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建筑师:为古城把脉
admin
2007-11-16
来源:
网
古城保护受到了挑战 “开发过度”、“商业气太浓”之类的话,记者从不少地方都听到过。看来这是特色城镇保护中遇到的严峻挑战,或者是一种通病。 11月上旬,来自世界
古城保护受到了挑战
“开发过度”、“商业气太浓”之类的话,记者从不少地方都听到过。看来这是特色城镇保护中遇到的严峻挑战,或者是一种通病。
11月上旬,来自世界各地的400多位华人建筑师和专家学者会聚云南丽江古城,参加由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和云南省建设厅、丽江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古城再生——特色城镇的保护与发展研讨会”。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会长、香港著名建筑师潘祖尧在开幕式上颇有感触地表示,要本着对历史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探索共同保护的契合点。面对城市改造和商业大潮的冲击,一座座古城将面临古貌不存、特色不再的命运,与会的华人建筑师们在研讨中或介绍国外的情况,或发表自己的观点,或问计献策,大家见仁见智,列举古城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冲击,探讨保护之方。
不少专家注意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特色与建设的矛盾突出,如:“千城一面”无个性,旧城改造成“建设性破坏”,年久失修造成特色城镇的衰败,错位开发导致对城镇环境的伤害,“政绩工程”凸显短期行为,穿越式交通使“曲径”变“通途”从而破坏旧城道路格局,建筑设计缺少文化内涵等。
专家学者们认为,现在对特色城镇而言,“要不要保护”已不成问题,“为什么保护”仍潜伏隐患,“保护什么”、“如何保护”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比如寺庙重建之风盛行,黄色琉璃瓦泛滥,“拆真建假”时有发生,保护中“张冠李戴”,仿古中花里胡哨……
来自台湾的“中华全球建筑学人交流学会”理事长、建筑师朱祖明先生是第二次到丽江。他喜欢过去丽江“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生活,也欣赏现在丽江走出了“老古董”、有了新活力的样子。但他也认为,古城保护要得法,开发要适度,在城市功能布局上,“动”、“静”要分开。不要吵得厉害,让人不想再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建筑系教授彭一刚认为,保护固然难,创新更不容易。他以自己去过的两个地方为例:江苏的一座古镇开发过火,商业气息太浓;浙江的一座古镇保护过度,显得毫无生气。怎样对待?他主张,既不能使历史名镇变成“死城”,又不能商业味太重。
以保护促发展
专家学者们认为,特色城镇的保护和发展并不完全矛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没有保护,特色城镇将名存实亡;而没有发展,名城将被时代所淘汰。在古城再生中,实现保护和发展的互动,是建设者和策划者共同的课题。
“菲律宾现代建筑设计的先锋”、著名建筑师洪鸿泽先生提出,在古城再生中,怎样使新老共存,两者取得平衡,把新式建筑融合到传统建筑中,成为人们所能接受的风格?他认为巴黎的城市建设、芬兰议会大厦的改造等在这方面很成功,可以作为借鉴。北京正在建造的2008年奥运会比赛场馆,如“鸟巢”和“水立方”等也是把过去与现代结合的典范。
香港瑞安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规划及发展部总监陈建邦先生以“昨天·今天·相会在明天”为设计理念,遍邀世界著名建筑师加盟设计,并使发展商、设计师、客户“三位一体”参与,成功建造了“上海新天地”,使新建筑与老建筑结合,开发与保护双赢。他们的经验受到与会者的青睐。柯斯帕尔建筑设计顾问公司设计总监李大夏先生以“化腐朽为神奇”、“每次去都有新感受”等言辞表达他对“上海新天地”的厚爱。
