装大运河确实有难度,专家们认为可以挑选最有代表性的河段来展开申遗工作。这样的话,不如去掉“京杭”二字,免得在名称上影响部分河段的前景。这引起一些城市的不满。
由于大运河沿岸的城市太多,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利益。齐欣说,我们过去在这个问题上吃过亏,像江南园林、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就因为涉及面过广而流产。
其次,当初提出为大运河申遗的罗哲文认为,大运河可以尝试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三位一体进行申遗。这虽然是个创举,但遭到部分专家的反对。
如何平衡沿岸城市的利益
京杭大运河申遗的另外一个难题,在于如何统一大运河沿岸18个城市的意志,杭州运河总指挥陈述说,江苏和浙江的6个古镇曾经联合申遗,最后失败。失败原因就是省与省之间,因为没有上面牵头,在很多方面很难统一,京杭大运河穿过了那么多城市,经济发展的层次都不一样。大家在会议上容易统一,但是到了实际操作层面就不一样。
陈述说,沿岸这么多城市,哪个城市都不可能牵头,必须要由中央部门来协调。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两三年时间才有可能申遗成功,因为申遗是一件巨大的工程,前期有特别复杂的工作。
因为运河的申遗要结合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杭州运河指挥部虽然已经成立了3年之久,但是陈述说,因为工程浩大而且资金不足,运河前期主要是进行了工程方面的工作,关于文化的整理现在依然很难形成系统。
而对于部分城市来说,他们则把运河与提升城市形象结合了起来,使运河文化可以通过商业复活,同时巧打运河牌,使更多人关注运河。这也不失为一种保护运河的措施。
一支塔影认通州
□ 本报记者 李红兴 刘巍
8月的北京,正是煎熬人的桑拿天气,通洲也不例外。为即将到来的“通州运河文化节”,上上下下都在紧张忙碌着。
聊起运河,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会特别兴奋,几乎所有人都会告诉你:通州因运河而名,取“漕运通济之义。的确,古通州,因运河而鼎盛一时,“漕艇贾舶如云集,万国鹈航满潞川”说的就是当时的盛况。
通州旧城像是一艘大船,现在“海子公园”内的“燃灯佛舍利塔”就是船桅,是运河北端的标志,正所谓“一支塔影认通州”;而位于城中心的钟鼓楼就是船舱。但十分可惜的是,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钟鼓楼在文革中被毁。登高楼远眺,通州城和京杭大运河尽收眼底的胜景无法因运河的重生而再现。
站在运河北关闸桥上向下望去,温榆河、通惠河注入的河水缓缓而下,运河河道豁然开朗。宽阔如镜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不时有成群水鸟嬉闹,掠起一片涟漪,已经绝迹多年的鱼儿又开始在运河里畅游了。
通过近两年的治理,如今运河通州段河道已由过去的100米拓宽至200米左右,两堤间距约300米。4.6公里的运河城市段河道,水面面积达到90万平方米,蓄水量超过200万立方米,防洪标准也由原来的20年一遇提高到了50年一遇。
10月15日,通州将迎来它的首个“运河文化节”,也是运河作为通洲的一张文化名片被正式推出的日子,所以吸引了各方关注的目光。
据“文化节”有关负责人介绍,通州运河文化景观带也已被列入北京2008年人文奥运六景区之一。届时,运河将作为一个新的旅游景区,为城市经济增加新的活力,同时也会为当地生态保护带来诸多好处。
在历史上,正是元代时开通了会通河(山东段)和通惠河(通州至北京段),京杭大运河才自此沟通。元朝郭守敬修的通惠河长164里,增加了水源后元代船只可经过运河沿通惠河直驶入大都城内积水潭。
据有关史料介绍,当时最著名的工程是“瓮山泊”,它既是通惠河上源的调节水库,又是著名风景游览区,元代皇帝多次乘船前往游乐,经清代扩建后成为大型的皇家园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昆明湖。它与万寿山一道构成了颐和园这一世界遗产最主要的景观。至今,象征着清朝万代基业永不翻的“石舫”依然静静地停靠在昆明湖与万寿山的交界处,供游人拍照留念。
《中国运河传》的作者、中国城乡规划院院长傅崇兰先生告诉《财经时报》,“天人合一”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治水模式,除通惠河外,“会通河”也是这一治水模式的一个典范。
1391年黄河决堤堵塞了会通河,1411年明成祖朱棣下令工部尚书宋礼率领16.5万农民工疏浚“会通河”,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难题,那就是运河修通了之后没有水该怎么办?这就要提到一个人物,他是一个农民,叫白英。
