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柴湖实践成功拯救湿地
admin
2010-03-12
来源:
网
湖泊告急
“千万不能再拖、再等了!”王树义说。
日前,有着湖北省人大代表、武汉大学环境法学教授双重身份的王树义,在湖北省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上,呼吁加快该省
湖泊告急
“千万不能再拖、再等了!”王树义说。
日前,有着湖北省人大代表、武汉大学环境法学教授双重身份的王树义,在湖北省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上,呼吁加快该省湖泊保护立法。早在1996年,湖北省水利厅即着手有关湖泊管理立法的调研、起草工作,15年后,法规仍未出台。
造化偏爱湖北,恩赐千湖给这个长江中游的省份。据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环境灾害研究室主任杜耘介绍:“上世纪50年代,全省共有大小湖泊1066个,总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而今,“千湖之省”已名不副实,2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217个,近50余年间年均消失15.1个。
洪湖是湖北省内最大的淡水湖,1951年洪湖水面760平方公里,现在缩至348平方公里,不及当年的一半。从总面积来看,湖北境内现存湖泊2400多平方公里,仅有上世纪50年代的30%左右。湖泊水环境也不容乐观。杜耘告诉笔者,对湖北29个主要湖泊1570多平方公里的水体质量评估表明,约60%为IV、V类、劣V类水,几乎所有湖泊都为中、富营养状态,其中富营养型湖泊12个,面积为330多平方公里,占总评价面积的20%以上。
过度围栏养蟹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而水产品价格相对稳定,湖区农民纷纷弃农从渔。洪湖周边每亩精养鱼池养蟹纯利在2000元以上,是水稻等粮食作物效益的10倍以上,不少渔民靠养蟹盖起了楼房。
官方统计,截至2004年底,洪湖的圈养面积达全湖的70%。世界自然基金会武汉办公室的调查显示,洪湖90%左右被圈养,仅围网的竹竿就达1500万余根,网片达几十万吨,整个湖面支离破碎,湖水逐渐色暗发臭,湖畔乡镇的日常用水也得不到保障。
“如果说过度围栏养殖是目前洪湖面临的主要问题,那么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源则是无序的多头管理。”世界自然基金会武汉办公室雷刚介绍,1996年,湖北省洪湖市成立洪湖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晋升为省级。与此同时,洪湖有关水利、公安、林业、环保、旅游、航运等方面的管理职能分别由不同级别不同部门的管理单位行使,形成多头管理局面。
洪湖境况是诸多湿地的一个缩影。“为扭转洪湖生态恶化的趋势,2003年,洪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区工程正式启动。”雷刚说,这项工程名叫“阳柴湖湿地恢复工程”。
阳柴湖试验
洪湖市螺山镇,地处洪湖湿地保护区西南角,是洪湖湖中的一个小土墩围垦起来的湖中村。村里有渔户132户,可供捕捞作业水域是方圆5000亩的阳柴湖。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围湖大战”波及阳柴湖,湖面转包给8户渔民,水面一分为八。起初几年,凭着水质优良和天然水草丰富,8户渔民得利丰厚。但好景不长,随着水草日益枯竭、水质下降,渔民们不仅没赚钱,反而“小投入小赔本,大投入大赔本”。
2003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阳柴湖开始了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示范工作。大量前期调研和科学分析表明,阳柴湖问题主要是因为高强度的螃蟹养殖导致了湖中一条关键食物链的中断:小鱼—浮游动物—蓝绿藻(浮游植物)。
为了恢复这条食物链,阳柴湖撤除了围网和竹竿,清除地笼,还人工种植水草,合理区划示范区,并修建观鸟步道和观鸟屋,调整了养殖结构——彻底改变单一螃蟹养殖为多种水产品并举的综合养殖模式,增加捕食性鱼类如鳜鱼等来优化食物链的结构,维持湖泊中微生物、水草、鱼类等的相对平衡,从而达到稳定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目的。
雷刚介绍,实践证明,这一做法不仅使湿地生态系统受益,老百姓也同时受益,因为多样化的水产品结构增加了其抗市场风险的能力,稳定的水环境提高湖泊的可持续性。经过两年的努力,到2005年时,阳柴湖示范区的水草逐渐恢复,水质明显改善,湿地恢复效果显著,迁徙候鸟回归,国际濒危物种东方白鹳、小天鹅等水鸟重现洪湖。
2006年,洪湖被授予“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几年前的阳柴湖试验的成功,给当下一些湿地的保护不无启示。“保护及时、方法得当、适当投入,生态恢复的前景是可观的。除了监控已被严重破坏的区域,还应加强对尚具有较强恢复能力的区域的保护,其保护效果可能是事半功倍的。”雷刚说。
家住洪湖市万全镇的马勋灿老人说道:“以前的湖区到处可以看到野鸭,渔民自由地在湖区喂养各种鱼类。后来湖区基本上没有水草和芦苇之类,野鸭也基本没有了。现在湖区有专供行船的水道,有一块水域专门用来喂养鱼类,还有几块地方作为旅游区。每年的龙舟赛吸引不少人来观看。咱洪湖又热闹起来啦!”
