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2010:决战20%节能约束性目标

admin 2010-04-20 来源: 网
一场节能风暴正在席卷国内高污染和高耗能行业。

   一场节能风暴正在席卷国内高污染和高耗能行业。

  全国两会闭幕不久,国务院4月6日发布的一则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包括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十大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期限和路径。

  同期国务院出台的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以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被业界视为做大做强节能服务业的巨大机遇。

  “十一五”前四年轰轰烈烈的“节能运动”,在收官之年俨然升级为一场决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的2009年单位GDP能耗实际同比仅下降2.2%,“十一五”前四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4.38%。人们担心的是,在接下来的屈指可数的几个月里,“十一五”计划提出的节能20%左右的约束性目标能否如期完成?

  “要完成这一任务,意味着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下降6%以上,难度将超过"十一五"过去四年中的任何一年。”日前,国家发改委节能减排处处长吕文斌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表示。

  从“自发节能”走向“自觉节能”

  进入新世纪,国家层面的节能工作安排正从“自发”走向“自觉”,并进一步泛化至市场和企业层面,最终影响到芸芸消费者。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正式颁布,将合理使用能源资源、推广节能技术纳入法规之中。2004 年末,国家发改委颁布《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对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行业提出了具体的能效改进目标。在“十一五”计划实施期间,《节能法》修改,确定了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地位,节能减排工作作为国家战略意志的体现,由行政力量主导与推动,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体系。

  在这套体系中,政府、企业、消费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主体。政府的角色尤其重要。从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目标出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任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国家出台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千家高耗能企业和五大发电公司。

  上述分解指标被纳入各级政府领导的综合考核评价和国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被外媒称为中国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投入资源最多、量化考核最严格的核心举措。

[NextPage]
  “十一五”期间,在抑制能源需求的减法原则下,“两高”行业的盲目扩张受到严格控制,落后产能加速淘汰。

  据记者了解,2006年~2009年,全国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机组6006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17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

  包括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十大重点工程,在“十一五”前四年得到了超过1200亿元的国家资金支持。吕文斌介绍说,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480亿元、中央财政资金805亿元。

  有关预测表明,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预计可实现节能2.4亿吨标准煤(未含替代石油),对实现“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的贡献率近40%。

  节能技术与提高能效在“十一五”期间被置于优先位置受到了重点关注。一个例子就是中国火电部门的节能减排取得的惊人成就。中国火电2005年每度电的煤耗是360克,这一数字在2009年大幅降至320克。而我国发展的“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技术每度电煤耗则已经下降到300克。有研究表明,每度电的耗煤量降低1克,全国一年就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50万吨。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不断出台鼓励企业节能减排的政策,推动企业走向“自觉节能”。

  据吕文斌介绍,“千家企业节能计划”是“十一五”期间的一项关键举措,该计划为千家大型企业制定了能耗强度方面的合同和目标。该计划的整体目标是使这些企业在预计的 2010 年能源消费量基础上实现节能 1 亿吨标准煤。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成品油价格和税费的改革方案,天然气价格调整以及差别电价等价格政策也在推动企业在自主节能方面走得更远。

  为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国家还实施“以奖代补”政策。据吕文斌介绍,目前对企业节能1万吨标煤/年以上的,均由政府出资购买其节能量,以1万吨标准煤的节能量计算,东部地区奖励200元,中西部是250元。“各个地方还有相应门槛的补贴政策,有的节能5000吨标煤就可获得补贴,有的3000吨也补贴。”吕文斌说。

  另一项颇受关注的是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实施,此举通过国家财政补贴优惠政策,意在推动企业生产节能产品,同时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据吕文斌介绍,2009年安排中央财政资金推广高效节能房间空调器500多万台、节能灯约1.5亿只。

  “中标的节能灯产品,普通居民可享受中标价格的50%,大宗用户为30%,其他由政府补贴。北京市还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再补贴40%,算下来居民购买一只节能灯只需要一块钱左右。近两年全国累计推广的节能灯的数字是2.1亿只。反响非常好!”吕文斌说。

  节能产品受到市场欢迎的另一个例子是高效节能空调。吕文斌告诉记者,在相关节能产品推广前仅占市场份额的5%,现在提高到50%,而且产品结构大大改进了。许多能效标准四、五级的空调已经停产了,对市场产生了很大影响。

  结构调整节能潜力可期

  在中国,节能和提高能效一向被置于较高的优先地位。然而,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也会带来巨大的节能增效空间。

