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究竟办在哪 选址决策慎之又慎
admin
2004-01-14
来源:
网
[center]世博局表示从未发布改址消息 实施概念方案上半年开始设计[img]/upload/news/2004114105353513.jpg[/img]“花桥”概念可能淡出世博会。[/ce
[center]世博局表示从未发布改址消息 实施概念方案上半年开始设计
[img]/upload/news/2004114105353513.jpg[/img]“花桥”概念可能淡出世博会。[/center]
2003年10月30日,上海市发改委主任蒋应时在首届世博会论坛上宣布:2010年上海世博会选址位于卢浦大桥与南浦大桥之间的黄浦江滨水区。
这是2002年12月3日中国获得上海世博会举办权后,有关世博会场址的首次公开正式确认,同申办陈述报告中的规划选址方案一致。
而在此前的近11个月中,世博会的选址一直是社会各界议论的热点,一段时期来关于易地改址有过种种传言,世博会究竟办在哪,一度似乎成了个悬念。
选址决策慎之又慎
上周,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黄耀诚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其实,去年5月有关部门就已正式确定世博会场址,由于非典等原因,一直没有公开宣布,但这并不意味着有改址的可能,我们也从来没有发布过任何改址的消息。”
黄耀诚说,上海市委、市政府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选址问题一直是十分慎重的。去年上海“两会”期间,有一些代表委员提出,鉴于现在选址地区的开发成本、交通条件和后续利用等问题,建议考虑更改选址。之后,上海市决策层广泛听取了多方面的意见,经过认真充分的研究之后决定,保持原有申办陈述报告中的选址方案不变。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汤志平认为,上海把世博会场地选在黄浦江两岸,是一个“高招”。2010年上海世博会留下的,将与城隍庙、外滩、浦东陆家嘴一样,成为上海一段难以泯灭的历史印记。
2002年3月,国际展览局考察团考察上海期间,当看到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中,这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和待改造的危棚区,将被国际交流、旅游、文化、教育等新兴产业所取代,将被配套设施完善的新型社区所取代,考察团成员一致认为,这完全符合世博会的主旨。
汤志平是世博会场址规划的负责人。他说,按照世博会的要求和历届举办城市的经验,上海决策层在会场选址之初便定下原则:应该位于城市重点发展或改造地区,在空间上和开发时序上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并让用于世博会的设施在日后得到有效的后续使用;场地完整,用地规模能满足举办综合性世博会的需要,并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人文资源和景观资源,有利于展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有便捷的道路交通条件和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能方便地获取与展览会有关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有利支撑,并能充分利用城市原有设施,从而减少重复投资。
历史上,因为举办城市选择和会场选址失误而使世博会“黯然失色”的情况并非没有。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初浦东新区总规划中的浦东花木地区,到1999年提出的浦东黄楼地区,再到2001年确定位于南浦大桥至卢浦大桥之间的黄浦江两岸,科学选址,一直是申办世博会的“头等大事”。
关于重新选址的建议
无风不起浪。这种种传言的背后,有些确实来自专家的建言。关于世博会选址有待更改的建议者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石忆邵教授是一个代表,他在去年6月向有关部门递交了一份长达6000余字的报告。
在报告中,石忆邵认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现在的选址有几个不容回避的具体问题。
首先是中心城区高昂的土地置换成本。世博会现选址黄浦江中心城区段的南段,是一块极具商业价值的地块,可谓“寸土寸金”。现有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不仅土地置换成本高,而且动迁安置过程中政府与企业、政府与个人之间的谈判、协商、签约等交易成本也将十分高昂。经初步匡算,世博会建设总投资250亿元,其中世博会工程建设投资80亿元,土地储备前期动拆迁170亿元。
其次,中心城区超高强度的交通流量压力。中心城区的交通问题历来是任何一个特大型城市都颇感棘手的难题。上海市中心区运行的公共汽(电)车的平均时速仅为12公里左右。若世博会选址于市中心区,其周边环境系统将对人口———交通流量产生较大的阻滞作用。据分析,世博园区周边的黄浦区、卢湾区、徐汇区等交接地带,不仅人口密度高,楼宇鳞次栉比,住宅房屋拥有比例高,高层建筑所占比例高,而且人均公共绿地、人均占有道路面积、人均基础设施占地面积等远低于市区平均水平。加之工业厂房较多,旧区改造压力大,极有可能形成新的交通“瓶颈”。