2007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建筑设计金奖获得者、马来西亚著名设计师林履发结合自己实践的经验和体会说,在古城设计新项目要考虑如下几点:如何做到人性化;如何运用传统改造城市功能,使原有的城市肌理、结构等得以保护。
古城可再生,不可再造
香港著名建筑设计师钟华南先生曾说,古城镇、古建筑、古文物是我们祖先的遗产,是我们与历史之间的桥梁,亦是我们传授下一代、告诉他们祖先的存在之物证。没有它们,我们只有空间,没有时间。因此,我们要保护古城镇,使之重生,重生就是我们历史的延续。
马来西亚著名建筑师许成秋认为,在城市建设中,要以积极的建设性态度来审视文化和景观,要考虑如何把历史的东西和现代发展结合起来。商业、旅游对古城保护构成压力。在设计上,要把这些功能单独考虑。他还以经常到访的芬兰为例:芬兰人非常喜爱森林、湖泊,很多乡村木屋与环境协调,独具特色。芬兰的许多建筑,如赫尔辛基图书馆在建筑外形和采光方面与周围环境形成有机联系。
至今已来过丽江8次的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副会长、台湾著名建筑师吴夏雄先生在为研讨会所作的总结发言中说,1996年丽江发生地震时我就来到丽江,见到地震后那种墙倒屋不倒的建筑结构,令我惊叹不已。虽然历经岁月的摧残,但丽江古城屹立了几百年,纳西族村民实实在在生活在这里。什么原因?我一直在思考。
他说,就像有的大师所说,古城要发展,不发展,就会被时代淘汰,没有发展,古城就像个“植物人”,只有躯体,而没有灵魂。这次我来丽江发现古城变化实在太大。以前在古城到处可见穿着布衫的老妇悠闲地在大树下喝茶、纳凉、做针线,而现在几乎寻觅不见。
他以丽江等古镇、古城的保护为例说,古城再生,一定要有生命。古城的再生,应该适度发展:规模、尺度适当,时间、速度适宜。古城再生,要提升它的文化价值。他强调,古城可以再生,但不可以再造。古城是自然而然的形成而不是依靠外力——经济投资、旅游发展造就的。
最后,他以在丽江看到的一幅房地产广告——“向东,××造就一座城”——发问:能够用投资者的力量造一座城吗?这座城能永续下去吗?
“开发过度”、“商业气太浓”之类的话,记者从不少地方都听到过。看来这是特色城镇保护中遇到的严峻挑战,或者是一种通病。
11月上旬,来自世界各地的400多位华人建筑师和专家学者会聚云南丽江古城,参加由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和云南省建设厅、丽江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古城再生——特色城镇的保护与发展研讨会”。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会长、香港著名建筑师潘祖尧在开幕式上颇有感触地表示,要本着对历史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探索共同保护的契合点。面对城市改造和商业大潮的冲击,一座座古城将面临古貌不存、特色不再的命运,与会的华人建筑师们在研讨中或介绍国外的情况,或发表自己的观点,或问计献策,大家见仁见智,列举古城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冲击,探讨保护之方。
不少专家注意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特色与建设的矛盾突出,如:“千城一面”无个性,旧城改造成“建设性破坏”,年久失修造成特色城镇的衰败,错位开发导致对城镇环境的伤害,“政绩工程”凸显短期行为,穿越式交通使“曲径”变“通途”从而破坏旧城道路格局,建筑设计缺少文化内涵等。
专家学者们认为,现在对特色城镇而言,“要不要保护”已不成问题,“为什么保护”仍潜伏隐患,“保护什么”、“如何保护”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比如寺庙重建之风盛行,黄色琉璃瓦泛滥,“拆真建假”时有发生,保护中“张冠李戴”,仿古中花里胡哨……
