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落何以繁华:北京旧城改造迷途求索
admin
2007-07-19
来源:
网
6月,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广场。雷姆·库哈斯、弗拉维奥·阿尔巴内西、朱锫、马清运,由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知名建筑师组成的工作团队聚集北京,为北京提交一篇“命题作
6月,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广场。雷姆·库哈斯、弗拉维奥·阿尔巴内西、朱锫、马清运,由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知名建筑师组成的工作团队聚集北京,为北京提交一篇“命题作文”的答卷。
这篇“命题作文”的主题是“再生策略:北京旧城”,而题材是北京西四北街。在实地考察、分析、思考和设计之后,各位建筑师都要拿出自己的文章。
北京的旧城
有人说,自从拆掉了北京城的老城墙那天起,旧城就渐渐不复存在了。
今天,在老城墙曾经矗立的地方,只剩下了几座城门楼和角楼。完整保存的明清时代的历史遗迹,主要分布在中轴线上——天坛祈年殿、故宫、景山、北海、钟鼓楼,此外还有一些零散的遗迹。北京旧城气息,已越来越少了。
平安大街过去是一条文物街,大到段祺瑞执政府,小到极精致的保存完好的四合院,以及京杭大运河的起点,都掩映在浓密的国槐下。但因城市的发展需要在它的中部加建一条宽阔的交通干线,于是平安大街开始整改。
现在轮到西四北街。
建筑评论家史建长期以来关注城市发展,尤其是旧城改造。对于西四北大街,他非常熟悉。“这个区域,临街是一些电子城,而里面则是传统居民区,主要是四合院。其中也有一些上世纪80年代遗留下来的厂房,还点缀着几间寺庙。”
西四北街区是北京旧城25片保护区之一,传统胡同肌理保存完好。这个街区东临西四北大街、北临平安大街、南临阜城门大街,从地图上看去是一块梯形构状。从距离广济寺不远的阜成门内大街起点开始,一路向北,直到衔接上世纪末进行过大规模拓宽的平安大街,你可以找到明清以来的重重历史叠影:新华书店使用的慈禧太后60大寿时建的转角楼,还有传统建筑双关帝庙、明万历年间建造的隆长寺遗址、民国时期砖楼、程砚秋故居、明以前的长寿庵、庆宁寺、燕京造纸厂旧址等等。至于西四8条胡同内的四合院里,更是深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家国旧事。
不过,如今的西四北街区胡同和北京旧城许多历史街区一样,多户合住的四合院日渐拥挤,暖气、煤气、水电系统等基础设施缺乏,人们的居住条件几十年来少有改善,居民的老龄化现象严重,而街区的各种负担不断加大,渐有颓败之势。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街区周围迅速崛起的商业区,如北边的新街口、南边的金融街和东边的后海。北边有著名的特色时尚小店一条街;南边的金融街是全中国最富的街道;东边的后海区域则是新兴的北京市民夜生活中心。
这种两极分化的局面终要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逐步瓦解。史建为此策划了这个展览,邀请了来自中国、荷兰、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的11支建筑师团队亲赴京城。他们在这里进行自由的设计和思考——当然也不是完全的自由,还必须遵守旧城保护区建筑限高6米,设计形式保持传统风貌的原则——既保留传统风貌,同时注入现代活力是摆在每个建筑师面前的难题。
11种可能
这些世界级的建筑师们提交了11份方案,展示了他们对旧城区保护和再生模式的11种理解。
中国著名本土建筑师朱锫在北京出生和成长,曾经在四合院居住过,所以对北京的旧城改造尤其重视,长期以来也一直执著于对北京城市的考察与研究。“我认为,中国建筑师在这个改造设计中应该更具优势,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这是我们熟悉的城市,我们更了解北京,观察和思考也可能更细致入微。作为中国建筑师,我们其实也应该有所超越。”
在朱锫看来,北京四合院街区的改造存在着死结,都是以迁走原住民为代价,换取对四合院传统街区的保护,大多关注四合院街区的物质形态,忽视其居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保护和延续。采取的手段不是拆旧建高,就是拆旧建旧。对于这两种做法,朱锫都持批判的态度。“拆旧建高,与传统的四合院街区不但在物质形态上相距甚远,同时还彻底割裂了四合院街区的居住文化和生活方式。拆旧建旧则是无视四合院街区今天真实的生活状态,制造充满怀旧情结的虚假都市,使四合院街区失去活力。”
