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专家称中国灰霾污染严重 现行空气质量标准滞后

admin 2011-12-02 来源: 网
上海2010年灰霾天数已占全年的30%至50%。《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的最大调整是将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这是我国首次制定PM2.5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上海2010年灰霾天数已占全年的30%至50%。《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的最大调整是将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这是我国首次制定PM2.5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11月29日,又是一个灰蒙蒙的天气。

  打开北京市环保局网站,在空气质量日报中看到“11月28日12时—11月29日12时”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是:北京所有城区均为“良”,除东西、官园和植物园等少数城区的空气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外,其他大部分城区是可吸入物颗粒(PM10)。
  但美国大使馆网站在其英文网页上公布的监测结果却大为不同。在11月29日凌晨1点—7点,美国驻华大使馆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发现,空气中PM2.5含量在45—52微克/立方米之间波动,空气质量指数(AQI)是117—128,分级为“对敏感人群不健康”;到晚上23点,PM2.5含量增加到155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指数为205,分级为“非常不健康”。

  对此,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认为,这两者没有可比性。也就是说,中美采用了不同指标来量化评价空气质量:北京用的是API(空气污染指数),根据是PM10,美国大使馆用的是AQI,根据PM2.5,两者无法直接比较高低;美方数据是单一监测点,一小时数据,北京环保局数据是全市27个自动监测点,24小时的平均值。

  那么该采用什么指标来量化空气质量更为准确?空气质量的描述能否更简明易懂?

  11月16日,环保部就《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该意见稿的最大调整是将细颗粒物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也就是说,PM2.5的数值有望出现在环保部门发布的每日空气质量报告中,即使这个数值的发布时间可能要到2016年。

  ———— 民间自测PM2.5 ————

  只有空调车内空气偶尔达到美国“优”标准

  在所谓“达标天”,天空依然灰蒙蒙的情况让公众感到疑惑和担忧。就如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与公众主观感受不完全一致”。于是,环保NGO和不少市民自发拿起空气检测仪器,走上街头,开始自测PM2.5,并通过网络发布民间PM2.5信息。

  王女士有一个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出于对孩子健康的担忧,她成了环保组织达尔问自然求知社检测中心的一名志愿者。今年7月18日,她带着检测器,上了公交车,从位于南三环的家到位于北京东三环附近的工作单位,还检测了10间办公室。

  她一天自测的结果发现,上午空气中的颗粒物普遍比下午少,有烟尘排放源的场所(如吸烟室、烤羊肉串摊)颗粒物明显增多,而空调公交车比非空调公交车干净,地铁比马路上颗粒物少点但又比空调公交多。

  她在空气质量记录里写道:以上结果看出,只有空调车内的空气偶尔达到美国人“优”的标准。多数时候,我们都生活在国标的健康空气和美国的不健康空气中。

  与王女士的自测比较接近的是,去年9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们发布了一张全球空气质量地图,展示了长期来全球低于2.5微米的悬浮细颗粒(<PM2.5)分布状况。在这张2001—2006年间平均全球空气污染形势图上,全球PM2.5最高地区在北非和我国的华北、华东、华中。世界卫生组织认为,PM2.5小于10是安全值,我国这些地区的PM2.5全部高于50,甚至接近80。

  ———— 官方说法 ————

  PM2.5污染加剧标准滞后


  最近,公众对PM2.5的关注日益提高,并对环保部门公布API的准确性表示怀疑,为何公众如此关注PM2.5?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唐孝炎说,目前我国是全球灰霾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颗粒物中,即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PM2.5)是影响灰霾的主要物种,与大气能见度的关系最密切;PM2.5—PM10(即直径在2.5微米到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与灰霾的形成有关,但关联性相对较小。

  “大气环境形势的变化,现有标准的局限性要求必须尽快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保部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PM2.5和臭氧污染加重,灰霾现象频繁发生,能见度降低,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空气质量管理的要求,需要尽快修订。

  改变造成“背离感”的空气质量标准

  这位负责人说,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自1982年制定并实施以来,先后进行过3次修订,2010年底环保部等完成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