白英“以耕稼为主”,但他有多年参与治水的经验,他曾用几十年时间,跑遍了汶水上下游地带,了解了方圆数百里内的自然地理水文情况。宋礼受令之后,“布衣微服,至汶上城东北,访白英于彩山之阳”。白英告诉宋礼14个字:“借水行舟,引汶济运,挖诸泉,修水柜。”历史上把这个叫做“白英策”。也就是说,首先要把河水和泉水引入运河河道。修筑挽扼大水季节之水的水柜子。水柜就是人工造湖或者自然湖泊。
白英的这个办法抓住了伏秋水大,冬春水小的特点,水小的时候南流进入运河,使其畅通无阻;水大的时候又漫坝入“柜”。他的这一策略不但解决了“会通河”跨流域调水引起的生态恶化问题,更是对流域生态走廊起到了积极的保护和改善作用,让运河成为流域水系的自然组成部分。这不能不说是世界运河史的一个奇迹,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治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超智慧。
“申遗”背景回放
为了运河的保护、申遗,2003年杭州成立了杭州运河指挥部,并同时成立一个集团公司,其目的就是为了运河筹集经费。
以前没有开发因为资金需求量特别大,运河两岸住的都是普通的老百姓。我们现在要按照原来的老街区的样子进行改造。
江苏和浙江的6个古镇曾经联合申遗,最后失败。失败原因就是省与省之间因为没有上面牵头,在很多方面很难统一。更何况京杭大运河穿过了那么多城市。经济发展的层次都不一样。
2005年底,借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20周年之机,罗哲文等3位知名专家联名写信给大运河流经的18个市区的市长,呼吁联合申遗。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包括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内的58名政协委员联名对此提议,将大运河申遗一事推到了舆论的高潮。
大运河变迁史
●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在扬州修建了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这也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
● 公元587年,在邗沟的基础上,隋文帝杨坚在扬州开山阳渎,对邗沟进行裁弯取直,进行漕运。
● 公元605年,隋炀帝开通济渠,从郑州西北到盱眙,并重修山阳渎。
● 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永济渠,南引沁水入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郊)。
● 公元610年,隋炀帝重开江南运河,自镇江直达杭州,共八百余里。至此,以洛阳为中心,以北京和杭州为终点的南北大运河已经形成。
●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八月,济州河开凿成功,从济宁到东平县共150里。
●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六月,会通河开凿成功,从东平县安山到临清的御河,共长250里,此段是大运河地势最高的一段。
● 至元三十年(1293年),从通州到北京积水潭的通惠河全部竣工,全长一百六十余里。这样,杭州的漕船就可以直接行驶到北京城内,京杭运河全线贯通。
●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兰考的铜瓦厢决口,致使京杭运河南北断流。
●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运完全废止,大运河的辉煌逐渐变成了历史的记忆。
● 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改造大运河的计划,开始了对古老大运河的部分恢复和扩建工作。对运河很多区段进行了疏浚、扩展,沿河建设了不少航闸,两岸改建和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
● 目前,大运河全程虽不能通航,但季节性通航里程已达1100公里,对分担津浦铁路的货流,特别是承担煤炭、建材、盐、日用工业品、粮、油和其他农副产品的中短途运输任务,对发展地区经济,加强南北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尽管京杭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在逐渐萎缩,但它的文化符号意义却在彰显。运河周边18个城市联合申遗,南水北调工程使一些河段恢复,种种契机让大运河有望再次焕发活力。
□ 本报记者 张万新 李红兴
韩英杰
“东西为广,南北为运”,一条贯穿南北、改变中国水运历史的京杭大运河,在淡出历史之帷百年后,因“申遗”和“南水北调”,又突然被拉到了大家面前。