由此朱锫提出了城市“起搏器”的构想。在他负责的西四北二条胡同中有一些废弃的工厂,它们寄生于四合院街区中,像一个个城市肿瘤。而他认为这些“肿瘤”恰恰是可以激活的点。他设想把工厂改造成四合院街区中的公共空间,既承担公共功能,还可以承担一部分居民的居住,从而降低四合院的密度。由这些被激活的“起搏器”来带动整片街区的活力。朱锫说:“这些大小不一、相对均匀分布在四合院街区中的城市‘肿瘤’,可以被置换成传统街区中一个个激活的点,具有城市‘起搏器’的功能。”
意大利ASA事务所把一座工厂遗址改造成具有中国古典主义色彩的酒店,在考察中提出了“新建筑要有力量,古建筑保护要彻底”的口号。它强调的是西四北大街的“再生”,这是一个更复杂、更社会性的概念,比纯物理的“改造”要深刻得多。史建解释道,国内现在一提旧城改造就想到明清古街,“不见得模仿、怀旧、一味和谐就万事大吉,事实上许多改造实例都失败了。不允许新生力量进来,真正的文物又要拆掉重建弄成假古董,我们不主张这样”。
西班牙Nred事务所的设计展示了可再生系统的先进理念。首席建筑师王永刚表示:“这个设计作品的波浪形的屋顶让人惊叹,他们在屋顶的材料里编进制冷和光伏系统,阳光透过屋顶缝隙射下来制造的光影效果也很迷人。”他认为,西四北大街的再生工程比上海石库门风格的“新天地”改造工程要深刻得多——“上海新天地的改造以原汁原味的小修小补为主,而西四北大街的改造则将注入新的建筑精神。”
马达思班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马清运则提出了微创疗法,认为城市与生老病死的自然生命类似。他认为“西四的空间是有病的,甚至已经死亡了,而其死亡的内因是肌体内部而不只是外部的感官。对生命治疗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其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我们希望能够经过最小化的处理,让其恢复自我再生功能。”
历史的再生
尽管这11种方案目前还是11种可能,还未能进入操作实施阶段,但它们代表了建筑师们对历史街区再生的新思考和新探索。
历史街区的再生,已经成为近年来的世界性潮流,成功的如东京、纽约、马德里、伦敦、米兰诸城市,通过将衰落历史街区与当代创意产业的嫁接,实现了历史文化区域空间价值的增值。
“北京旧城保护经过多年波折,现已成为官方和民间的共识。到目前为止,北京旧城再生尚没有成功的模式。”史建表示。在中国,历史街区的改造也在逐步展开。但在大多数城市,改造不是推倒重建,就是把建筑全部仿造成某个历史时期的特定样式。例如一些曾经成为外国殖民地的城市,因为尚保留有不少殖民地风格的建筑,规划决策者就要求新建建筑必须带有殖民地时期建筑风格的特殊符号。
王府井大街被改造成了纯粹的现代化商业街道,仅保留了一两个历史文物作为象征性符号。1999年完成拓宽改造的平安大街则被仿建成明清古街样式。但是,这条有“第二条长安街”之称的主干道,由于“假古董”的嫌疑、严重的交通拥堵、没有过街天桥、无法停车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关于其改造成败一直存有众多争议。业内人士认为,全长7000米、平均路宽30米的平安大街,是北京旧城改造的一个教训。决策者的初衷是既想完善其交通功能,又想发展其商业功能,还想突出其文化旅游特色。但最终的结果是3个问题都没有得到好的解决,机动车道拥堵、人行不便、店铺生意冷清。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道出个中原委,平安大道拓宽时,“北京市的商业发展规划不是由主管部门说了算,而是由一些政府官员,最主要的是由房地产开发商起作用”。“真正懂建筑的人在北京的旧城改造中,一直是失语的。”
近几年,北京旧城改造的状况有所好转,以西城区为例,着力发展的金融街、西单商业中心区、中关村德胜科技园、西外旅游商务区、什刹海传统风貌旅游区和阜景文化旅游街六大功能街区,已经成为西城区的6张名片。
“北京的旧城改造已经进行了约20年,可以说至今还没有完全找到一条既保护了古建筑,又同时激发了街区活力的途径。现在,西四北地区的商业街再造主要是指西四北大街的综合整治,初步思路是尊重旧城胡同肌理、更新西四北大街原有商业布局、塑国际品牌商业街,并将商业区域引入与大街并行的内侧,形成与胡同尺度相当的、纵向的、复合的步行商业街区。”项目策划者表示。
