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探索机遇的出路
admin
2010-11-08
来源:
网
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北京论坛近日在北京落幕。今年北京论坛的主题确立为“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围绕这一主题,本届论坛设有哲学、环境、国际关系、城市、医学、经济、教育七个分论坛,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探索建设和谐家园之路。
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北京论坛近日在北京落幕。今年北京论坛的主题确立为“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围绕这一主题,本届论坛设有哲学、环境、国际关系、城市、医学、经济、教育七个分论坛,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探索建设和谐家园之路。
危机:穿越21世纪的生存瓶颈
尽管全球正从金融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来,但显然危机这个词还在影响着全世界的思想者们。当代著名宗教哲学家德国图宾根大学荣休教授尤根·莫尔特曼认为,与核武器威胁不同的是,气候变化的威胁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每个人都能看到和感受到,甚至能够闻到这种威胁。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并没有采取应有的行动里避免最严重的结果”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今年的《地球生命力报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已经超出了地球生态承载力的50%。而日益增长的人口与自然资源之间的落差也愈加凸显出来。“贫穷意味着最严重的污染”,生态危机的恶果正由最贫穷的地区埋单。现代人为什么会以如此无知和鲁莽的行为对待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界?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主任潘文石更从人类进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释,他说,现代人在很大程度上依然秉承着智人祖先只为短期目标奋斗、缺乏长远人生目标的“基因”,还是一个进化尚未完善的相对不变的物种。在他看来,人类正在穿越21世纪的生存瓶颈。
“渔”:尊重生命的伦理
面对人和自然之间平衡发展的难题,潘文石教授的研究经历或许会给当代人以启发。从他1988年深入秦岭森林,发现“只有保住秦岭的森林,才能保住秦岭的大熊猫”;到走进广西弄官山区,坚信“先让老百姓过上温饱的生活,白头叶猴种群才会有希望”。他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系当地百姓生产生活的“渔之道”定位在发挥“政府、科学小组和社会企业”的合力作用解决问题,并做出明智的伦理抉择。他说,自然保护运动是一项人类共同的事业,必须把科学、政治、经济和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与力量整合起来才能付诸实践。有经济增长的社会才是完善的社会,明智的伦理选择是安全穿越生存瓶颈的唯一指南。
“我们不会回到完全由自然主宰的农耕世界的价值观,但是我们可以在工业社会里实现必要的生态的转型。”莫尔特曼也对这种伦理选择做出了回应。他认为,解决这样的危机要改变人类的时间观念,从过去“生产-消费-产生垃圾”的线性时间观念,转为循环的时间观念。“只有这样的一种轮回和循环才能使得我们的世界在进步中有更强的稳定性。”
信心:来自对生命的热爱
从潘文石教授的研究发现上看,秦岭山区的已经恢复的勃勃生机让人相信生态系统脆弱的另一面是坚强。而广西山区村寨百姓生活质量提升也让人相信拯救村庄就是保护生命。“人类无法孤独地行走于天地之间,人类必须与万物众生同生共存”。潘文石说,现在开始采取科学的路径和有效的方式采取行动并不算晚。
墨西哥合众国前总统、美国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埃内斯托·塞迪略指出,实现全球的再平衡,需要每一个国际社会的成员都拿出诚意与承诺,都要做出实际行动,履行我们的义务。
在哲学家看来,人类的恐惧和威胁的矛盾是可以克服的,前提是我们要热心和用心的去生活。他提出人类要保持一种“创造性的紧张”,这样的一种紧张状态才能够给我们创造更多的动力,使得我们的合作达到更高的层次。“生的文化强于死的恐惧,而对生命的热爱会战胜我们现世的种种破坏力。”
危机:穿越21世纪的生存瓶颈
尽管全球正从金融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来,但显然危机这个词还在影响着全世界的思想者们。当代著名宗教哲学家德国图宾根大学荣休教授尤根·莫尔特曼认为,与核武器威胁不同的是,气候变化的威胁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每个人都能看到和感受到,甚至能够闻到这种威胁。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并没有采取应有的行动里避免最严重的结果”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今年的《地球生命力报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已经超出了地球生态承载力的50%。而日益增长的人口与自然资源之间的落差也愈加凸显出来。“贫穷意味着最严重的污染”,生态危机的恶果正由最贫穷的地区埋单。现代人为什么会以如此无知和鲁莽的行为对待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界?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主任潘文石更从人类进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释,他说,现代人在很大程度上依然秉承着智人祖先只为短期目标奋斗、缺乏长远人生目标的“基因”,还是一个进化尚未完善的相对不变的物种。在他看来,人类正在穿越21世纪的生存瓶颈。
“渔”:尊重生命的伦理
面对人和自然之间平衡发展的难题,潘文石教授的研究经历或许会给当代人以启发。从他1988年深入秦岭森林,发现“只有保住秦岭的森林,才能保住秦岭的大熊猫”;到走进广西弄官山区,坚信“先让老百姓过上温饱的生活,白头叶猴种群才会有希望”。他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系当地百姓生产生活的“渔之道”定位在发挥“政府、科学小组和社会企业”的合力作用解决问题,并做出明智的伦理抉择。他说,自然保护运动是一项人类共同的事业,必须把科学、政治、经济和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与力量整合起来才能付诸实践。有经济增长的社会才是完善的社会,明智的伦理选择是安全穿越生存瓶颈的唯一指南。
“我们不会回到完全由自然主宰的农耕世界的价值观,但是我们可以在工业社会里实现必要的生态的转型。”莫尔特曼也对这种伦理选择做出了回应。他认为,解决这样的危机要改变人类的时间观念,从过去“生产-消费-产生垃圾”的线性时间观念,转为循环的时间观念。“只有这样的一种轮回和循环才能使得我们的世界在进步中有更强的稳定性。”
信心:来自对生命的热爱
从潘文石教授的研究发现上看,秦岭山区的已经恢复的勃勃生机让人相信生态系统脆弱的另一面是坚强。而广西山区村寨百姓生活质量提升也让人相信拯救村庄就是保护生命。“人类无法孤独地行走于天地之间,人类必须与万物众生同生共存”。潘文石说,现在开始采取科学的路径和有效的方式采取行动并不算晚。
墨西哥合众国前总统、美国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埃内斯托·塞迪略指出,实现全球的再平衡,需要每一个国际社会的成员都拿出诚意与承诺,都要做出实际行动,履行我们的义务。
在哲学家看来,人类的恐惧和威胁的矛盾是可以克服的,前提是我们要热心和用心的去生活。他提出人类要保持一种“创造性的紧张”,这样的一种紧张状态才能够给我们创造更多的动力,使得我们的合作达到更高的层次。“生的文化强于死的恐惧,而对生命的热爱会战胜我们现世的种种破坏力。”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