  在“十一五”计划制定之初就有结构调整节能目标的设计。据吕文斌介绍,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的目标是,通过结构调整带来的节能贡献要占到1/3,一方面在三次产业结构之间,通过第三产业提高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降低3个百分点,节能1.1亿吨标准煤,在第二产业内部,高技术产业提高5个百分点,高耗能产业降低5个百分点,节能是0.9亿吨标准煤,“十一五”节能总体目标是6亿吨标准煤,因此结构调整带来的节能贡献占到其中的1/3。

  然而“十一五”前四年,结构调整节能的现状却十分尴尬——当初的设计目标几乎落空,结构节能的贡献非常有限,经济结构还是重型化。

  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高尚认为,这与中国当前仍处于工业重型化的历史阶段、高耗能产业在当前经济增长中仍占有较大比重密切相关。他向记者表示:“预计2012年前后,中国钢铁需求迎来峰值,此后平缓下降,到2015年前后中国重化工阶段将开始发生转移,向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发展。”
[NextPage]
  显然,中国能源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能源消费总量依然会保持快速增长,同时调整优化结构的需求也十分迫切。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调结构”的议政之声奏响了最强的共鸣。两会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成为政府工作的主线。
  一方面这是为了完成2010年实现“十一五”计划的20%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降低40%~45%,其间的节能压力与挑战不言而喻。

  节能在实现上述碳减排目标中的贡献有望达到70%左右。吕文斌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预计结构性节能将显示出突出的重要性,“随着中国工业重型化的阶段逐步结束,结构性节能有可能降低单位GDP能耗达8%左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15%。”

  吕文斌认为,结构性节能的机会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服务业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将逐步超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其次,在工业范畴内,新增建筑物总量放缓,水泥、钢铁、化工等能源密集行业的增速趋缓;最后,能源密集行业内部,随着中国致力于升级产品组合,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将会提高。这三大因素都会促使单位GDP能耗降低。

  但是,上述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政策上顺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成功转型,建设一个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毋庸讳言,这本身就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收官之战

  “十一五”期间20%的节能约束性指标的完成,将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据麦肯锡的分析,中国达成2010年的节能指标,其节能绝对值将分别是美国的2.5倍,经合组织成员国的3.4倍,日本的9倍。如果考虑到各国不同的GDP增长率,中国的能耗减量曲线甚至更为陡峭:2005年~2010年的降幅将约为20%,而经济合作组织国家为6.7%,美国为7.3%,日本则为9%。

  麦肯锡的分析认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最近这几年,中国能耗增长已经开始与GDP增长脱钩。中国的能耗增长持平的趋势出现在2005年,而经济依然保持了两位数增长。而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快速发展之后,GDP增长稳定维持在每年2%~5%,能耗增长才开始与GDP增长脱钩。中国在工业化尚在进行的过程中做到这一点,说明其在节能方面所付出的努力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虽然由于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了去年三季度以来“两高”行业快速增长,导致中国经济回暖过程中能耗强度下降速度放缓,但是这并未影响到中国政府实现预定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决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写入了新增节能8000万吨标准煤的量化目标。3月10日,全国两会举行的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专题记者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等政府官员表示,2010年,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十一五”前四年的节能减排的相关工作将得到延续和全面加强。此外,在官方的表述中,2010年首当其冲地强调问责制。“加大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力度”,“各地区要对节能减排目标算总账,建立倒逼机制,制定"决战方案"”。

  其次,2010年,加强淘汰落后产能的新政策逐步落实,“两高”行业将遭遇严格调控。4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重申了“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

  在今年两会上,节能减排的区域差距问题受到了各方关注。马培华委员代表民建中央提出,应注意节能减排的区域性差异,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在东部与中西部之间转移,影响到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的进程。

  对此,吕文斌表示,“十一五”计划制定之初已经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实际考核指标的制定也考虑了各地产业结构的特点。总体上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还是遵循有利于经济结构从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的原则进行,“十二五”期间也将进一步科学考量各地节能减排考核指标,以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推动地方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王高尚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在考虑区域之间产业的合理转移之余,还应重视国内过剩产业的全球配置。

  “这一点国内讨论得较少。中国钢铁产能约7亿吨,在国外转移配置1亿吨产能应该没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解决国内产能过剩、避免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像蒙古国这样的国家,对钢铁、水泥的需求很大,极力欢迎中国企业过去,国内的供应问题也可以得到兼顾。至少可以鼓励民营企业先做起来。”王高尚表示。

  中国节能的种种努力效果究竟如何,将会在2010年年底揭晓。对于记者担心的在压力之下可能的数据造假行为,吕文斌表示,作为约束性指标,相关统计数据会得到广泛的关注,但数据只是一方面,相关政策安排和节能措施的实际落地情况和实施效果将得到密切跟踪和评估。无论如何,政府将严格监督,强化问责,同时按照《统计法》要求进行各层的数据审核。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