来自台湾的“中华全球建筑学人交流学会”理事长、建筑师朱祖明先生是第二次到丽江。他喜欢过去丽江“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生活,也欣赏现在丽江走出了“老古董”、有了新活力的样子。但他也认为,古城保护要得法,开发要适度,在城市功能布局上,“动”、“静”要分开。不要吵得厉害,让人不想再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建筑系教授彭一刚认为,保护固然难,创新更不容易。他以自己去过的两个地方为例:江苏的一座古镇开发过火,商业气息太浓;浙江的一座古镇保护过度,显得毫无生气。怎样对待?他主张,既不能使历史名镇变成“死城”,又不能商业味太重。
以保护促发展
专家学者们认为,特色城镇的保护和发展并不完全矛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没有保护,特色城镇将名存实亡;而没有发展,名城将被时代所淘汰。在古城再生中,实现保护和发展的互动,是建设者和策划者共同的课题。
“菲律宾现代建筑设计的先锋”、著名建筑师洪鸿泽先生提出,在古城再生中,怎样使新老共存,两者取得平衡,把新式建筑融合到传统建筑中,成为人们所能接受的风格?他认为巴黎的城市建设、芬兰议会大厦的改造等在这方面很成功,可以作为借鉴。北京正在建造的2008年奥运会比赛场馆,如“鸟巢”和“水立方”等也是把过去与现代结合的典范。
香港瑞安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规划及发展部总监陈建邦先生以“昨天·今天·相会在明天”为设计理念,遍邀世界著名建筑师加盟设计,并使发展商、设计师、客户“三位一体”参与,成功建造了“上海新天地”,使新建筑与老建筑结合,开发与保护双赢。他们的经验受到与会者的青睐。柯斯帕尔建筑设计顾问公司设计总监李大夏先生以“化腐朽为神奇”、“每次去都有新感受”等言辞表达他对“上海新天地”的厚爱。
2007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建筑设计金奖获得者、马来西亚著名设计师林履发结合自己实践的经验和体会说,在古城设计新项目要考虑如下几点:如何做到人性化;如何运用传统改造城市功能,使原有的城市肌理、结构等得以保护。
古城可再生,不可再造
香港著名建筑设计师钟华南先生曾说,古城镇、古建筑、古文物是我们祖先的遗产,是我们与历史之间的桥梁,亦是我们传授下一代、告诉他们祖先的存在之物证。没有它们,我们只有空间,没有时间。因此,我们要保护古城镇,使之重生,重生就是我们历史的延续。
马来西亚著名建筑师许成秋认为,在城市建设中,要以积极的建设性态度来审视文化和景观,要考虑如何把历史的东西和现代发展结合起来。商业、旅游对古城保护构成压力。在设计上,要把这些功能单独考虑。他还以经常到访的芬兰为例:芬兰人非常喜爱森林、湖泊,很多乡村木屋与环境协调,独具特色。芬兰的许多建筑,如赫尔辛基图书馆在建筑外形和采光方面与周围环境形成有机联系。
至今已来过丽江8次的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副会长、台湾著名建筑师吴夏雄先生在为研讨会所作的总结发言中说,1996年丽江发生地震时我就来到丽江,见到地震后那种墙倒屋不倒的建筑结构,令我惊叹不已。虽然历经岁月的摧残,但丽江古城屹立了几百年,纳西族村民实实在在生活在这里。什么原因?我一直在思考。
他说,就像有的大师所说,古城要发展,不发展,就会被时代淘汰,没有发展,古城就像个“植物人”,只有躯体,而没有灵魂。这次我来丽江发现古城变化实在太大。以前在古城到处可见穿着布衫的老妇悠闲地在大树下喝茶、纳凉、做针线,而现在几乎寻觅不见。
他以丽江等古镇、古城的保护为例说,古城再生,一定要有生命。古城的再生,应该适度发展:规模、尺度适当,时间、速度适宜。古城再生,要提升它的文化价值。他强调,古城可以再生,但不可以再造。古城是自然而然的形成而不是依靠外力——经济投资、旅游发展造就的。
最后,他以在丽江看到的一幅房地产广告——“向东,××造就一座城”——发问:能够用投资者的力量造一座城吗?这座城能永续下去吗?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