曾经辉煌的大运河,与现在的海陆空集团运输也许无法相比,但它作为一条活的历史长廊,其象征意义和未来经济价值,依然值得期许。
21年“申遗”路
现年83岁高龄的罗哲文教授,是梁思成的得意门生,他与先生一样,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种偏执和热爱。早在21年前,他就把大运河的申遗当作了自己的艰巨使命。由于一些原因,最后这一殊荣让步给了长城。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运河的关注和奔走,特别是近年来,眼看运河一些河段干枯、甚至断流,运河一些生态也在遭到破坏,他更加意识到通过“申遗”来保护这项伟大遗产的重要性。
现年93岁的郑孝先生,也是运河申遗专家。他差不多也是从10年前就加入到了“运河文化”的保护中来。尽管年岁已高,他和罗哲文先生为了考察运河,竟把运河两岸的城市都走了一遍。
郑老说:“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她都是生命线啊。”但两位老人却在考查中发现,运河的干枯、缩水和污染,势必影响到申遗;这也表明运河文化本身也需要我们去维护。
罗哲文老先生更是强调:“如果没有这条运河,北京城可能就修不起来啊!而且北京的一切物资,经济都靠这条运河,在铁路没有修之前,它这一千多年来,就一直这样担负着它的运输功能。”
今年两会期间,在罗哲文和郑孝两位老先生的倡导下,由58位全国政协委员签名的《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得以提交。
不久,运河边上的18个城市被组织起来,他们将共同为申遗做出努力。
今年5月,全国政协组织专家小组对大运河进行了全线考察,并在杭州达成“宣言”,以后杭州将每年拿出1.4亿元来维护河道,随后,江苏、山东等省市,也拨出专款用于运河的维修上,更有台儿庄、通州等城区,已把复兴运河文化当作城市营销的一张新名片。
对于两位老人来说,他们21年的夙愿总算有了初步的了结。这也意味着,“重塑大运河”梦想已经由纸上变成了现实。
水上文明史
重新疏通河流,断航多年始而通航,这种千帆竞过、两岸游人如织的繁荣景象,以前我们只能从一些画卷中看到,现在却可以让昔日重现。
对水的渴望和想象,一直就是困绕人类智慧的难题,但我们的古人总能迎刃而解。自2500年前就开始挖掘、全长达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是这一智慧的结晶。
“逐水而居”,随运河形成居民、城市,继而形成运河文化、民俗等,一部水上文明史就此拉开。
这也是大运河申请 “非物质遗产”的原因。有人说,大运河的非物质遗产,还包括戏曲、习俗、饮食、宗教、建筑等等。
正是因为有水,才催生了一系列的文化,宫殿、庙宇等建筑形态。
让大运河重新有水,早就是众多有识之士的梦想,对于德州人来说,这种渴望尤为迫切。
曾经是运河重镇的德州, 1968年发生断航,从此再也没有恢复过来。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只有铁路、公路,而没有河流,城市就如没有淑女的君子。
“南水北调”是现代人的又一次大胆想象,它恰恰与古人智慧进行了对接。罗哲文介绍说,东线水穿过黄河后,能对河北、天津段的运河进行生态补水,大运河有望流淌起来,重现生机。
运河复兴与国家名片
让大运河重现生机,不仅对学者,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大幸事。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认为,大运河的作用还不止于精神,还有物质。
由于中国的人口集中在东部,而大运河穿过的省市又是东部最繁华的地区。它主要是起到了交通枢纽的作用,这也是大运河重要的遗产。同时它是中国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廊道。它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尽管近年来,它的运输功能有所弱化,但它的文化符号意义却一点没有减弱,因为中国历史从春秋到现在,都和运河有关。京杭大运河已经作为有机组成部分,镶嵌入了母体。它与中国东部的水系基本都连上了,因此还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意义。
也有一些专家认为,修复一新后的运河,不仅可以恢复部分运输功能,同时还可以作为旅游景区为城市增加经济活力,经济价值巨大。
面临创新鸿沟
然而,大运河毕竟是一个宏大的系统,要重新恢复它的生机,却非易事。即使调动再多的资源,也很难对大运河进行彻底的再设计。不过,目前这股大运河热,至少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可能性,即我们可在大运河沿岸构建一个规模较小的理想世界。
