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皖江城市带乘风起航
安徽首个国家级区域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近日获国务院批复,此举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正式成为首个国字号“产业转移特区”。
专家指出,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皖江城市带简读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4%、45%和66%。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皖江城市带处于我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
产业转移,是国家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
2009年的最后几天,在佛山市南海举行的广东省“南粤春暖行动”第一万场农民工免费招聘会上,超过100家用工需求较大的企业进场,提供岗位信息5000个以上,但只有3000多名省内外农民工进场
。
据了解,随着经济的逐渐回暖和就业扶持力度的加大,广东用工需求难度骤然加大。许多老板坦言,“民工荒”在珠三角部分地区重现。位于东莞的贝家鞋业老板王伟经常为招工发愁,他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目前工厂订单情况很好,可以排到2010年五六月份,但目前他所在的行业工人缺口在30%-50%,他自己的企业缺口在30%左右,大概还缺100人。
广东省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甘文传表示,“民工荒”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包括经济回暖用工需求增加、惠农政策分流了部分农民工等等。但其中,企业提供的薪酬对农民工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农民工没有就业意向,而是企业工资报酬没有足够的吸引力,造成了招工难。经济回暖企业用工需求是增加了,但报酬不增加,就产生了缺工现象?”
在长三角的江苏扬州,一家机械制造公司的老板告诉记者,在去年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候,他没有减薪更没有裁员,这是因为一旦工人离开你这个厂就不可能再回来。“现在招工太难了!”今年他打算给技术工人加薪,好的工人年薪可能达到5万元以上。他说:“唯有此,才能留住人。”同样是扬州的赵老板,已将他的化工企业搬到了四川。他说,在扬州本地投资土地、劳动力成本太高了,企业利润空间已经被大大压低了。
2010年元旦刚过,总部设在福建厦门的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滨江城市芜湖正式签约,总投资120亿元,将旗下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和芯片业务转移到芜湖,建设全国一流的研发中心、实验中心和生产基地。
为什么选择安徽,公司总经理林科闯一语破的:“安徽往北往南往东往西都很便利,我们下游企业在运输上要求便利,我觉得芜湖是最佳的选择。”
其实,较早大规模入驻安徽的应该是联合利华。2002年联合利华关闭它在上海的所有工厂,在合肥经济开发区建立了工业园。合肥成为联合利华全球四大生产基地之一,到2008年该基地累计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无论是沿海的中小企业招工难,还是国内乃至世界知名企业的大举西进,这一切都表明,产业转移是内地和沿海两个市场的“迫切需要”,而且正在形成声势。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沈卫国说,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科学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势在必行。设立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是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体现。
优势凸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其实,回首来时路,20年来安徽人从未停止开发开放皖江的脚步。历届省委、省政府用不懈的决心和行动,大力推动沿江城市带发展,让这一凝聚了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精华的板块逐渐绽放夺目光彩。
1990年7月,安徽省作出了“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的重大决策。1995年和1996年,省委连续两年在沿江地区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对皖江开发开放作出部署。进入新世纪后,安徽省进一步精心部署,着力推进皖江城市带发展,在开展招商选资、加强与长三角体制机制对接、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严格转移项目准入门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皖江地区产业承接规模不断扩大,成效日益显现,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在中西部地区处于前列。
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对安徽发展提出了明确定位和要求:“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作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措施,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议被提上日程。
作为中国明清两代最具势力和最有影响力的商帮——徽商曾经在中国商界叱咤风云300余年。特别是在长江流域,徽商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的商业奇迹,成为长三角兴起的重要力量,也为长三角的发展与辉煌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可以说,今天的皖江城市带示范区的诞生是新徽商孜孜不倦谋求发展的历史精神延续,更是新时代下区域经济融合的现实选择。
据悉,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由于紧邻我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因此,皖江城市带又被称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和第一站。
沈卫国说,皖江城市带区位优势明显,是长三角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佳区域,具有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等综合优势。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开发皖江,加快融入泛长三角中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具备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为中西部地区提供示范的客观条件。
从承接产业转移的多重优势看,皖江城市带本身经济基础较好,2008年,皖江城市带人均GDP为1.9万元,超过中部平均水平。而且城市带与长三角的交通网络实现对接,物流成本降低,城市带岸线还具有突出的资源要素比较优势,特别是巢湖、安庆、池州等地分别拥有数十公里的深水宜港岸线,具备发展重化工业的环境资源,而这些产业正是下一步承接转移的重点。
从要素成本和配套看,皖江城市带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全省常年外出务工人数超过1000万人,拥有大量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平均成本只相当于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一半或2/3。城市带工业门类齐全,已经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具有良好的综合配套能力。城市带还拥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65个省级开发区和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园区,具有完善的产业承接平台。
正因如此,皖江城市带被视为安徽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第一方阵。
