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南京历史文脉 让城市发展富有个性和魅力
admin
2006-09-28
来源:
网
昨天,在“和谐与共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论坛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新加坡规划之父”、国际城市规划大师刘太格,台湾著名作家司马中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住宅与社
昨天,在“和谐与共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论坛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新加坡规划之父”、国际城市规划大师刘太格,台湾著名作家司马中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住宅与社区研究所所长张杰,围绕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历史文化保护、把握城市文化、现代城乡规划的理想风貌、城市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结构保护等展开研讨,为我市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
“新加坡规划之父”、国际城市规划大师刘太格——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主人
朱元璋是个伟大的规划师,他打破陈规,以自然为主人建造了南京城,从而造就了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城市特色。今天南京的城市建设也要以自然为主人,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
中国老城镇,布局有方法,景观有绝招,深涵民族尊严,最令外国游客惊叹。可以说,中国老城镇设计和建设水平绝对世界一流,因为那时的中国人,受天人合一、阴阳协调等宇宙观、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在城市设计和建设上,善于把城市建设纳入到周边的自然生态中,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赢。同时,中国老城镇的设计很科学。比如,明清时的北京城,南北向路少,而东西向路多。原因就在于古人高度重视阳光,这样的设计既保证房屋利用阳光的最大化,还能避免北风的影响。
然而现在一些城市的规划师缺少中国传统城市设计和建设理论,盲目迷信西方,以老房子老街区为耻,在千城一面的同时,也把城市与周边自然环境割裂开来。这一方面在于现在有些规划师丢失了中国的好传统,另一方面还在于城市设计和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而负责这个系统工程的“六只手”:政府、官员、条规、企业、设计师、使用者,都有各自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价值观、管理方式、文化造诣、艺术眼光和技术能力。因此,要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的城市设计和建设理论,深化“六只手”的文化造诣,改变他们的技术眼光,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以自然为主人建设城市。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老城保护最忌“傻牙医”模式
中国的城市现在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千人一面,贪大求洋。造成这种状况有几个原因,一是对城市高等资源缺乏认识——包括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建筑、城市的自然景观、园林与水系、总体形象、文化产业特征与历史事件。二是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干部管理体制,不少地方政府的官员一味看重城市的“变化”而轻视了城市的“和谐”,总有为个人留下历史痕迹的冲动。三是错误的审美观与发展思路,对现代化进行简单化误读。此外,利益的捕获、错误的开发性保护也是造成老城遭到破坏、城市千人一面的原因。
今天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就是要克服“现代化”的负面效应,保留和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让城市的发展富有个性和魅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策略是开辟新区、保护老城。在功能定位上,要防止旧城功能过多、避免旧城过度开发,引导城市创造可持续发展,延续城市文脉。从路径选择上来说,要采用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TOD),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编制三层次旧城整治规划是又一重要策略,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规划、古建筑保护整治规划。保护一座文物建筑,意味着要保护一个环境。旧城为人诟病的一个地方是生活不太方便,有些人据此就动用推土机一推了之,推倒重来。我们要力戒这种最傻的“牙医方式”——坏了一颗牙就给人家满嘴换上假牙。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需要动员一切力量。第三个策略是建立派驻规划师制度,实行现场负责与管理。我们现在的许多规划都是与现场脱节,规划完了就不去管它的实施情况,从而形成两张皮现象。
我们现在正处于城市化的高潮时期。大规模城市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一次,有幸处在这样一个时期,对城市现代化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负有重任,希望和挑战并存。让我们共勉!