此外,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期长达184天,每天一个馆日活动,每周一个省市活动,这些都给交通和安全保卫带来了巨大压力。若会展放在市中心区,有时需要通过交通管制、线路调整、甚至休假等措施来进行调节,将给周边市区人口的出行、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石忆邵提出,调整选址并非违背申办承诺,而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据他了解,在展览会正式注册之前,《国际展览局公约》原则上是允许调整场址的,这在国际和国内都有先例。如1999年昆明世博会原定于在北京举办,因气候原因后迁至昆明举办并获得成功。又如2005年爱知世博会,为鸟类保护问题而迁址爱知县,同样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因为,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科学与文化互促共荣、和平与发展协同共进”是历届世博会永恒不变的主题。因此,他提出:“只要不违背世博会的宗旨、主题和运作程序,应当可以进行更为理智的区位选择。”
不能只看投入不看产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说,他也听到过不少专家的改址意见,但大多只说到了某一点,且没有纳入正式的程序,因此不能算数,听听而已。我们要从全面来考虑,从会后利用的角度来考虑。现在的选址动拆迁成本相对是比较高的,但我们不能只看投入而不看产出,如果产出远远大于投入,就是好事。比如我们的投入很大,但产出是投入的5倍就是好事;如果你的投入低,产出只是其2倍,那也未必是好事。唐子来告诉记者,世博会从申办方案到承办方案,这中间是有距离的。申办方案主要是吸引人,因为它跟投票有直接关系。承办方案就不能凭想像了。现在,选址地点没有变,但规划区的具体形状还没有定,到底拆哪些房子,并不一定像原来的那个法国椭圆形的方案。有些地方是拆不掉的,有些地方是不应该拆的,有些地方是不易拆的。现在,上海市规划局配合世博局下面的土地部门,正在做具体的动拆迁范围的一个调查和估算。估算到底需要多少钱,尽量做到能省则省。现在就是要根据170亿元拆迁经费来确定到底能拆多少房子。
唐子来说,当时申办的时候做了一个国际咨询,最后选择了法国的方案,这个方案有它的优点。它的概念很明确,一看就说得清楚。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打动人,因为你要人家投你的票,这是最主要的。你跟人家讲一大通道理,人家是不会睬你的。法国的方案有4个主要的概念在支撑:
一是圆弧形的湖。我个人理解它有以下几个理念:一个是把我们世博会场馆和黄浦江两岸整合起来,用湖把场馆围起来;第二,中国古代的城市都有护城河,这体现了中国的理念;第三,通过湖来分割围栏区和外围区,所谓围栏区就是世博会要收门票的地方,那么挖个湖可能更自然一点;第四,世博会举办时期要经历盛夏,通过增加水面可以降低温度。
二是花桥。世博会结束后,许多东西都可以拆,但花桥就像法国艾菲尔铁塔一样,留下了一个世博会永不磨灭的标志。它的功能是黄浦江两岸的联系。
三是绿色的走廊。从黄浦江水面到椭圆形的运河之间,通过种植整齐高大的乔木,在市区内形成大片的田园景色。
四是城市实验室。在世博会的规划控制范围之外,这些周边地区都是要改造的,请一些世界上知名的规划师和设计师来共同研讨这些地方的发展,再把那些理念予以实施,做些模范和试点,在世博会期间可以作为世博村,在世博会之后可以作为一般居民区,以展示改造的成果。
建花桥、挖运河尚有争议
在上海世博局最近一次公布的世博会筹建设想方案中,记者发现,原来申办方案中的一个亮点———标志性建筑“花桥”消失了。当记者就此事询问上海世博局有关官员时,他希望能淡化这一概念。
据唐子来介绍,现在,有关部门在做具体深化方案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他们要更加务实地考虑工程建设的经济性,经济的可行性,还有时间上能不能够保证,后续的利用是不是合适,所以要对法国的方案进行梳理。
比如运河,有专家提出了一些质疑。据测算,挖这条运河的工程成本可能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动迁以后再挖这条河,费用是否控制得住,这些钱花出去是不是有必要,是不是通过其他方式也能够达到运河的效果,一旦挖了河以后能不能保证水质,都必须考虑。还有防洪的问题,黄浦江是有潮汐的,像上海这样的城市防汛要做到千年一遇,如果要防洪,就很难像法国方案里那样好看了,防洪堤都是很高的,而运河就成了一条沟。此外,本来这个椭圆形运河要把围栏区围住,实际上现在围栏区的面积扩大了。因为要在固定的时间内,增加参观人次,用地也要增加,所以现在围栏区扩大到了3.1平方公里,很多内容都溢出了法国方案设计的椭圆形了。
第二个比较大的争议就是花桥。不少专家认为有问题。一是黄浦江很宽,因为黄浦江的通航要求,通航等级还很高,许多船都要进出,黄浦江的上游还有几个造船厂,净空至少需要45米,净空一高,引桥就要长了。因此,步行越过黄浦江,要走上好几公里路,花一段不短的时间。有些专家认为,这个设想可行性不大。
如果这两个内容不存在的话,那么,在今年的上半年,就需要重新做一个世博会实施的概念方案。目前,世博局、规划局和同济、现代设计集团等,一起在做前期工作,要给那些参加实施方案设计的国际规划咨询公司一个明确的规划,比如到底哪些地方是能拆的,哪些地方是不能拆的,到底需要多少地,停车场又建在哪里,等等。把这些内容定下来后,再请他们来设计。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