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呼唤“百年老宅”
admin
2010-07-14
来源:
网
目前城市建筑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即被拆除的比例很高,甚至有些建筑刚投入使用不久即被拆除,统计平均使用寿命仅30年左右。近日,在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第二届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会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做了上述的表述。
目前城市建筑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即被拆除的比例很高,甚至有些建筑刚投入使用不久即被拆除,统计平均使用寿命仅30年左右。近日,在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第二届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会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做了上述的表述。
据刘志峰介绍,我国规范规定,普通房屋和构筑物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英国、法国、美国的建筑统计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25年、85年、80年,“百年老屋”随处可见。
因此,刘志峰呼吁,要转变住宅发展方式,建设长寿命高品质的百年住宅。
这已经不是权威人士第一次表达对中国建筑“短命”现象的担忧。在此之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就曾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
中国建筑为何“短命”?如何建造中国的百年建筑?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问题。
建筑为何“短命”?
“如果是建普通的厂房,建议你用非国标的钢筋就可以,价格便宜,效果也差不多。”7月10日,当记者以采购的名义来到北京南四环的一家钢材销售公司时,该公司的销售人员对记者说。建筑钢筋是盖楼房的主要原材料,价格却有多种。该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国标的螺纹钢6号的4520元一吨,4号的稍微贵一些,4650元一吨。
据销售人员介绍,建材钢筋中有国标与非国标之分,同样的型号,非国标每吨能便宜50到100元,这样就能节省许多基建费用。而非国标钢筋质量一般,使用寿命就打折扣。
一位从事多年建筑工程安全检查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建筑工程里使用材料不同工程质量也有所不同,使用寿命长短也不同。但一般情况下,开发商和建筑商都会提前协商,按照最廉价但又基本符合标准的建材。一般大型的建筑公司质量都是有保障的,他们不会因为某个项目的质量而砸自己的牌子。
“但一些小的建筑公司甚至那些层层分包的建筑公司就很难说了,造成垃圾工程,转眼就要拆掉也是有的。”该人士说。
该人士告诉记者,有些人在施工时偷工减料主要体现在水泥和建材上,水泥有的标号不够,不达标就导致建筑质量差。另外,也听说过有施工单位趁甲方和监理不注意的时候往阀板基础中扔大块毛石,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混凝土。
偷工减料还只是造成建筑“短命”的原因之一。很多时候,一些原本可以继续使用的建筑因为规划等原因被拆除,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刘志峰将我国住宅(建筑)使用寿命短的主要原因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是城市规划变更频繁,朝令夕改,一任领导一轮规划,规划调整导致大量建筑被拆除;
二是建筑维护维修不及时,损毁严重,影响使用寿命;
三是有些建筑材料耐久性差,有的施工质量不高影响使用寿命;
四是对使用空间和功能不能满足新要求的建筑,大都一拆了之。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上急功近利,重速度、轻质量,大拆大建,政绩工程和开发商的商业利益相结合,造成不该拆的房屋大量被拆除。”刘志峰说。
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高级规划师马良伟也表示,某些地方往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仓促上马工程,但遇到规划调整和其他原因时就要进行拆迁,这种盲目拆迁是一种资源浪费。
事实的确如此。记者了解到,在国内许多城市的中心城区,旧城改造需要政府投入巨大的资金和精力,相比之下,出让土地、让开发商主导拆迁重建则更经济、更有利。
在网上,网友将这种现象戏称为“拆一次就创造了GDP,再盖一次又创造GDP。”它从侧面揭示了中国建筑短命的内在原因。