“千万不能再拖、再等了!”王树义说。
日前,有着湖北省人大代表、武汉大学环境法学教授双重身份的王树义,在湖北省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上,呼吁加快该省湖泊保护立法。早在1996年,湖北省水利厅即着手有关湖泊管理立法的调研、起草工作,15年后,法规仍未出台。
造化偏爱湖北,恩赐千湖给这个长江中游的省份。据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环境灾害研究室主任杜耘介绍:“上世纪50年代,全省共有大小湖泊1066个,总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而今,“千湖之省”已名不副实,2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217个,近50余年间年均消失15.1个。
洪湖是湖北省内最大的淡水湖,1951年洪湖水面760平方公里,现在缩至348平方公里,不及当年的一半。从总面积来看,湖北境内现存湖泊2400多平方公里,仅有上世纪50年代的30%左右。湖泊水环境也不容乐观。杜耘告诉笔者,对湖北29个主要湖泊1570多平方公里的水体质量评估表明,约60%为IV、V类、劣V类水,几乎所有湖泊都为中、富营养状态,其中富营养型湖泊12个,面积为330多平方公里,占总评价面积的20%以上。
过度围栏养蟹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而水产品价格相对稳定,湖区农民纷纷弃农从渔。洪湖周边每亩精养鱼池养蟹纯利在2000元以上,是水稻等粮食作物效益的10倍以上,不少渔民靠养蟹盖起了楼房。
官方统计,截至2004年底,洪湖的圈养面积达全湖的70%。世界自然基金会武汉办公室的调查显示,洪湖90%左右被圈养,仅围网的竹竿就达1500万余根,网片达几十万吨,整个湖面支离破碎,湖水逐渐色暗发臭,湖畔乡镇的日常用水也得不到保障。
“如果说过度围栏养殖是目前洪湖面临的主要问题,那么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源则是无序的多头管理。”世界自然基金会武汉办公室雷刚介绍,1996年,湖北省洪湖市成立洪湖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晋升为省级。与此同时,洪湖有关水利、公安、林业、环保、旅游、航运等方面的管理职能分别由不同级别不同部门的管理单位行使,形成多头管理局面。
洪湖境况是诸多湿地的一个缩影。“为扭转洪湖生态恶化的趋势,2003年,洪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区工程正式启动。”雷刚说,这项工程名叫“阳柴湖湿地恢复工程”。
阳柴湖试验
洪湖市螺山镇,地处洪湖湿地保护区西南角,是洪湖湖中的一个小土墩围垦起来的湖中村。村里有渔户132户,可供捕捞作业水域是方圆5000亩的阳柴湖。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围湖大战”波及阳柴湖,湖面转包给8户渔民,水面一分为八。起初几年,凭着水质优良和天然水草丰富,8户渔民得利丰厚。但好景不长,随着水草日益枯竭、水质下降,渔民们不仅没赚钱,反而“小投入小赔本,大投入大赔本”。
2003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阳柴湖开始了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示范工作。大量前期调研和科学分析表明,阳柴湖问题主要是因为高强度的螃蟹养殖导致了湖中一条关键食物链的中断:小鱼—浮游动物—蓝绿藻(浮游植物)。
为了恢复这条食物链,阳柴湖撤除了围网和竹竿,清除地笼,还人工种植水草,合理区划示范区,并修建观鸟步道和观鸟屋,调整了养殖结构——彻底改变单一螃蟹养殖为多种水产品并举的综合养殖模式,增加捕食性鱼类如鳜鱼等来优化食物链的结构,维持湖泊中微生物、水草、鱼类等的相对平衡,从而达到稳定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目的。
雷刚介绍,实践证明,这一做法不仅使湿地生态系统受益,老百姓也同时受益,因为多样化的水产品结构增加了其抗市场风险的能力,稳定的水环境提高湖泊的可持续性。经过两年的努力,到2005年时,阳柴湖示范区的水草逐渐恢复,水质明显改善,湿地恢复效果显著,迁徙候鸟回归,国际濒危物种东方白鹳、小天鹅等水鸟重现洪湖。
2006年,洪湖被授予“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几年前的阳柴湖试验的成功,给当下一些湿地的保护不无启示。“保护及时、方法得当、适当投入,生态恢复的前景是可观的。除了监控已被严重破坏的区域,还应加强对尚具有较强恢复能力的区域的保护,其保护效果可能是事半功倍的。”雷刚说。
家住洪湖市万全镇的马勋灿老人说道:“以前的湖区到处可以看到野鸭,渔民自由地在湖区喂养各种鱼类。后来湖区基本上没有水草和芦苇之类,野鸭也基本没有了。现在湖区有专供行船的水道,有一块水域专门用来喂养鱼类,还有几块地方作为旅游区。每年的龙舟赛吸引不少人来观看。咱洪湖又热闹起来啦!”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