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滨:泉州新“外滩”呼之欲出
admin
2004-05-14
来源:
网
[center][img]/upload/news/200451415380382.jpg[/img]江滨的配套工程越来越多[img]/upload/news/200451415385681.jpg[/im
[center][img]/upload/news/200451415380382.jpg[/img]江滨的配套工程越来越多
[img]/upload/news/200451415385681.jpg[/img]江滨变得越来越美丽[/center]
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所编制的《泉州晋江下游鲤城地段江滨开发设计》文本中,为未来的江滨两岸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一项目的设计规划地段位于市区南端、晋江北岸,新防洪堤至已建堤后路、新门桥闸至土地后桥闸之间长约2.6公里的狭长地段。规划总用地面积22.1公顷。
城市断面四重奏:江、绿、山、城
■设计构思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泉州晋江下游鲤城地段江滨开发设计》方案中提出,以建筑群内连续的步行商业景观轴和江滨的自然生态景观轴两条并行的轴线贯穿整个区域,以此为脉络组织空间与景观,二者一曲一直、一动一静,各成体系,又首尾呼应,构成一条有生命力的带状延续空间。两条景观轴若即若离串连起各个景观节点,使整个景观带收放自如,富于韵律感,在一定的基调下,跌宕起伏、变化多样而又不失和谐,形成以江为特色、以绿为主调、以山为背景、以城为中心的有吸引力的城市断面。
■功能分区
根据地段特点与设计要求,设计方案将整个区域分为四个部分,从南到北依次为多层商住区、行政区、小高层商住区,以及沿江的观景平台和绿化带。多层商住区占据整个地段的主体,行政区位于其一端,以利于形成较为连续的商业界面和完整的商业空间。新华南路立交桥周围设计为集中绿地,起到改善环境质量、为城市提供“绿肺”的作用。
■空间与景观组织
方案提出将贯穿于区域内部的曲线型步行街与各段商业空间连为一体,并形成动态多变的空间序列与步移景异的景观特色。每处道路交叉的节点部位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既是视线集中的焦点,又是视线方位的转换点,因此对这里的建筑和空间进行重点处理,设置标志性建筑和一系列由广场、绿地等构成的开放空间,以加强空间的节奏感,对于道路空间的完整和景观质量的完善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步行街中段的路口处,采用两组形体对称、弧形围合的标志性小高层住宅建筑,对该节点进行强化,以形成整个地段空间和景观的高潮。
■视觉控制
方案提出,占据区域主要部分的多层商住区以4—6层的低层、多层建筑为主,建筑群轮廓线含蓄舒缓,在与老城区祥和的生活气氛相吻合的同时,保证从晋江两岸都能看到较为完整的山体轮廓,并实现对南北双向景观视觉通廊的控制,以保证两岸的主要观景点和穿越晋江的交通对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物如东西塔等有良好的通视关系。在地段北端适当布置少量小高层住宅,既利于塑造城市丰富的天际轮廓线,又可对后面较为凌乱的原有旧建筑起到一定程度的遮挡作用,实现视觉景观的重整与优化。小高层住宅以点式为主并垂直于晋江布置,避免了对两岸视线的割裂,保证视廊的畅通,形成较为通透开阔的视觉环境。
提供人性化商业空间
根据设计方案,这一区域的住宅建筑垂直主要街面布置,在取得最佳朝向的同时,又可避开繁华嘈杂的商业街,实现闹中取静。同时沿街的山墙面可以形成丰富多变的立面效果,并避免由于连续条形界面对街道造成的压迫感,创造宜人的街道空间。而底层的商业建筑则结合道路形式,采用周边式布置,在争取最大商业面的同时,与住宅共同围合成组团,形成了丰富的院落空间,与古城原有的城市肌理相融合。
整个区域的建筑立面造型根据使用性质的不同和城市景观的特殊要求,根据泉州当地侨乡建筑的特点分段进行处理,分别选取使用从闽南民居中抽象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符号,并采用本地所特有的传统装饰材料,使各部分在协调统一中求得变化,既具有现代建筑的气质又富有传统建筑的神韵。商业建筑在设计上采用本地传统的骑楼式商业街模式,再现传统商业街气氛,充分体现闽南侨乡建筑特色,从而丰富了空间层次,提供合乎人性的商业空间。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