除了行政原因之外,过低的设计标准乃是“潜伏”在建筑物全寿命周期中的“基因缺陷”。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陈肇元指出,大批建筑“未老先衰”的原因在于,耐久性设计标准过低。比如,我国规定的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总体只有国际通用标准的1/2,由钢筋锈蚀决定的使用寿命只有国外的1/4-1/3。由于规范中要求的保护层厚度过薄,不少建筑物难以满足防火要求。
据了解,目前我国一般建筑的设计使用寿命为50年,重要建筑为100年。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设计、施工单位将规范的最低要求作为唯一标准,以至于国内近年建成的大型纪念性、标志性建筑,没有一个设计使用寿命大于100年,而这方面英国的要求则为200年,英国国家图书馆的寿命已超过250年。
走绿色低碳之路
对于如何建造百年住宅,陈肇元建议,有关部门加紧制定建筑物全寿命质量安全管理条例,提高我国建筑物设计的安全设置水准和耐久性要求,尤其是整体结构的牢固性。
“2004年,我在德国曾考察过‘三升房’,印象很深。”刘志峰说。据刘志峰介绍,德国一家能源公司利用其资源和技术优势,将一幢已有70年历史的老建筑改造成为典型的被动式节能住宅,通过对门窗、外围护结构、设备设施等的改造,每平方米采暖耗油量从20升降到了3升,仅是过去能耗的15%。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降至原来的1/7,舒适性也大大提高,很值得我们借鉴。
刘志峰认为,构建百年住宅首先要树立两个方面的理念:一是提高住宅(建筑)使用寿命是最大的节约;二是要从规划、设计、建造、使用、维护和拆除再利用全过程和住宅(建筑)全寿命周期综合考虑建筑节能。在生产方式转变上,关键是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
具体来说,就是以科学规划引领百年住宅,以产业现代化打造百年住宅,以成熟配套技术支撑百年住宅,以组织保障体系服务百年住宅。
刘志峰特别强调,要切实改变一些地方“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最后能不能实施,全靠领导一句话”的做法。
南京栖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兴汉介绍,为了推动住宅建筑工业化和通用体系的发展,瑞典1967年制定的《住宅标准法》规定,只要使用按照瑞典国家标准协会的建筑标准制造的建筑材料和部件来建造住宅,该住宅的建造就能获得政府的贷款。而目前我国尚缺乏统一的住宅评价体系,现有的住宅性能认定标准未得到全面推广,各类住宅评比良莠不齐,广大购房者无法分辨。
陈兴汉建议,在现有的住宅性能认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建筑节能减排的相关内容,形成新的住宅性能认定标准,由住建部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实施。所有的住宅都必须由指定机构进行性能认定。与此同时,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对住宅性能认定进行广泛宣传,使住宅性能认定逐步变成人们购房时的判断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总工程师孙克放认为,要实现中国住宅建设“低碳化,高品质”的目标,住宅产业必须跨越三大门槛:中国的住宅全部达到低耗能的节能标准,其中包括既有住宅;中国的商品住宅一定要告别毛坯房,实现全装修;住宅建造必须实现构件化的集成装配。
据刘志峰介绍,我国规范规定,普通房屋和构筑物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英国、法国、美国的建筑统计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25年、85年、80年,“百年老屋”随处可见。
因此,刘志峰呼吁,要转变住宅发展方式,建设长寿命高品质的百年住宅。
这已经不是权威人士第一次表达对中国建筑“短命”现象的担忧。在此之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就曾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
中国建筑为何“短命”?如何建造中国的百年建筑?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问题。
建筑为何“短命”?
“如果是建普通的厂房,建议你用非国标的钢筋就可以,价格便宜,效果也差不多。”7月10日,当记者以采购的名义来到北京南四环的一家钢材销售公司时,该公司的销售人员对记者说。建筑钢筋是盖楼房的主要原材料,价格却有多种。该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国标的螺纹钢6号的4520元一吨,4号的稍微贵一些,4650元一吨。
据销售人员介绍,建材钢筋中有国标与非国标之分,同样的型号,非国标每吨能便宜50到100元,这样就能节省许多基建费用。而非国标钢筋质量一般,使用寿命就打折扣。
一位从事多年建筑工程安全检查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建筑工程里使用材料不同工程质量也有所不同,使用寿命长短也不同。但一般情况下,开发商和建筑商都会提前协商,按照最廉价但又基本符合标准的建材。一般大型的建筑公司质量都是有保障的,他们不会因为某个项目的质量而砸自己的牌子。
“但一些小的建筑公司甚至那些层层分包的建筑公司就很难说了,造成垃圾工程,转眼就要拆掉也是有的。”该人士说。