“就像针灸一样,只要找准几个穴位下手就可以,当这些‘穴位’被刺激之后,就能激发整个身体。而城市和人体一样,有自身的生长和自我调节功能,‘穴位’被激活后,将逐渐重新焕发活力。”史建强调,这些要害的“穴位”并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关联的组织方式,体现的是政府、建筑师、原住民、开发商四者之间的关系。
这篇“命题作文”的主题是“再生策略:北京旧城”,而题材是北京西四北街。在实地考察、分析、思考和设计之后,各位建筑师都要拿出自己的文章。
北京的旧城
有人说,自从拆掉了北京城的老城墙那天起,旧城就渐渐不复存在了。
今天,在老城墙曾经矗立的地方,只剩下了几座城门楼和角楼。完整保存的明清时代的历史遗迹,主要分布在中轴线上——天坛祈年殿、故宫、景山、北海、钟鼓楼,此外还有一些零散的遗迹。北京旧城气息,已越来越少了。
平安大街过去是一条文物街,大到段祺瑞执政府,小到极精致的保存完好的四合院,以及京杭大运河的起点,都掩映在浓密的国槐下。但因城市的发展需要在它的中部加建一条宽阔的交通干线,于是平安大街开始整改。
现在轮到西四北街。
建筑评论家史建长期以来关注城市发展,尤其是旧城改造。对于西四北大街,他非常熟悉。“这个区域,临街是一些电子城,而里面则是传统居民区,主要是四合院。其中也有一些上世纪80年代遗留下来的厂房,还点缀着几间寺庙。”
西四北街区是北京旧城25片保护区之一,传统胡同肌理保存完好。这个街区东临西四北大街、北临平安大街、南临阜城门大街,从地图上看去是一块梯形构状。从距离广济寺不远的阜成门内大街起点开始,一路向北,直到衔接上世纪末进行过大规模拓宽的平安大街,你可以找到明清以来的重重历史叠影:新华书店使用的慈禧太后60大寿时建的转角楼,还有传统建筑双关帝庙、明万历年间建造的隆长寺遗址、民国时期砖楼、程砚秋故居、明以前的长寿庵、庆宁寺、燕京造纸厂旧址等等。至于西四8条胡同内的四合院里,更是深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家国旧事。
不过,如今的西四北街区胡同和北京旧城许多历史街区一样,多户合住的四合院日渐拥挤,暖气、煤气、水电系统等基础设施缺乏,人们的居住条件几十年来少有改善,居民的老龄化现象严重,而街区的各种负担不断加大,渐有颓败之势。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街区周围迅速崛起的商业区,如北边的新街口、南边的金融街和东边的后海。北边有著名的特色时尚小店一条街;南边的金融街是全中国最富的街道;东边的后海区域则是新兴的北京市民夜生活中心。
这种两极分化的局面终要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逐步瓦解。史建为此策划了这个展览,邀请了来自中国、荷兰、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的11支建筑师团队亲赴京城。他们在这里进行自由的设计和思考——当然也不是完全的自由,还必须遵守旧城保护区建筑限高6米,设计形式保持传统风貌的原则——既保留传统风貌,同时注入现代活力是摆在每个建筑师面前的难题。
11种可能
这些世界级的建筑师们提交了11份方案,展示了他们对旧城区保护和再生模式的11种理解。
中国著名本土建筑师朱锫在北京出生和成长,曾经在四合院居住过,所以对北京的旧城改造尤其重视,长期以来也一直执著于对北京城市的考察与研究。“我认为,中国建筑师在这个改造设计中应该更具优势,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这是我们熟悉的城市,我们更了解北京,观察和思考也可能更细致入微。作为中国建筑师,我们其实也应该有所超越。”
在朱锫看来,北京四合院街区的改造存在着死结,都是以迁走原住民为代价,换取对四合院传统街区的保护,大多关注四合院街区的物质形态,忽视其居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保护和延续。采取的手段不是拆旧建高,就是拆旧建旧。对于这两种做法,朱锫都持批判的态度。“拆旧建高,与传统的四合院街区不但在物质形态上相距甚远,同时还彻底割裂了四合院街区的居住文化和生活方式。拆旧建旧则是无视四合院街区今天真实的生活状态,制造充满怀旧情结的虚假都市,使四合院街区失去活力。”
由此朱锫提出了城市“起搏器”的构想。在他负责的西四北二条胡同中有一些废弃的工厂,它们寄生于四合院街区中,像一个个城市肿瘤。而他认为这些“肿瘤”恰恰是可以激活的点。他设想把工厂改造成四合院街区中的公共空间,既承担公共功能,还可以承担一部分居民的居住,从而降低四合院的密度。由这些被激活的“起搏器”来带动整片街区的活力。朱锫说:“这些大小不一、相对均匀分布在四合院街区中的城市‘肿瘤’,可以被置换成传统街区中一个个激活的点,具有城市‘起搏器’的功能。”