台湾著名作家司马中原——城市规划要避免“猛火烧窑出歪碗”
南京日报城市规划要多多从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背景、水文地质等作研究,千万不能“猛火烧窑出歪碗”。
台湾在对林家花园进行“保护”时,为了让花园里的建筑更加坚固,用水泥柱取代亭台和回廊原有的木柱,同时用水泥造假山,结果把林家花园“保护”得完全变了样。这是因为“保护”的人,缺乏专业性知识,不懂花园的历史文化背景,没有把它和周边的生态环境联系起来,一味追求效率造成“恶果”。
缺乏专业性知识只是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注意的诸多层面之一,要达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和谐共赢的目标,呈现出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理想风貌,我们还要在多面性、平衡性和实践性上下功夫。所谓多面性,就是城市的规划建设,要集中多面人才,充分考虑城市建筑、交通、教育、娱乐、购物等方方面面,然后像拼图一样拼出一个功能齐全的城市。平衡性则要学习欧美城市,既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便捷通畅的交通,又要考虑到当地的地质、水文、生态等,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践性则要提高城市建设中施工人员的工作技能,尽量把各项设施做得更好。我到过一个城市,它的广场非常漂亮。有一天我经过广场的时候恰好下雨,广场上积满了水,鞋子全泡在水里了。就是因为施工人员把广场弄得四周高、中间低。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住宅与社区研究所所长张杰——保护好城市文化景观的空间结构
如果脱开周围的山山水水,曲折蜿蜒的南京明城墙就得不到任何解释。中国传统城市、聚落、建筑,与周围山水环境存在着密切的构图关系,南京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应该重视这一传统,保护好城市文化景观的空间结构。
中国传统的城市建设,具有山水环绕的围合环境特点,喜欢运用“合形辅势”的构图原则,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景观。比如南京明城墙的建设,紧紧和城市固有的山水形胜联系在一起,在蜿蜒曲折中达到城市人文追求与自然格局的统一。
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张,中国城市这种传统的文化景观格局遭到不同城市的破坏。承德坐落在群山之中,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规划建设作为中国传统山水景观的范例,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本来,避暑山庄以其凉爽的自然气候条件,一直是清朝皇家避暑胜地。然而,随着承德城市的不断扩张,高楼越来越多,阻挡了山庄内空气的流通;加上一些水库的建设,截断了承德内部水系的水源,因山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气温也在不断上升。
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中,应从现代景观环境学的角度进一步丰富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保护的内涵和意义,把文化景观空间结构的保护与当地的地址、产业布局、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等结合起来。就南京而言,在宏观结构上,要把城市发展区与南京的山水城林连为一体;在中观结构上,保护好明城墙内的老城;在微观结构上,挖掘出中华门内的人文景观。
“新加坡规划之父”、国际城市规划大师刘太格——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主人
朱元璋是个伟大的规划师,他打破陈规,以自然为主人建造了南京城,从而造就了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城市特色。今天南京的城市建设也要以自然为主人,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
中国老城镇,布局有方法,景观有绝招,深涵民族尊严,最令外国游客惊叹。可以说,中国老城镇设计和建设水平绝对世界一流,因为那时的中国人,受天人合一、阴阳协调等宇宙观、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在城市设计和建设上,善于把城市建设纳入到周边的自然生态中,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赢。同时,中国老城镇的设计很科学。比如,明清时的北京城,南北向路少,而东西向路多。原因就在于古人高度重视阳光,这样的设计既保证房屋利用阳光的最大化,还能避免北风的影响。
然而现在一些城市的规划师缺少中国传统城市设计和建设理论,盲目迷信西方,以老房子老街区为耻,在千城一面的同时,也把城市与周边自然环境割裂开来。这一方面在于现在有些规划师丢失了中国的好传统,另一方面还在于城市设计和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而负责这个系统工程的“六只手”:政府、官员、条规、企业、设计师、使用者,都有各自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价值观、管理方式、文化造诣、艺术眼光和技术能力。因此,要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的城市设计和建设理论,深化“六只手”的文化造诣,改变他们的技术眼光,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以自然为主人建设城市。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老城保护最忌“傻牙医”模式