该人士告诉记者,有些人在施工时偷工减料主要体现在水泥和建材上,水泥有的标号不够,不达标就导致建筑质量差。另外,也听说过有施工单位趁甲方和监理不注意的时候往阀板基础中扔大块毛石,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混凝土。
偷工减料还只是造成建筑“短命”的原因之一。很多时候,一些原本可以继续使用的建筑因为规划等原因被拆除,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刘志峰将我国住宅(建筑)使用寿命短的主要原因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是城市规划变更频繁,朝令夕改,一任领导一轮规划,规划调整导致大量建筑被拆除;
二是建筑维护维修不及时,损毁严重,影响使用寿命;
三是有些建筑材料耐久性差,有的施工质量不高影响使用寿命;
四是对使用空间和功能不能满足新要求的建筑,大都一拆了之。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上急功近利,重速度、轻质量,大拆大建,政绩工程和开发商的商业利益相结合,造成不该拆的房屋大量被拆除。”刘志峰说。
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高级规划师马良伟也表示,某些地方往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仓促上马工程,但遇到规划调整和其他原因时就要进行拆迁,这种盲目拆迁是一种资源浪费。
事实的确如此。记者了解到,在国内许多城市的中心城区,旧城改造需要政府投入巨大的资金和精力,相比之下,出让土地、让开发商主导拆迁重建则更经济、更有利。
在网上,网友将这种现象戏称为“拆一次就创造了GDP,再盖一次又创造GDP。”它从侧面揭示了中国建筑短命的内在原因。
除了行政原因之外,过低的设计标准乃是“潜伏”在建筑物全寿命周期中的“基因缺陷”。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陈肇元指出,大批建筑“未老先衰”的原因在于,耐久性设计标准过低。比如,我国规定的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总体只有国际通用标准的1/2,由钢筋锈蚀决定的使用寿命只有国外的1/4-1/3。由于规范中要求的保护层厚度过薄,不少建筑物难以满足防火要求。
据了解,目前我国一般建筑的设计使用寿命为50年,重要建筑为100年。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设计、施工单位将规范的最低要求作为唯一标准,以至于国内近年建成的大型纪念性、标志性建筑,没有一个设计使用寿命大于100年,而这方面英国的要求则为200年,英国国家图书馆的寿命已超过250年。
走绿色低碳之路
对于如何建造百年住宅,陈肇元建议,有关部门加紧制定建筑物全寿命质量安全管理条例,提高我国建筑物设计的安全设置水准和耐久性要求,尤其是整体结构的牢固性。
“2004年,我在德国曾考察过‘三升房’,印象很深。”刘志峰说。据刘志峰介绍,德国一家能源公司利用其资源和技术优势,将一幢已有70年历史的老建筑改造成为典型的被动式节能住宅,通过对门窗、外围护结构、设备设施等的改造,每平方米采暖耗油量从20升降到了3升,仅是过去能耗的15%。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降至原来的1/7,舒适性也大大提高,很值得我们借鉴。
刘志峰认为,构建百年住宅首先要树立两个方面的理念:一是提高住宅(建筑)使用寿命是最大的节约;二是要从规划、设计、建造、使用、维护和拆除再利用全过程和住宅(建筑)全寿命周期综合考虑建筑节能。在生产方式转变上,关键是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
具体来说,就是以科学规划引领百年住宅,以产业现代化打造百年住宅,以成熟配套技术支撑百年住宅,以组织保障体系服务百年住宅。
刘志峰特别强调,要切实改变一些地方“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最后能不能实施,全靠领导一句话”的做法。
南京栖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兴汉介绍,为了推动住宅建筑工业化和通用体系的发展,瑞典1967年制定的《住宅标准法》规定,只要使用按照瑞典国家标准协会的建筑标准制造的建筑材料和部件来建造住宅,该住宅的建造就能获得政府的贷款。而目前我国尚缺乏统一的住宅评价体系,现有的住宅性能认定标准未得到全面推广,各类住宅评比良莠不齐,广大购房者无法分辨。
陈兴汉建议,在现有的住宅性能认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建筑节能减排的相关内容,形成新的住宅性能认定标准,由住建部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实施。所有的住宅都必须由指定机构进行性能认定。与此同时,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对住宅性能认定进行广泛宣传,使住宅性能认定逐步变成人们购房时的判断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总工程师孙克放认为,要实现中国住宅建设“低碳化,高品质”的目标,住宅产业必须跨越三大门槛:中国的住宅全部达到低耗能的节能标准,其中包括既有住宅;中国的商品住宅一定要告别毛坯房,实现全装修;住宅建造必须实现构件化的集成装配。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