突出“示范”效应,引领中部新崛起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而专门制定的规划,规格高,意义大。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说:“绘制示范区建设的蓝图,首要的是立足高度,既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又符合安徽发展实际。”
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当胸怀全局,突出“示范”的意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于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据了解,与其他承接产业园区不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它并非安徽省规划设计的,而是国家站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上确立的;二是它不是封闭、单向的,而是可以让相关的产业自由出入,进行双向的流动。同时,这种承接也不是依赖政府的“规划”。
正是这一特殊性决定皖江城市带作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拥有了“先行先试权”,在政策的配套和体制机制创新上具有突破意义。沈卫国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依据目前设想,示范区将突出以下特点:一是通过产业转移和升级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二是在示范区建设上将工业化与城市化紧密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三是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节能紧密结合起来;四是不止简单地进行产业“搬家”,而是更加注重扶持自主创新和培育新兴产业发展。
根据目前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趋势分析,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和发展重点包括煤、石油、精细化工在内的重化工产业,这很可能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最先、最快发展起来的产业,并可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此外,汽车、电子、冶金、节能环保及造船业等也将是承接重点。仅以汽车为例,2008年安徽汽车产量已经达到85万辆,居全国第六位,围绕汽车产业的电子、钢板、塑料等,产业链价值已经达到1500亿以上。在冶金、钢铁方面,马钢、铜陵有色等,都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紧跟《规划》之后,安徽还将出台“关于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决定”,明确示范区的建设目标、任务、政策等。并颁布具体的实施方案,将任务分层次细化分解到每一个市、县,为《规划》的落实打下基础。同时,安徽还将积极争取国家各个部委对示范区的大力支持,将《规划》中定性的政策变成具体的量化的措施。最终通过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使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到2015年综合实力明显增长,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不仅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实现新跨越,而且在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区域战略主导产业、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质的飞跃,真正成为中西部地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和中部崛起的新增长极。
专家表示,产业转移影响意义深远
产业转移必然带动皖江乃至安徽的区域经济在未来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承接是一种手段,承接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安徽意识清醒,态度鲜明。安徽省领导表示,首要的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结合起来,坚持高起点引进、高水平承接,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宣城市是浙江进入安徽的第一门户。宣城市市长虞爱华说:“产业承接决不能搞平面和简单的承接。”安徽在“承接”过程中,将以积极的姿态,凭借皖江城市带既有的创新优势,围绕产业承接发展重点,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加快技术创新升级,强化技术创新要素支撑,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努力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加快推进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步伐。
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管委会主任王华园:“承接产业转移,绝不是那种把落后的产能、落后的设备简单地从东边移到中部,要和我们提高环境的承载力进行有机地结合。”
最近,省会合肥经过筛选,重点推出238项市级国有产权转让、基础设施建设及工业投资项目,参与长三角产业转移,项目总投资额高达2337亿元,一个以合肥为中心,主动接受产业转移的辐射圈正在向中西部延伸。
“一轴双核两翼”,创意空前的产业空间格局构想,铺展了皖江发展的宏大篇幅,彰显出安徽人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胆量。“主轴”串联安庆、池州、铜陵等6个沿江城市,发挥合肥、芜湖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核”带动作用,舞动滁州、宣城“两翼”,使之成为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专家同时表示,产业的发展必然会给社会结构带来深远的影响。自从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民工潮”、“留守儿童”以及农村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等社会现象,无不与民工这种“移民就业”密切相关。他们候鸟式的迁徙,给中国社会留下了一连串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对于农民工本身的家庭和谐、子女教育、父母养老、农业生产等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甚至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结构,也加大了社会治理成本。
安徽省社科院程必定研究员认为,国家层面上推动产业大规模产业转移,将使更多的“李方义”回归故里。中国持续多年的大批农民工春节后蜂拥赶往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打工的迁徙路线将开始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会留在本地就业。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作用,就是大大改变当前中国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带来的一系列家庭、社会问题。程必定说,如果能通过示范区的带动促进中部崛起,让更多的产业实现“移业近民”的话,将对劳动力的本地就业,改善社会流动带来的诸多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据了解,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以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市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为切入口,大力实施一批“民心工程”,形成覆盖城乡的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农民工及引进人才留下来安心创业,以适应人口流动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