不论大运河热带来多么宏大的远景,整个规划都面临着创新鸿沟,如何弥补它,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曾经热情高涨的专家团,在沿大运河实地考察之后,也发现大运河申遗项目需要从长计议。至少在四个方面存在着疑点,必须采取极富创意的管理方法才能弥补鸿沟。
首先,有些专家开始特意避开“京杭”二字,罗哲文的助手齐欣说。
因为在目前情况下,整体包装大运河确实有难度,专家们认为可以挑选最有代表性的河段来展开申遗工作。这样的话,不如去掉“京杭”二字,免得在名称上影响部分河段的前景。这引起一些城市的不满。
由于大运河沿岸的城市太多,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利益。齐欣说,我们过去在这个问题上吃过亏,像江南园林、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就因为涉及面过广而流产。
其次,当初提出为大运河申遗的罗哲文认为,大运河可以尝试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三位一体进行申遗。这虽然是个创举,但遭到部分专家的反对。
如何平衡沿岸城市的利益
京杭大运河申遗的另外一个难题,在于如何统一大运河沿岸18个城市的意志,杭州运河总指挥陈述说,江苏和浙江的6个古镇曾经联合申遗,最后失败。失败原因就是省与省之间,因为没有上面牵头,在很多方面很难统一,京杭大运河穿过了那么多城市,经济发展的层次都不一样。大家在会议上容易统一,但是到了实际操作层面就不一样。
陈述说,沿岸这么多城市,哪个城市都不可能牵头,必须要由中央部门来协调。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两三年时间才有可能申遗成功,因为申遗是一件巨大的工程,前期有特别复杂的工作。
因为运河的申遗要结合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杭州运河指挥部虽然已经成立了3年之久,但是陈述说,因为工程浩大而且资金不足,运河前期主要是进行了工程方面的工作,关于文化的整理现在依然很难形成系统。
而对于部分城市来说,他们则把运河与提升城市形象结合了起来,使运河文化可以通过商业复活,同时巧打运河牌,使更多人关注运河。这也不失为一种保护运河的措施。
一支塔影认通州
□ 本报记者 李红兴 刘巍
8月的北京,正是煎熬人的桑拿天气,通洲也不例外。为即将到来的“通州运河文化节”,上上下下都在紧张忙碌着。
聊起运河,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会特别兴奋,几乎所有人都会告诉你:通州因运河而名,取“漕运通济之义。的确,古通州,因运河而鼎盛一时,“漕艇贾舶如云集,万国鹈航满潞川”说的就是当时的盛况。
通州旧城像是一艘大船,现在“海子公园”内的“燃灯佛舍利塔”就是船桅,是运河北端的标志,正所谓“一支塔影认通州”;而位于城中心的钟鼓楼就是船舱。但十分可惜的是,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钟鼓楼在文革中被毁。登高楼远眺,通州城和京杭大运河尽收眼底的胜景无法因运河的重生而再现。
站在运河北关闸桥上向下望去,温榆河、通惠河注入的河水缓缓而下,运河河道豁然开朗。宽阔如镜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不时有成群水鸟嬉闹,掠起一片涟漪,已经绝迹多年的鱼儿又开始在运河里畅游了。
通过近两年的治理,如今运河通州段河道已由过去的100米拓宽至200米左右,两堤间距约300米。4.6公里的运河城市段河道,水面面积达到90万平方米,蓄水量超过200万立方米,防洪标准也由原来的20年一遇提高到了50年一遇。
10月15日,通州将迎来它的首个“运河文化节”,也是运河作为通洲的一张文化名片被正式推出的日子,所以吸引了各方关注的目光。
据“文化节”有关负责人介绍,通州运河文化景观带也已被列入北京2008年人文奥运六景区之一。届时,运河将作为一个新的旅游景区,为城市经济增加新的活力,同时也会为当地生态保护带来诸多好处。
在历史上,正是元代时开通了会通河(山东段)和通惠河(通州至北京段),京杭大运河才自此沟通。元朝郭守敬修的通惠河长164里,增加了水源后元代船只可经过运河沿通惠河直驶入大都城内积水潭。
据有关史料介绍,当时最著名的工程是“瓮山泊”,它既是通惠河上源的调节水库,又是著名风景游览区,元代皇帝多次乘船前往游乐,经清代扩建后成为大型的皇家园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昆明湖。它与万寿山一道构成了颐和园这一世界遗产最主要的景观。至今,象征着清朝万代基业永不翻的“石舫”依然静静地停靠在昆明湖与万寿山的交界处,供游人拍照留念。
《中国运河传》的作者、中国城乡规划院院长傅崇兰先生告诉《财经时报》,“天人合一”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治水模式,除通惠河外,“会通河”也是这一治水模式的一个典范。