  该负责人说,二次征求意见稿将PM2.5放入强制性污染物监测范围,有利于保护人体健康,消除或缓解公众自我感观与监测评价结果不完全一致的现象,也是解决灰霾等环境管理的需要。此次征求意见稿将PM2.5的年均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定为0.035毫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立方米,与世界卫生组织的过渡期第1阶段目标值相同。

  “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PM2.5是造成‘背离之感’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正在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技术规定》颁布实施后,预计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两者间的差异。”该负责人说,AQI的修订,包括评价因子增加了臭氧、一氧化碳和PM2.5,能更准确地反映我国当前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完善空气污染指数发布方式,将日报周期修改为0点到24点,并规定实时发布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的小时浓度以及臭氧的8小时浓度。

  ———— 专家建议 ————

  “蓝天”定义标准与国际接轨

  曾被环保部聘为环境使者的李皓博士说,“目前,我最希望看到的是,环保局尽早修改对空气质量的定级语言,定义蓝天的标准要与国际接轨。”

  据悉,我国空气污染标准把空气污染指数范围“0—50”定为“优”,“51—100”定为“良”,认为在两级空气中,人们“可正常活动”;但美国标准认为“0—50”是“良好”, “51—100”为“中等”。中国香港标准认为,在“51—100”时,“预料不会有急性的健康影响,但如果长时间在这空气污染水平中,可能引致慢性不良影响”。

  我国把“101—150”定为“轻微污染”,“151—200”定为“轻度污染”,在这时,“易感人群症状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美国标准认为前者是“对敏感人群不健康”,后者是“不健康”。

  我国认定“201—250”为“中度污染”,这时“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运动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中普遍出现症状”。而美国标准则认为,“201—300”是“非常不健康”,高于300时,空气就是“危险”了。

  PM2.5质量标准分区管理

  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白志鹏教授建议,我国PM2.5质量标准应实行分区管理,划分达标区和非达标区。在达标区要求污染源采用最佳可得控制技术,未达标区要求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达最低可达排放速率,还需关注农村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

  白志鹏认为污染来源的精细解析是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基础,再有效控制污染来源。他建议,在东部地区,应加强对区域复合型污染联防联控,加大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的监管和控制力度等;北方地区适度发展集中供热,加大除尘力度,加强沙源地的生态建设,控制土壤风蚀起尘等;南方地区加强对硫酸盐、硝酸盐、二次有机物等二次颗粒物前体物的监测与防控;中西部地区强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产业等。

  重点城市先试公布PM2.5

  正如环保部所鼓励的,有条件“地区可率先实施本标准”,柳州市副市长董旭辉说,柳州市已“自我加压”,率先在广西进行PM2.5的空气质量检测。

  柳州市环保局局长甘景林说,柳州市早在2003年就投入专项资金建设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监测项目已由最初3个参数增加至现在的5个参数,监测点位也由4个点增加至现有的6个,覆盖整个市区范围。“开展PM2.5监测工作将大大提升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能力,为环境决策提供更详细的数据支撑。”

  民间环保组织建议,新标准实施过渡期内应进一步完善监测和评价方法标准,敦促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提前实施,建议地方尽快编制、修订相应的地方标准。

  ———— 他山之石 ————

  美国PM2.5控制几经周折

  美国在1971年首次制定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于1987年、1997年和2006年进行过3次修订。

  1971年首次制定的颗粒物标准是以空中悬浮物(TSP)为基准空气污染物;但研究发现,在低于TSP标准的地区,仍然有不好的健康效应,尤其与粒径较小的颗粒物密切相关,1984年美国环保局建议采用颗粒物(PM10)代替TSP;1987年,美国实施颗粒物(PM10)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了年平均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为50微克/立方米和150微克/立方米;1997年美国环保局制定发布颗粒物(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了年平均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为0.015毫克/立方米和0.065毫克/立方米,同时,PM10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不变。

  但当时很多美国环保组织认为实施PM2.5标准成本过高。直到2006年,美国环保局才收紧PM2.5的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至0.035毫克/立方米,并废除PM10的年平均浓度限值。

  美国现行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为:对PM2.5规定了年平均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为0.015毫克/立方米和0.035毫克/立方米;对PM10仅规定了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0.15毫克/立方米。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