中国的城市现在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千人一面,贪大求洋。造成这种状况有几个原因,一是对城市高等资源缺乏认识——包括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建筑、城市的自然景观、园林与水系、总体形象、文化产业特征与历史事件。二是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干部管理体制,不少地方政府的官员一味看重城市的“变化”而轻视了城市的“和谐”,总有为个人留下历史痕迹的冲动。三是错误的审美观与发展思路,对现代化进行简单化误读。此外,利益的捕获、错误的开发性保护也是造成老城遭到破坏、城市千人一面的原因。
今天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就是要克服“现代化”的负面效应,保留和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让城市的发展富有个性和魅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策略是开辟新区、保护老城。在功能定位上,要防止旧城功能过多、避免旧城过度开发,引导城市创造可持续发展,延续城市文脉。从路径选择上来说,要采用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TOD),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编制三层次旧城整治规划是又一重要策略,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规划、古建筑保护整治规划。保护一座文物建筑,意味着要保护一个环境。旧城为人诟病的一个地方是生活不太方便,有些人据此就动用推土机一推了之,推倒重来。我们要力戒这种最傻的“牙医方式”——坏了一颗牙就给人家满嘴换上假牙。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需要动员一切力量。第三个策略是建立派驻规划师制度,实行现场负责与管理。我们现在的许多规划都是与现场脱节,规划完了就不去管它的实施情况,从而形成两张皮现象。
我们现在正处于城市化的高潮时期。大规模城市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一次,有幸处在这样一个时期,对城市现代化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负有重任,希望和挑战并存。让我们共勉!
台湾著名作家司马中原——城市规划要避免“猛火烧窑出歪碗”
南京日报城市规划要多多从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背景、水文地质等作研究,千万不能“猛火烧窑出歪碗”。
台湾在对林家花园进行“保护”时,为了让花园里的建筑更加坚固,用水泥柱取代亭台和回廊原有的木柱,同时用水泥造假山,结果把林家花园“保护”得完全变了样。这是因为“保护”的人,缺乏专业性知识,不懂花园的历史文化背景,没有把它和周边的生态环境联系起来,一味追求效率造成“恶果”。
缺乏专业性知识只是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注意的诸多层面之一,要达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和谐共赢的目标,呈现出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理想风貌,我们还要在多面性、平衡性和实践性上下功夫。所谓多面性,就是城市的规划建设,要集中多面人才,充分考虑城市建筑、交通、教育、娱乐、购物等方方面面,然后像拼图一样拼出一个功能齐全的城市。平衡性则要学习欧美城市,既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便捷通畅的交通,又要考虑到当地的地质、水文、生态等,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践性则要提高城市建设中施工人员的工作技能,尽量把各项设施做得更好。我到过一个城市,它的广场非常漂亮。有一天我经过广场的时候恰好下雨,广场上积满了水,鞋子全泡在水里了。就是因为施工人员把广场弄得四周高、中间低。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住宅与社区研究所所长张杰——保护好城市文化景观的空间结构
如果脱开周围的山山水水,曲折蜿蜒的南京明城墙就得不到任何解释。中国传统城市、聚落、建筑,与周围山水环境存在着密切的构图关系,南京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应该重视这一传统,保护好城市文化景观的空间结构。
中国传统的城市建设,具有山水环绕的围合环境特点,喜欢运用“合形辅势”的构图原则,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景观。比如南京明城墙的建设,紧紧和城市固有的山水形胜联系在一起,在蜿蜒曲折中达到城市人文追求与自然格局的统一。
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张,中国城市这种传统的文化景观格局遭到不同城市的破坏。承德坐落在群山之中,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规划建设作为中国传统山水景观的范例,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本来,避暑山庄以其凉爽的自然气候条件,一直是清朝皇家避暑胜地。然而,随着承德城市的不断扩张,高楼越来越多,阻挡了山庄内空气的流通;加上一些水库的建设,截断了承德内部水系的水源,因山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气温也在不断上升。
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中,应从现代景观环境学的角度进一步丰富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保护的内涵和意义,把文化景观空间结构的保护与当地的地址、产业布局、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等结合起来。就南京而言,在宏观结构上,要把城市发展区与南京的山水城林连为一体;在中观结构上,保护好明城墙内的老城;在微观结构上,挖掘出中华门内的人文景观。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