1391年黄河决堤堵塞了会通河,1411年明成祖朱棣下令工部尚书宋礼率领16.5万农民工疏浚“会通河”,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难题,那就是运河修通了之后没有水该怎么办?这就要提到一个人物,他是一个农民,叫白英。
白英“以耕稼为主”,但他有多年参与治水的经验,他曾用几十年时间,跑遍了汶水上下游地带,了解了方圆数百里内的自然地理水文情况。宋礼受令之后,“布衣微服,至汶上城东北,访白英于彩山之阳”。白英告诉宋礼14个字:“借水行舟,引汶济运,挖诸泉,修水柜。”历史上把这个叫做“白英策”。也就是说,首先要把河水和泉水引入运河河道。修筑挽扼大水季节之水的水柜子。水柜就是人工造湖或者自然湖泊。
白英的这个办法抓住了伏秋水大,冬春水小的特点,水小的时候南流进入运河,使其畅通无阻;水大的时候又漫坝入“柜”。他的这一策略不但解决了“会通河”跨流域调水引起的生态恶化问题,更是对流域生态走廊起到了积极的保护和改善作用,让运河成为流域水系的自然组成部分。这不能不说是世界运河史的一个奇迹,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治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超智慧。
“申遗”背景回放
为了运河的保护、申遗,2003年杭州成立了杭州运河指挥部,并同时成立一个集团公司,其目的就是为了运河筹集经费。
以前没有开发因为资金需求量特别大,运河两岸住的都是普通的老百姓。我们现在要按照原来的老街区的样子进行改造。
江苏和浙江的6个古镇曾经联合申遗,最后失败。失败原因就是省与省之间因为没有上面牵头,在很多方面很难统一。更何况京杭大运河穿过了那么多城市。经济发展的层次都不一样。
2005年底,借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20周年之机,罗哲文等3位知名专家联名写信给大运河流经的18个市区的市长,呼吁联合申遗。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包括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内的58名政协委员联名对此提议,将大运河申遗一事推到了舆论的高潮。
大运河变迁史
●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在扬州修建了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这也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
● 公元587年,在邗沟的基础上,隋文帝杨坚在扬州开山阳渎,对邗沟进行裁弯取直,进行漕运。
● 公元605年,隋炀帝开通济渠,从郑州西北到盱眙,并重修山阳渎。
● 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永济渠,南引沁水入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郊)。
● 公元610年,隋炀帝重开江南运河,自镇江直达杭州,共八百余里。至此,以洛阳为中心,以北京和杭州为终点的南北大运河已经形成。
●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八月,济州河开凿成功,从济宁到东平县共150里。
●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六月,会通河开凿成功,从东平县安山到临清的御河,共长250里,此段是大运河地势最高的一段。
● 至元三十年(1293年),从通州到北京积水潭的通惠河全部竣工,全长一百六十余里。这样,杭州的漕船就可以直接行驶到北京城内,京杭运河全线贯通。
●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兰考的铜瓦厢决口,致使京杭运河南北断流。
●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运完全废止,大运河的辉煌逐渐变成了历史的记忆。
● 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改造大运河的计划,开始了对古老大运河的部分恢复和扩建工作。对运河很多区段进行了疏浚、扩展,沿河建设了不少航闸,两岸改建和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
● 目前,大运河全程虽不能通航,但季节性通航里程已达1100公里,对分担津浦铁路的货流,特别是承担煤炭、建材、盐、日用工业品、粮、油和其他农副产品的中短途运输任务,对发展地区经济,加强南北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