意大利ASA事务所把一座工厂遗址改造成具有中国古典主义色彩的酒店,在考察中提出了“新建筑要有力量,古建筑保护要彻底”的口号。它强调的是西四北大街的“再生”,这是一个更复杂、更社会性的概念,比纯物理的“改造”要深刻得多。史建解释道,国内现在一提旧城改造就想到明清古街,“不见得模仿、怀旧、一味和谐就万事大吉,事实上许多改造实例都失败了。不允许新生力量进来,真正的文物又要拆掉重建弄成假古董,我们不主张这样”。
西班牙Nred事务所的设计展示了可再生系统的先进理念。首席建筑师王永刚表示:“这个设计作品的波浪形的屋顶让人惊叹,他们在屋顶的材料里编进制冷和光伏系统,阳光透过屋顶缝隙射下来制造的光影效果也很迷人。”他认为,西四北大街的再生工程比上海石库门风格的“新天地”改造工程要深刻得多——“上海新天地的改造以原汁原味的小修小补为主,而西四北大街的改造则将注入新的建筑精神。”
马达思班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马清运则提出了微创疗法,认为城市与生老病死的自然生命类似。他认为“西四的空间是有病的,甚至已经死亡了,而其死亡的内因是肌体内部而不只是外部的感官。对生命治疗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其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我们希望能够经过最小化的处理,让其恢复自我再生功能。”
历史的再生
尽管这11种方案目前还是11种可能,还未能进入操作实施阶段,但它们代表了建筑师们对历史街区再生的新思考和新探索。
历史街区的再生,已经成为近年来的世界性潮流,成功的如东京、纽约、马德里、伦敦、米兰诸城市,通过将衰落历史街区与当代创意产业的嫁接,实现了历史文化区域空间价值的增值。
“北京旧城保护经过多年波折,现已成为官方和民间的共识。到目前为止,北京旧城再生尚没有成功的模式。”史建表示。在中国,历史街区的改造也在逐步展开。但在大多数城市,改造不是推倒重建,就是把建筑全部仿造成某个历史时期的特定样式。例如一些曾经成为外国殖民地的城市,因为尚保留有不少殖民地风格的建筑,规划决策者就要求新建建筑必须带有殖民地时期建筑风格的特殊符号。
王府井大街被改造成了纯粹的现代化商业街道,仅保留了一两个历史文物作为象征性符号。1999年完成拓宽改造的平安大街则被仿建成明清古街样式。但是,这条有“第二条长安街”之称的主干道,由于“假古董”的嫌疑、严重的交通拥堵、没有过街天桥、无法停车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关于其改造成败一直存有众多争议。业内人士认为,全长7000米、平均路宽30米的平安大街,是北京旧城改造的一个教训。决策者的初衷是既想完善其交通功能,又想发展其商业功能,还想突出其文化旅游特色。但最终的结果是3个问题都没有得到好的解决,机动车道拥堵、人行不便、店铺生意冷清。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道出个中原委,平安大道拓宽时,“北京市的商业发展规划不是由主管部门说了算,而是由一些政府官员,最主要的是由房地产开发商起作用”。“真正懂建筑的人在北京的旧城改造中,一直是失语的。”
近几年,北京旧城改造的状况有所好转,以西城区为例,着力发展的金融街、西单商业中心区、中关村德胜科技园、西外旅游商务区、什刹海传统风貌旅游区和阜景文化旅游街六大功能街区,已经成为西城区的6张名片。
“北京的旧城改造已经进行了约20年,可以说至今还没有完全找到一条既保护了古建筑,又同时激发了街区活力的途径。现在,西四北地区的商业街再造主要是指西四北大街的综合整治,初步思路是尊重旧城胡同肌理、更新西四北大街原有商业布局、塑国际品牌商业街,并将商业区域引入与大街并行的内侧,形成与胡同尺度相当的、纵向的、复合的步行商业街区。”项目策划者表示。
“就像针灸一样,只要找准几个穴位下手就可以,当这些‘穴位’被刺激之后,就能激发整个身体。而城市和人体一样,有自身的生长和自我调节功能,‘穴位’被激活后,将逐渐重新焕发活力。”史建强调,这些要害的“穴位”并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关联的组织方式,体现的是政府、建筑师、原住民、开发商四者之间的关系。
北京西四北街全景:胡同与四合院是北京旧城永远的符号
中间编号排列的1:200的微缩模型,组成了西四新北街概念设计的阵容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